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兼谈南宋昆山士人家族的交游与沉浮.doc
24页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兼谈南宋昆山士人家族的交游与沉浮 近年来,宋代苏州经济文化之繁荣,家族组织之发展,日益受到学界注意;有关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家族无疑为当时社会之重要组成体,而将“家族”与“社会”联系起来者,显然有多种层面的内外“活动”及“关系”笔者个人感觉,对于普通士人之间以及地方性家族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仍属比较薄弱的环节 本文选择南宋笔记《中吴纪闻》作者龚明之及其家族的活动与交游关系作为考察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龚明之及其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在本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对其活动有一定的资料记载;其活动基础及经济依托主要在乡里,上层党派政争对其沉浮影响不大;其数代成员与当时名士、地方官员的交游往来,使我们有可能将着眼点放宽至对于南宋昆山乃至苏州的士人家族之交游与沉浮的研究一、龚明之事历 龚明之,字希仲(一作熙仲),苏州昆山人他大约生于北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卒于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享年九十二岁 龚明之出身于苏州士人家族北宋时期,龚氏家族中曾经出现过七名进士,在当地很有影响龚明之自幼成长于“名人魁士”圈内,勤勉好学他青年时期在郡学,中年以后到太学,三十馀年求学不倦。
尽管如此,他却始终“蹭蹬举场”,直到宋孝宗干道年间,已经年逾八旬的龚明之才“以特恩廷试,授高州文学” 龚明之年高德劭,享誉乡里当时人对于他的称赞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曰“至孝”,二曰“至诚” 龚明之之“孝行”,主要事例有二:一是“幼逮事祖母,灼顶益龄,精诚且格上天”他自幼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据说其祖母李氏 自言少尝大病,梦神告曰:“与汝七十七及期,果病且革明之斋心屏处,夜祷于天,乞减己五龄以益李寿灼香于顶者七,闻脑中有爆裂声,不为动诘旦,李病良愈又五年乃卒[1]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七《人物》、洪迈《夷坚志补》卷一《龚明之孝感》条也都记载了这件事前书称此事发生在徽宗大观中,后者则说是崇宁中事崇观年间,龚明之不过是十数岁之少年 事例之二是,“奉慈闱,倾囊归榇”宣和三年(1121),正当而立之年的龚明之 以诸生贡京师,迎父母往已而母与弟继亡,去乡数千里,贫无以归葬或使以旅殡僧舍,否则火之,以其烬归明之不从,取其家所有,自一钱之直皆折卖之,不足,又乞贷于人,竟护二丧以归[2] 龚明之之“诚信”,每被时人称道他“生平不摘人短,不作貌言,每自谓平日受用,唯一‘诚’字”龚明之虽然抱负奇伟,八十岁前却仅领乡举,颇不得志。
在乡里,他安于“食贫授徒,不事干进”,[3]一贯坦诚处事《中吴纪闻》所附《龚明之传》曾举一例说: 绍兴二十年乡贡,年已六十,或劝少匿其数,为异日计笑曰:“吾平生未尝妄语,且不敢自欺卒书其实 龚明之孝义诚信的磊落品格,在南宋士大夫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在《郑忠肃公遗集》卷上《荐举龚明之状》中,曾在两浙西路任职监司的郑兴裔,力荐龚明之“怀奇握异,砥志是躬倡明圣道,绍孔、孟之心传;敦叙彝伦,拟曾、闵之至行说他“立德立言,多士矜式”,“孝行节谊,着于乡闾” 洪迈《夷坚志补》卷一《龚明之孝感》中说,明之 晚以特恩殿试,策名前列时已八十二岁,法不应任官吴人在朝者列其行义,合词荐之,得监南岳庙 淳熙五年,龚明之乞致仕,“乡人奉直大夫林振等,举明之乡曲儒宗,经明行修,议论操履,众所师法,而穷居在下”,请求朝廷予以增秩;当时的知平江府单夔也上奏说,“明之乡里推其年德,宜被褒宠龚明之素无吏考,于法不得叙迁侨寓昆山的吴仁杰向参知政事钱良臣介绍了明之纯孝至行,君臣为之竦然,于是得旨超授宣教郎致仕,并赐绯衣银鱼[4] 龚明之长年以教书授徒为业,生活清苦他平日里省吃俭用,并曾附益黄山谷语,自号“五休居士”。
