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清照诗词鉴赏课件.ppt

28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606049703
  • 上传时间:2025-05-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96.28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内容概要内容概要1.作者简介,生平2.生平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作者所处的环境及在这种环境下的词作进行赏析李清照3.“易安体”的词风特点4.评说李清照1.内容概要1.李清照李清照 李清照的李清照的词与情与情2.李清照李清照的词与情2.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济南人)家庭背景李清照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李格非,世业经学,行文作赋得心应手,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其母王氏,拱辰之孙女,其祖父王拱辰是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的状元,自幼饱读诗书,才气十足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自幼受父母熏陶,勤习古词诗文,研习百家经典3.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作者生平(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豆蔻年华,春光淡荡试新衣(少女时期)第二阶段:明月入梦,和羞试理并双枝(结婚早期南渡之前)第三阶段:国破南渡,角声催断梦伤悲(国破南渡)第四阶段:一别永诀,秋坟瘦却损梨枝(赵明诚之死及晚年生活)4.作者生平(分为四个阶段)4.第一第一阶段(豆段(豆蔻年年华)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济南人,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能文善诗,才气十足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自幼受父母熏陶,勤读古诗词文,研习百家经典此时正值北宋盛世,太平日久,曾有北宋文人孟元老对昔日繁华有此番的描绘:“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夫妻二人都在女儿身上倾尽了所有的温情和怜爱,除了教习文章外,还给了她最丰厚无忧的童年不觉间,她已成长为一位灵动活泼的少女,带着动人的馨香,静静绽放所幸的是,她的父母是宽厚开明的,没有用封建社会对女子苛刻的清规戒律把她锁在寂寞深院,倒是能让她常常旋舞于自然之间,自由地呼吸5.第一阶段(豆蔻年华)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济南人,苏轼的学生,官如梦令常常记溪亭日暮,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争渡,争渡,惊起一惊起一滩鸥鹭6.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讲解赏析碧水清波,晚风浮动,带着浅浅荷香,迎面袭来阵阵清凉,鱼儿游弋在莲叶间,自由欢畅清丽若荷的少女荡舟而来,青春在湖光荷色中徜徉她哼着歌谣,笑意盈盈地去追赶那一路的夕阳,舟桨泛起层层涟漪。

      田田的荷叶是她袅娜的舞裙,风姿绰约此时,韶光正好!薄酒添醉,游兴未尽,再见这般美好的色影,她更是“沉醉不知归路”水道回环,荷叶茂盛待她尽兴而归,醺醺然竟误入藕花深处于是急急划桨争渡,打破了万籁俱寂的湖面,惊起了停栖在洲渚之上的水鸟鸥鹭突然四散而飞,反也吓着了她,只是在一愣之后,更觉有趣,随而欢快大笑7.讲解赏析碧水清波,晚风浮动,带着浅浅简评这首首仅三十三字的小令,立体感极三十三字的小令,立体感极强,让我我们感受到感受到这位芳位芳龄少女一段欣喜无少女一段欣喜无虑的青葱的青葱岁月她以她以寻常入常入词,酣,酣畅淋漓,不事雕淋漓,不事雕饰,自在天真自在天真而她,只是自己沉醉其中,少而她,只是自己沉醉其中,少时的流光,不需的流光,不需过多的多的浓妆艳抹去涂抹去涂饰,一,一颜一笑,皆是一笑,皆是单纯的美的美好正因为不不谙世事,正因世事,正因为无所无所顾忌,才有勇忌,才有勇气放气放纵这一一颗渴望自由的心,可以去渴望自由的心,可以去搅动一湖春一湖春水,水,寻微微风拂拂过的痕迹的痕迹此此时,她年,她年仅十六,十六,初初试文墨,竟一文墨,竟一鸣惊人8.简评这首仅三十三字的小令,立体感极强,让第二第二阶段(同段(同结连理)理)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伉俪深情,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结束太学求学生活,出仕为官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赵李两家相继被卷入其中,赵明诚兄弟受到牵连,一度入狱,不久都被罢官其后,李清照随赵家屏居青州(今属山东)十年,夫妇猜书斗茶,花前月下,相从赋诗两人共治金石之学,她又独撰词论,阐述对词的看法,伉俪之谐古今罕见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复出后,历任莱、缁(今均属山东)等地知州,李清照均随夫赴任共同生活9.第二阶段(同结连理)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十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10.减字木兰花10.讲解赏析:上阙:空气里漫盈着春天的气息,百花锦簇,集市上有卖花她轻轻捻住花枝,细细端详这样娇嫩欲滴的尤物,让见者都心生怜惜下阙:念及此,清照的眼中泛起了一丝调皮的笑意女儿家的心思,更是让人猜度不透她说:“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她真的心怯了吗?担心自己没有倾城之色,不能长留在他的眼中?其实不然,并非对自己的颜貌没有信心,更不会怀疑丈夫对自己的深情她不过是想从丈夫那里感受到娇纵,好满足那份单纯的虚荣于是,清照把花斜插于后髻上,对镜梳妆,轻胭薄粉,悄悄来到明诚的面前,娇嗔软语,定要丈夫比较说出,究竟是鲜花好看,还是自己好看故意的计较,只是因为在乎,因为愿意倾其所有地相随一生11.讲解赏析:11.简评:这首词是李清照新婚燕尔之作,清照以花自比,娇嗔软语,定要他的丈夫说出,是花漂亮,还是自己好看,赵明城定会被妻子的这番孩子气弄的啼笑皆非,然而他又怎么不懂妻子纤细的情感,眼里满是幸福,如一泓春水在他心头波动12.简评:12.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1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赏析:词作背景:据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引外传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14.赏析:14.解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败落,清香已远,玉簟如秋凉,幽幽入心她想起少时泛舟湖上,误入藕花深处惊起鸥鹭的闲趣,也许如此能遣一时之忧愁吧?于是,轻轻解下薄纱罗裙,换一身便装,独自泛一叶兰舟,夜游秋湖。

