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友谅故里考辨.doc
10页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安 频 谢金城 自古以来,陈友谅故里众说纷纭,而无定论有人说陈友谅故里在沔阳排 湖谢家大湾,有人说陈友谅故里在湖南湘乡金薮乡属南村,现代又有人说陈友 谅故里在浙江永嘉县蓬溪村,还有人说陈友谅故里在洪湖黄蓬山等等,多达数 十处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村镇,都找不到陈友谅故里的遗址、遗迹或者相关 的文物,古代标志性的建筑和当地群众的口碑传说等等,终究不能让人信服 其实,陈友谅真正的故里隶属江陵府玉沙县﹙今属监利县﹞柘木乡陈棚村 这在监利民间一直口耳相传,家喻户晓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陈友谅故里遗址考陈友谅故里遗址考 我县著名学者匡计洪先生在《伍子胥故里考》中有一段论述:“研究历史 的人和事,大凡要依据史料(包括志书,谱牒),文物(包括遗址)和口碑资 料(只能佐证)匡老把研究历史名人故里的遗址放在重要位置上,是很有 见地的几百年来,陈友谅故里遗址一直像谜一样无从查证直到二十一世纪 初,一个偶然的机遇,才促成我县文人赖小平同志写了一篇《农民起义领袖陈 友谅成功回归监利》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对陈友谅故里遗址及遗迹的叙述: “随着随岳高速公路线勘定,途经沔阳至监利。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委托荆州考 古所会同监利考古队,在公路开工前期,沿途作地下文物勘探当考古勘探到 监利县柘木乡陈家鹏村时,考古人员发现该自然墩台地表以下 1.2 米深处,大 量古砖排列十分规整,初步认定为建筑群遗址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对其 进行部分发掘大量古代砖石在夯土层中排列有序,并杂有大量瓦砾和宋元时 期的陶瓷片,散布于草木灰垢中现在专家鉴定,系南宋至元代房屋及城堡建 筑遗址根据发掘现场情况分析,遗址毁于战火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 专家郑中华和肖玉军的高度重视,他们遂对当地人文环境展开了全面调查据 当地老人讲,陈家棚就是陈友谅的故乡在村前一华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地名 叫陈阁相传陈友谅衣锦还乡时,曾在此修建一座观光楼阁陈友谅失败后, 陈家棚和陈阁都被战火变成一片废墟 陈友谅故里这座大型的遗址,正是通过修建随岳高速公路,才被湖北省荆 州市以及监利县博物馆三级考古专家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勘探,鉴定,走访与考 查,才得以解开困扰史学界几百年以来一直不能对陈友谅故里定位的谜团因 此这位历史名人——陈友谅,才得以监利名人的身份,首次亮相历史舞台二】陈友谅故里地名考陈友谅故里地名考 陈友谅在监利留下的地名故事,可谓星罗棋布,数不胜数。
从古至今,监利人谁也没有完全把陈友谅在监利留下的地名统计清楚过 监利报刊最早发表柳如梅的文章《杀到江西留人种》中,统计过陈友谅在监利留下过二十多个地名匡计洪在《陈友谅与监利有关地名典故》的文章中说: “陈友谅在监利留下的传说涉及到十多个乡镇,三十多个地名而柘木乡的 赖小平在陈友谅故里陈棚村一处就发掘出与陈友谅有关的地名达到十多个 然而,陈友谅作为监利县的一位历史名人,在监利县究竟留下了多少地名,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也达到八十多个这些地名的形成和传说,无不记录着陈 友谅与监利这块热土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陈友谅于 1320 年 5 月 5 日出生在湖区渔船上当时,天生异相,狂风大作, 暴雨倾盆,天空隐隐似有一条青龙在飞舞因此,监利百姓都说陈友谅是青龙 转世所以,监利各地以青龙命名的地名很多如;洪湖西岸的“青龙口”; 柘木乡陈棚村的“来龙巷”;桥市乡因果寺地界的“龙凤塘”棋盘乡的“龙 湾”,汴河地界的“上青龙嘴”,剅口地界的“下青龙嘴”,分盐的“青龙沟” ,龚场地界的“护龙庙”等等 陈友谅于 1340 年春天,在监利周老嘴镇的一次擂台比武中夺魁,不仅被县 令录为县吏,而且还与才貌双全的周美人结为夫妻。
