
北洋大学的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_1.docx
6页北洋大学的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 摘要:北洋大学建立之初设有工程、机械、采冶等学门,是我国最早设立工程技术学科,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大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学校率先实现了由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在我国大学中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北洋大学,工程教育,科学研究,学生培养 诞生于清朝末年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肩负了“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既具有向世界先进高等工程教育学习的特点,又具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创造性和特殊性,北洋大学就是这样的范例 一、传授科学技术,培养工程人才,“为继起者规式”的典范 早在1935年,时任北洋工学院院长的李书田在《四十年来之中国工程教育》一文中就指出:“中国之工程教育与中国之现代大学教育,同年同月同日生,既中国起始有现代大学之日,就有工程科系,其时恰为四十年前,既民国纪元前十七年之十月二日最早的大学,国立北洋大学 北洋大学建立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第二年,建校的宗旨是兴学强国,工程救国甲午战败,中华民族笼罩在危机之中,清光绪皇帝发出《强国诏》,“当此创巨痛深之日”,“图自强而弭隐患”,面向朝野征求“自强”、“求治”之策一时间,朝野上下总结失败教训,筹划救国之计,成为了头等急务。
响应光绪皇帝的诏旨,时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草拟了兴办新式大学的奏折上报朝廷,在奏折中他提出了兴学强国、工程救国的主张奏折中写到:“伏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他列举了日本的例子:“日本援照西法,广开学堂书院,不特陆军海军将弁皆取材于学堂;即外部出使诸员及制造开矿等工亦皆取材于学堂”,“仅十余年,灿然大备中国智能之士,何地蔑有,但选将才于俦人广众之中,拔使才于诗文帖括之内至于制造工艺皆取才于不通文理不解测算之匠徒,而欲与各国蹶长较短,断乎不能他指出:“窃世变日棘,庶政维新,自强万端,非人莫任,中外臣僚与夫海内识时务之俊杰,莫不以参用西制兴学树人为先务之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建议在天津开设大学堂1895年10月2日,经光绪皇帝批准,国立北洋大学堂在天津诞生 北洋大学以传授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培养工程科技人才为办学目标首先其学科设置是“三工一法”,分设律例(法律)、工程(土木建筑水利)、矿务(采矿冶金)和机器(机械制造和动力)四个学门这些学科都是当时世界著名大学开设的前沿学科,尤其工程类学科更是当时的新兴学科,着眼于当时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和科技发展前沿 北洋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专门学分为五门: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械学和律例学。
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各学科的学生都要学习,如笔绘图并机器绘图、格致学、化学、微分学、重学、作英文论和翻译英文等专业课则各有侧重,如工程学科有工程机械学、材料性质学、桥梁房顶学、水利机器学等;矿务学科有深奥金石学、测量矿苗学、矿务兼机器工程学等;律例学科有万国公约、各国通商条约、大清律例等并规定“汉文不做八股试帖,专做策论,以备考试实在学问经济”,改封建教育八股取土为“实在学问经济”的毕业论文1903年北洋大学堂重新厘定课程,“各学门的功课又分为主修功课、辅修功课和选修功课主修与辅修为必修功课,选修功课为学生自由选学毕业时,都要自著论文一篇和毕业设计选修课的开设明显吸收了哈佛大学的做法,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又都是西方高校培养工程类大学生所必须的教学环节 北洋大学堂建立之初外籍教习人数占三分之二,如教外文、法律和外国史的文科教习15名,其中日、俄、法、德、美籍教习7名教采矿学、地舆学、土木工学、机器工学、冶金学、化学、铁道学等工科教习13名,其中美籍教习11名,英籍教习1名师生所使用的教材,全部为美国大学的原版教材 北洋大学培养了我国首批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如采矿冶金专家王宠佑、温宗禹、王正黼、王建祖、关应麟、娄鲁青等,建筑交通专家刘景山、程锡培、孙凤藻、徐廷爵、郑裕尧等等。
正如北洋大学三十年校庆贺词中所写:“我帮大学,肇建北洋,法工路矿,规制备详,刚健笃实,爱有辉光,为学致用,人才发皇……专门名家,遍于各方 1895年10月间,盛宣怀奉命离津海关道一职,到上海接任铁路总公司督办1896年春他又向清廷呈递《请设学堂片》,建议“筹款议建南洋公学,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南洋公学的学科设置与北洋大学堂学科互补,北洋大学堂以工法为主,而“设立南洋公学,窃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南洋公学初建以培养内政、外交、理财人才为主南洋公学既是现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因为南洋公学的上院(大学部),在清末尚未招生,因此,据清政府学部总务司所编《光绪三十三年份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记载,我国在1902年以前的大学仅有三所: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建立于1895年,京师大学堂建立于1898年,而山西大学堂建立于1902年继北洋大学之后而设立之工程学府,为北京大学之工科其次为山西大学之工科,南洋公学及唐山路矿专校京师大学堂所设工科,1910年才分别按土木、矿业两学门招生,山西大学堂所设学科按照北洋大学学科设立,分为法律、工程、采矿、冶金四学门。
因此说北洋大学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之先河 也正如北洋大学创始人盛宣怀在奏章中所提出的:“职道之愚,当赶紧设立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各一所,为继起者规式”,“现拟先在天津开设一处,以为规式”,即作为以后开办大学的样板北洋大学堂创办后也确实成为了各地大学堂仿办的模式和范本先在天津开设一处,以后由各省会推而至各郡县,由各通商口岸推而至各镇市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去函向盛宣怀索取北洋大学堂办学章程:“闻公在津新设学堂,章程甚佳,即祈抄示全卷,以便将来仿办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北洋大学的建立也确实起到了“为继起者规式”的典范作用 二、大兴科学研究之风,率先实现从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变 北洋大学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史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它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之先河,更重要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变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和行为示范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洋大学就率先实践了“培养满足现代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将科技成果通过中间试验,应用于生产,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一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使命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的40多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两个明显的转型期。