他晚年居于昆山黄姑别墅,作期颐堂,啜饮歌吟于其间他的诗作,如今笔者见到的只有五首,存于其子龚昱所辑《昆山杂咏》之中一首题曰《芝华亭》,自注云:“淳熙丙申创于古上方后”,诗曰: 谁道休祥系上穹,民心元自与天通政平讼理为真瑞,何必金芝产梵宫?此诗寓意积极,推重人事民心而批评所谓“天降符瑞”,反映出龚明之正直不阿的处世态度另外还有题为《期颐堂》的四首诗,序称:“余自顾颓龄,行将满百,虽曰日薄西山,亦当优游以卒岁遂课晃辈作期颐堂于别墅,栽花种竹,以为佚老之地诗中一首反映出他回顾此生时的心情: 投老归来万事休,比窗一枕足清幽虽然不得行胸臆,幸喜身无千岁忧另一首讲述了他自己的“养生之道”,体现出一种坦荡豁达的精神: 不服丹砂不茹芝,老来四体未全衰有人问我期颐法,一味胸中爱坦诚 淳熙九年,龚明之九十二岁,念及“畴昔饫闻而厌见者,往往后辈所未喻”,于是将有价值者整理口授,令其子龚昱记录,是为《中吴纪闻》该书着重记载了两宋时期吴中“名人魁士”之嘉言懿行及当地的人文风俗,龚明之在序文中说,书中内容“不唯可以稽考王迹,资助谈柄;其间有裨王化、关士风者颇多,皆新、旧《图经》及吴地志所不载者 杨子器在为弘治严春刊本所写序言中对此书予以很高的评价: 若《纪闻》之类观之,于国史之阙遗讹谬,于是乎补正;政治之得失淳漓,于是乎征验;郡邑之废置沿革,于是乎考证;古今名迹、士夫出处、贤才经济、闺房贞秀,又皆于是乎总萃。
如今看来,这一评价并不为过 明代都穆所编《吴下冢墓遗文》卷一,收录有钟离松所作《宋宣教郎龚先生墓志铭》之残本,其中对于龚明之的行止与操守倍加赞誉,并且说到乡人们对他的爱戴和尊重: 吴郡龚先生年九十馀,日讲道诵书,与宾客觞咏游乐剧谈,虽少年有不逮当时名公钜人皆折辈行愿为交得先生来,率家人子妇再拜,若事其父;既设食,则馂其馀以丐寿乡人教其子弟,必以先生为法;路人一见,悉以手加额,相与逊道而过之;下至田夫野叟,诵其所为,则目为佛子其他识与不识,皆曰“老先生”其殁也,士大夫跋涉舟车数十里,哭先生之丧;虽鄙夫小人,道相违(遇?)者,亦皆出为涕呜呼!兹地贤者众矣,求其可以轨范斯时、自陈君子,康靖朱乐圃之后百有馀年间,始得先生焉 龚明之字希仲亦或熙仲,说法历来不同今按,钟离松所撰墓志铭中,说“先生讳明之,字希仲北京图书馆所藏南宋开禧二年(1206)昆山县斋刻本《昆山杂咏》卷下,于龚氏所作“芝华亭”诗下署“龚明之希仲”;该诗集系明之子龚昱所辑,所署字号应无疑问 关于龚明之之卒年,主要有两种说法: 据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七《人物》“龚明之”条,龚氏卒年九十二岁,是应卒于淳熙九年;与此相同,洪迈《夷坚志补》卷一“龚明之孝感”条载,明之于淳熙五年增秩致仕,“又四年乃卒”。
另外一说出自龚明之九世孙龚弘为正德本《中吴纪闻》所作后跋,跋语云,是书着成时龚明之“年九十二,后四年祖始终”;如此,则应卒于九十六岁之时,是为淳熙十三年 今按,《吴郡志》为范成大晚年修成据赵汝谈作于绍定二年之《吴郡志》序,该志记事原止于绍熙三年(1192),是成书时距龚明之卒期尚不甚远;且成大父范雩本明之太学同舍,参与修撰的周南又是明之子龚昱的朋友,《吴郡志》所记应不致大误二、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1、从龚慎仪到龚昱:事历与交游 龚明之在《中吴纪闻》序言中说:“吾家自先殿院占籍中吴,距今几二百祀”先殿院,即明之高祖龚识;自《纪闻》成书之时上推二百年,大约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后期至雍熙年间由此可知,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是在吴越归宋之后不久迁来的 龚识的父亲龚慎仪,原籍邵武,曾仕南唐,任礼部郎中建隆元年(960)七月,他曾受南唐国主李璟的派遣,充任进奉使,至开封贡奉乘舆服御物[5] 李煜即位后,龚慎仪出知歙州,开宝中, 王师收金陵,诸城皆下,宣州节度使卢绛无所归,欲据福建以叛领所部过歙州,仪闭门不纳绛怒曰:“仪乃吾故人,何故见拒?”使马雄攻之城陷,朝服以出,为绛所杀[6]歙州城破,龚慎仪“举族遇害”,就连两个幼女也未能幸免。