周老镇如今还保留着这个 “比武擂台”的遗址 1345 年的秋季,陈友谅辞去了县吏之职,带着结发妻子周美人,来到他曾 经诵经练武的桥市乡因果寺地界这里有他的师僧净空老法师,有他的叔父宁 一僧人,有他相处多年的师兄弟们他决心以因果寺为据点,发动一场反元大 起义,在因果寺内大造刀枪剑戟结果被人发现告密,县令问责下来,净空老 法师为保护陈友谅,把责任全部揽下结果被腰斩于因果寺凤凰河滩,后人把 此地命名为“和尚码头”陈友谅与周美人见这位备受尊敬的老法师被腰斩, 不禁泪如雨下后来奇迹出现了,就在陈友谅与周美人双双流泪的地方,忽然 塌陷成两口圆圆的水塘,当地人们就把这两口水塘一名“龙塘”,一名“凤塘” ,合称“龙凤塘”此塘在因果寺前方 200 余米,历时六百余年,直到 1958 年 春天才被当地农民填平,改造成了一片良田此外,陈友谅在因果寺诵经的地 方名“诵经台”,练武的地方叫“练武墩”,在因果寺里栽种的树叫“因果树” ,与周美人集资在因果寺凤凰河上修建的桥名“贵人桥”陈友谅在桥市地界 手持一柄鱼叉把成吉思汗之孙一叉刺坠于马下,后人把此地命名为“坠马桥” “坠马桥”位于桥市西南的曾姚地界陈友谅和他的叔父宁一僧人在因果寺打 造了一口大锅和一口大甑, 做了许多月饼,每一个月饼内都包着一张纸条,上 述;“八月十五杀鞑子”,利用赈灾之机,把这些月饼分发给许多穷人。
后来 陈友谅起义成功后,把这口锅和甑随身携带,每到一处,就用这锅和甑来蒸煮 当地的贪官污吏据传,这口锅甑第一次蒸煮的污吏就是陈友谅的亲叔父陈霸 天监利地界流传着这样一段名谣:“蒸人的甑,煮人的锅,狗不快活,我快 活 1346 年 8 月 15 日,陈友谅在监利观音鸡鸣铺扎黄棚起义后,这一带便留下 许多耐人寻味的地名;如观音地界的“鸡鸣铺”,“鸡鸣渡”,分盐的“黄棚 口”,“胭脂湖”,分盐与周老嘴接界的“胭脂河”、“阅兵桥”等等地名 1347 年早春二月,陈友谅的起义大军看中监利新沟这块沃土,想在此地立 帝建都这段时间,起义大军共与元军在此进行了七次大型战役留下许多老 百姓津津乐道的地名如新沟的“御花台”、“杨旗岭”;龚场留下两军鏖战 的“七战湖”、“打鼓台”、“黄桂岭”、“护龙庙”等著名而响亮的地名 1348 年金秋十月,陈友谅的起义大军,终因寡不敌众,被声势浩大的元军 战败陈友谅第一次由监北向监南方向逃跑,沿途留下一连串地名如福田的“福田寺”,汴河郑家拐附近的“小晒口”,“上青龙嘴”,剅口的“下青龙 嘴”,周河匡家墩附近的“过早铺”、“虱蚤湖”、青泛湖”等 1349 年春季,陈友谅的起义大军在洪湖西岸的桥市地界建立了两个水寨, 又请他的叔父宁一僧在两座水寨附近的一个小洲上,布置了一道八卦阵,陈友 谅经常用来迷惑元军。
因此,陈友谅把此洲命名为“八卦洲”,又称“谢氏八 卦洲”,两座水寨一名“上官町”,一名“下官町”以上三个地方均离桥市 乡不到二十里水里 1360 年 5 月 5 日,陈友谅在安徽五通庙匆匆称为汉王后,就与朱元璋在安 徽江东桥进行了一场决战﹙史称龙湾战役﹚,结果,陈友谅被打败而逃,朱元 璋派大军一路追杀至监利陈友谅在监利百姓的掩护下,才得以化险为夷 这次陈友谅败逃监利时,一路上所留下的地名更加响亮如监利北口的 “铁网庙” ,新沟古江河口的“竹子桥” ,红城的“火把堤” ,毛市的“卸甲河” 、 “埋甲口” ,容城半路堤的“堤头” ,上车镇的“太平桥” 、 “上车湾” 、 “下车湾” , 朱河的“落蓬塔” 、 “爽心街” ,桥市的“接驾咀”等地名,无不令人浮想联翩 陈家棚作为陈友谅的故居,这里更加充满了无数个与陈友谅相关的地名 据传,陈友谅衣锦还乡时,大兴土木,把整个村庄修建得古色古香,雄伟 壮观,一栋栋屋宇楼台拔地而起,高大巍峨,布局精巧,犹似皇宫他还在家 乡黄婆垸与白沙垸之间划出良田万亩,供给家人和族亲耕种,此院被称为“新 庄院”院内开挖多条沟渠河湾,用来引导水利,灌溉良田其中两条一名 “阁子港”,一名“来龙港”。