第一个转型期是从北洋大学建立到1924年教育部颁布《国立大学校条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性质上的转变,经过近30年的曲折和反复,中国封建教育体制彻底灰飞湮灭,新的高等教育体制最终确立如果将北洋大学的建立比喻成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到了此时期已经是“万紫千红春满园”了据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统计,1925年全国已有国立、省立、部委和私立等各类大学47所,专科层次院校和教育机构百余所第二个转型期是从1924年教育部颁布《国立大学校条例》到抗日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功能上的转变,从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传统大学是单一的教育机构,而现代大学倡导的则是教育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为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服务 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变,始于德国的柏林大学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教育部长兼柏林大学校长洪堡,在德国实行教育改革,以柏林大学为试点,施行教育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由此带动了世界上的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教育学者韩水法在《谁想要世界一流大学》一文中曾指出:“洪堡1810年按照两条新人文主义的原则建立了一所与当时德国大学模式乃至英法大学模式迥异的柏林大学这两条原则一是学术和教学自由,二是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
它使德国在几十年内一跃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制度和系统的国家美国那些著名的大学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几乎可以说是以洪堡式的德国大学陶铸自己的结果1924年教育部颁布《国立大学校条例》和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是在当时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美国教育的总体氛围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全面变革的一个综合性产物他带有学习美国学制的鲜明特点,如“民主气息较浓”,“科学精神较强”《壬戌学制》和《国立大学校条例》,在制度上为中国大学的转型提供了保障同时,1919年高举“科学”、“民主”大旗的“五四运动”,为大学的转型提供了思想准备剩下“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任务则需要大学自己来完成这一时期,北洋大学、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为主组建)等以工科为主的大学率先进行了尝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突破封闭的办学模式,成立工科研究所,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 1928年,由北洋大学教授、水利工程专家、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李仪祉发起组织的,有黄河水利委员会、北洋工学院和河北省立专门学校合作,建立了“天津水工试验所”,并成立了董事会,李仪祉任董事长建所的目的是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黄河水利工程项目的研究,直接为治理黄河服务。
天津水工试验所是我国近代建立的最早的三个工程研究所之一另外两个是,建于1926年的南洋大学工业研究所和建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南洋大学工业研究所是由学校建立的研究所,“初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承接社会各界委托的化学、电气及材料等方面的试验项目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则是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个工学研究机构以上两个研究所都属于独立办所,独立开展研究而天津水工试验所则性质不同,是学校与工程单位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研究项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所,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先驱和开创者它所体现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而且体现在更广的层面上,即学校与社会结合的层面上这一产学研结合的办所模式得到了社会的欢迎,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934年该所进行了扩充,加入了华北水利委员会、导淮委员会、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1935年更名为“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李书田(北洋工学院院长)任董事长该所几乎汇聚了当时中国水利工程界的全部专家,取得了黄河,淮河、海河治理的一批研究成果 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南洋大学工业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是我国近代开展科学研究的三种不同组织模式的探索。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被日军飞机炸毁,科研工作被迫终止 1933年北洋工学院还成立了矿冶工程研究所和工程材料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是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组织,所长分别由矿冶工程系和土木工程系主任担任,研究员也分别由两系的教授和副教授担任1934年,两所合并,设立“国立北洋工学院工科研究所”,“以招收国内外大学或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研究高深学问,并供给教授研究各项工程问题之便利,及代外界解决各项工程实际技术问题”为宗旨这包括了三项核心内容,即:培养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和为社会生产服务这一宗旨完全吻合现代大学的职能正如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中指出的:“现代大学的最重要的职能,是在尽可能有力的条件下深入研究各种现象”,“追求科学和学术的工作”现代大学在最高层次上全心全意并毫无保留地致力于增进知识、研究问题和训练学生”,同时,“在现代大学中建立或与现代大学保持联系的研究所,可以避免孤立的研究所所面临的局限性”由此可见,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和北洋工学院工科研究所的建立,在当时国内具有先进性,更符合国际上现代大学发展的方向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