其后不久,卢绛归附于宋朝慎仪兄子龚颖先自南唐归宋,为侍御史,当卢绛入朝时,他愤而击之,为叔父一家复仇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记载了这件事: (龚颖)尝愤叛臣卢绛杀其叔慎仪,又害其家后绛来陛见,舞蹈次,颖遽前以笏击而踣之太祖惊问其故,颖曰:“臣为叔父复仇,非有他也因俯伏顿首请罪,极言绛狼子野心不可留太祖即下令诛绛而赦颖罗愿《新安志》卷九中也叙述了这一事件,惟具体过程略有不同 龚颖当太宗时曾知朗州(今湖南常德),由于他“自负文学,少许可,又谈论多所折难”,“士罕造其门”惟独丁谓曾经贽文求见, 颖倒屣延迓,酬对终日,以至忘食曰:“自唐韩、柳后,今得子矣 异日,丁献诗于颖,颖次韵和酬曰:“胆怯何由戴铁冠?祗缘昭代奖孤寒曲肱未遂违前志,直指无闻是旷官三署每传朝客说,五溪闲凭郡楼看祝君早得文场隽,况值天阶正舞干[7]当时,丁谓携其文章、诗赋四出拜谒,在京师亦受到王禹偁等人的赏识与推荐,于淳化三年(992)中进士甲科 龚识于端拱元年(988)及第,是宋代苏州的第一名进士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五载,“本朝吴士登科者始于识,今府学先达题名以识为首他登第时之金花榜帖,一直被其家珍藏,直到南宋开禧二年(1206),陆游还曾见过。
[8] 真宗大中祥符初年,宋廷“择学术醇正、操履端方,可纲纪朝廷者,俾入台言事”,龚识受翰林学士李宗谔举荐,被选擢为监察御史,真宗东封后迁殿中侍御史兼左巡使,时年四十二岁他在任时间不久,即因患眼疾逾假,而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去职,被责为平江节度副使;其后即在苏州“日与宾客酌酒赋诗自娱”[9] 龚识弟龚纬,淳化三年与丁谓、钱昆、谢涛等同登进士第;其兄龚纪,则于咸平三年(1000)与龚识侄会元同榜登科据说龚纪后来官至郎中,为了资助仍然居于邵武老家的侄儿龚国隆赴京考试,他曾经赠以驿券,使其“沿路勘请,以抵京师[10] 龚识的儿子龚宗元,为乡贡首选,天圣五年(1027)王尧臣榜擢第在《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条中,龚明之简要记述了他这位曾祖父的一生: 曾大父讳宗元,字会之自幼颖悟绝人,读书于虎丘寺,昼夜不绝举进士,为乡里首选继登天圣五年第,主杭州仁和县簿……高祖既抱疾,因乞便亲,移吴县簿后以居忧服阕,调建安尉蔼有称声,保任者二十有二章召见,改大理寺丞,知句容县发擿奸伏,政如神明……尝通判衢、越二州,终都官员外郎,葬南峰山有文集十卷,号《武丘居士遗稿》 龚宗元在其仕宦生涯中,据说曾受到北宋三位名臣的赏识。
一是范仲淹:龚宗元得第后,范仲淹曾经对他有一番忠告:“公器业清修,他日必为令器,谨勿因人以进龚宗元谨守其训,“自登朝,未尝入公卿之门,皆文正公之教也士论美之[11]二是叶清臣:龚宗元知句容县,“叶道卿内翰时开府金陵,甚为之前席这种长官与僚属间的密切关系在其后发展为两家之间的融洽交谊[12]三是杨纮:庆历年间,杨纮曾任江东转运按察使,因为御下严急而与王鼎、王绰并称“江东三虎”据说他持使节行部,“独不入(句容)县,或问其故,曰:‘龚君治民,所至有声,吾往徒为扰耳’其见重如此[13] 龚宗元善诗能文,“尝以所业投范文正,文正曰:‘子之文温厚和平而不乏正气,似其为人也’世以为确论云[14] 龚宗元自都官员外郎分司南京,谢事家居,住在苏州大酒巷他取白居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间”诗意,建“中隐堂”;“与尚书屯田员外郎程适、太子中允陈之奇相与游从,日为琴酒之乐,至于穷夜而忘其归二公皆耆德硕儒,致政于家,吴人谓之‘三老’[15] 龚宗元与范仲淹挚友章岷同年中进士第,二人“情好极密”宗元父龚识去世后,章岷曾为他撰写墓志铭[16] 龚宗元的一位姐妹,嫁给了太宗淳化参政苏易简的儿子、大理评事苏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