来龙港在新庄院的东南方向,直通陈河出口处, 陈友谅把此地命名“燕子口”阁子港在新庄院的东北方向,直通一处地貌秀 美的高墩,陈友谅把此地命名为“天育墩”﹙今属天育村﹚新庄院中的河汊 港口上架设多座桥梁,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座,一座名为“侯家桥”,一座名为 “军师桥”据传这两座桥名是陈友谅为了纪念他的两个情深义重的结义兄弟 张必先、张定边而特地设置的 陈友谅还在他家祖坟前举行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祭奠仪式并修建了一座高 大华美的纪念亭,名曰“陈旺亭”在其祖父陈千一的坟前立了一块巨型石碑, 碑上除了镌刻“祖德流芳”的一些纪念文字外,他还亲笔书写了四个大字“天 鹅孵蛋”其意是说,他的祖父陈千一所葬之地像一只天鹅在孵蛋,其先祖的 英灵时刻在这块宝地上为陈家孵化出一大群龙子龙孙因此,明史据此记载 “有述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此地现名“天鹅村” 由于陈棚村走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汉王陈友谅,所以这里的河、湖、村、 港,甚至亭、台、楼、阁都以陈姓来命名如:此里的河叫“陈河”,湖叫 “陈湖”,阁叫“陈阁”,亭叫“陈旺亭”,村叫“陈棚村”等等 陈棚村中曾修建过一座高塔,陈友谅回乡时,经常爬上塔顶眺望四方,后 人称此“龙眺塔”。
陈棚村中还有一座十分精美的楼阁,陈友谅的妻妾们常在 此楼阁梳妆打扮,当地百姓称为“凤妆楼”另外,陈棚村周边还有三个十分 响亮的地名:“前房(凰)”、“中房(凰)”、“后房(凰)”据传这三 个地名是陈友谅为了纪念他的三个爱妻而设置的第一个是陈友谅的结发之妻 周美人,字玉凤;第二个是有后氏之称的杨苕华,字鸾凤;第三个是具有卓越 军事天赋的才女娄玉贞,字紫凤这三位女性对陈友谅南征北战、最后成为一 代汉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先后为陈友谅的安危而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363 年 10 月 3 日,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陈友谅后,为了彻底剿灭陈友谅留 守在监利地界的余党,特派精兵强将,错杀监利民众十八载监利有句名谚: “杀到江西留人种”这就是史称“江西填湖广”的来历这段时期,桥市因 果寺周围留下了“血湖”、“血塘”、“血堤”等令人心酸而悲惨的地名 从陈友谅出生之地,到他起义和浴血战斗过的地方,以及他前后两次败逃 所留下的一连串如繁星般撒布在监利各地的地名,雄辩地说明:监利这方热土, 正是汉王陈友谅的故里﹝三﹞ 陈友谅后裔谱牒与谢氏血脉考陈友谅后裔谱牒与谢氏血脉考 陈友谅后裔谱牒混杂纷繁,千头万绪,很难查考。
自称陈友谅后裔的人, 遍布天南海北明朝建国后,陈友谅的后人被追杀清剿,四处逃散涉及的省 市有湖南、湖北、江西、山东、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河北、天津、云南、 贵州等地涉及姓氏有陈、张、郭、王、谢、李、薛、郑、邓等等这些姓氏 中,仅一个陈姓自称为陈友谅后裔的,在全国就有三十处之多历史传说最多 的还有八个陈友谅谱牒之说,孰真孰假,委实难辨 什么原因造成陈友谅后裔分布那么广,又涉及到那么多姓氏呢?赖小平在 监利“邓咀”查考陈友谅谱牒时,有一段文字能够说明原因:“陈友谅在鄱阳 湖战死的噩耗,传到老家后,陈氏家族为避免灭九族,遂隐姓埋名,迁出陈家 棚在逃难途中,遭到明军盘查而慌称姓邓在《邓氏家谱》的手抄本上, 却有一个祖宗叫邓友谅,出生于元朝天历年间,其祖邓千一,父邓善才,妻周 氏,子邓善、邓理,都与陈友谅的出生及家人的名字相同,只是姓氏不同罢了 另外,在邓咀家族还有一个“生邓死陈”的说法,即“在生姓邓,死后姓陈”赖小平查找到的这支在监利地界的陈友谅后裔,迄今为止,是离陈友谅故 里陈棚村最近的一支血亲后裔在全国各地现已查明的陈友谅后裔之中,还有 “生郑死陈”,“生薛死陈”,“生孟死陈”,“生张死陈”等等。
然而,陈 友谅后裔最为神秘的当属谢氏血脉传承之说我们从全国各地的民间和众多的 历史书籍中,都能找到充足的证据,陈友谅并不姓陈,而是姓谢由于谢氏先 祖入赘于陈,才从其陈姓最早持有这一观点的史学家童承叙在他撰写的《平 汉录》中写道:“友谅者,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