      抬头仰望云天,慨叹自己眼下的孤清圆月皎洁,独倚西楼,云边雁字归来,不知会否为我捎来你的只言片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隔了重山万水,彼此心中未断的牵挂,是这孤单日子里的慰藉有情有义,却被分在了天涯两方,是上天的误判,还是命运的错转?仿佛已有许久,未见他眼底盈盈的笑意,不知他在汴京是否安好,是否能与她共有此时的圆月?“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苦无法排遣,稍从微蹙的眉间退去,转而又从心底漫起这一“下”一“上”的相互映照,已胜却任何的言语没有忸怩作态,皆是意兴之处的笔墨,构思精巧,尽是眷眷情浓15.解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败落,清香已远,玉簟如词论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她指出: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她就词区别于诗的种种特点,进行了认真的考索,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2)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3)协乐,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4)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5)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6)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16.词论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名家评述词论1.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对李清照词论中细数各名家评道“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事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2.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六评“两宋词家惟方外之葛长庚,闺中之李易安,别于周、姜、史、苏独树一帜,而亦无害其为佳终是托根浅也3.李清照关于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独特见解,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词论,而且是我国女性作的文学批评第一篇专文与她那“花间第一流”的词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17.名家评述词论17.第三第三阶段(国破南渡)段(国破南渡)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因明诚丧母而奔丧至建康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

      其后李清照随南宋朝廷辗转江南各地,夫妇二人平生所收集的金石书画在颠沛流离中几乎丧失殆尽18.第三阶段(国破南渡)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女真族建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生当作人杰,死亦死亦为鬼雄至今思至今思项羽,羽,不肯不肯过江江东19.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19.词作背景:作背景:据记载,这首诗作于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徽、钦二帝被掳,朝廷仓皇南逃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某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战争,而是悄悄地爬下城墙逃跑了叛乱平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从此开始对赵明诚冷淡疏远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随口吟就了这首诗一方面是借古讽今,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能;另一方面,也是对丈夫的逃跑行为的谴责20.词作背景:20.简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中的语言通俗平白,引经用典,以古讽今,也表明了清照主战的观点,以及博大的胸襟、深挚浓烈的爱国情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清照的字里行间,都跳动着那颗爱国的赤子心,对南宋君臣偏安偷生、懦弱无能、昏庸腐朽进行口诛笔伐,对弥漫奴性的宋廷的蔑视讽刺之意溢于言表,此巾帼之气概,胆识非凡21.简析:21.第四第四阶段(一段(一别永永诀)赵明诚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后又改嫁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22.第四阶段(一别永诀)22.-李清照李清照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暖还寒寒时候,最候,最难将息三杯两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淡酒,怎怎敌他,他,晓来来风急?雁急?雁过也,正也,正伤心,却心,却是旧是旧时相相识满地黄花堆地黄花堆积,憔悴,憔悴损,如今有,如今有谁堪摘?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了得?2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赏析:思君如流水,人远天涯近在凄凄惨惨的晚年,李清照匆匆年华,已随岁月凋残在尘世一隅,孑然一身,苦苦守着那些曾经属于彼此的故事刻在岁月里斑驳的记忆,每当回望,都已变得苍白在你的眼眸深处,只留下了他当年温和的一笑24.赏析:24.易安体易安体含义: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俗,清秀而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流转,音律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词风特点1.以寻常入词李清照在词论中词“别是一家”不追求辞藻华丽,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大量使用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口语,来明明白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词作自然清丽,极富情趣25.易安体含义: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2.格调清丽凄婉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家庭优裕,而且二人对金石书画的收藏鉴赏志趣相投,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加之北宋时期歌舞升平,所以在其婚姻早期,词作多以空灵清丽为主;而婚姻中后期,李清照经历的国家破裂和颠沛流离之后,其词作以凄婉风格为主。

      3.倜傥有丈夫气李清照虽然是个女词人,但是他的“易安体”绝非一般的“闺阁之词”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就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这个评价便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倜傥气质她在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便表现出其忧国之念,不下陆游诗愤,显示出其性格刚烈的一面26.2.格调清丽凄婉26.评价李清照价李清照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清代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吕思勉:北宋女词人,则有李易安,长诗文,精金石,诚一代之才媛也27.评价李清照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第二组:张宇名,黄蓉28.第二组:张宇名,黄蓉谢谢观赏2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