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油料作物病虫害防.ppt

48页
  • 卖家[上传人]:xh****66
  • 文档编号:61718071
  • 上传时间:2018-12-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97MB
  • / 4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油料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工程系 席敦芹,在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大豆幼苗、叶片、荚和籽粒幼苗受害后,叶片沿叶脉形成褪绿斑,最后变黄色至褐色枯死成株叶片上散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中部裼色、边缘深褐色的病斑,背面密生灰色至紫灰色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豆荚受害后,荚皮无明显症状,但剥开病荚,可见内壁有大量的杏黄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无光泽,色白而小,表面粘附一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粉末,为病原菌的菌丝和卵孢子大豆霜霉病的病原为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hurica (Naum) syd],属鞭毛菌亚门霜霉属病菌卵孢子在种子上或病叶残体中越冬,是第2年初次侵染来源,以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为主,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机会少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囊,由风雨、气流传播 大豆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以及菌源的多少有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温度20~22℃和高湿最利病害发展,低温、多雨或阴天发病多且重大豆田连作,田间越冬菌源量大,霜霉病重土壤湿度大,有利于霜霉病发生,经灌溉土坡含水量在80%以上,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下,则发病轻品种间抗病性也有较大差异。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东农36号、黑农21号、早丰5号、九农2号、九农9号、丰收2号、白花锉等抗病品种与玉米等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有效的减轻发病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再侵染菌源 (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WP,或0.3%的70%敌克松WP, ②发病初期喷72%克露WP 8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500~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WP 900~1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3~4次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叶片发病,初为褪绿色小圆斑,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有时病斑也可扩展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在叶片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病斑可合并达整个叶片,使叶片干枯死亡,提早脱落种子上病斑明显,多为蛙眼状灰褐色圆斑,边缘深褐色大豆灰斑病,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比种子上的数量大,是主要初侵染源 种子带菌后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温湿度条件适宜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抑制病情发展,高湿则加速病情蔓延气温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适于病菌侵入,气温25~28℃有两小时结露很易流行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杂草多,植株郁蔽,通风透光差,或低洼易涝地块,发病均较重1)农业防治:①不同品种间抗病差异性较大,种植抗病品种可明显减轻发病程度但品种抗性很不稳定,在生产中应密切注意病菌毒力变化,及时更替新的抗病品种 ②可采用μ麦-麦-豆、麦-杂-豆或麦-豆-杂的轮作换茬方式,尽量避免重茬 ③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防除田间杂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地温 ④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 (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的0.3%~0.4%多福合剂,或0.3%~0.4%多克合剂拌种②盛花至结荚期初期喷40%多菌灵SC 800~1 000倍喷雾,,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大豆开花期前后症状最明显,病株瘦弱,明显矮化,似缺氮、缺水状;叶片褪绿变黄;病株根瘤少,根系不发达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至黄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后期胞囊变褐,脱落于土中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被其他腐生菌侵染而引起根系腐烂,病株叶片常脱落,使植株提早枯死。

      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在田间,因线虫在土壤中分布不均匀,常造成大豆地块呈点片发黄状,二、大豆胞囊线虫病识别,(一)症状识别,黑斑病病原为球座尾孢菌(Cercospora personata Berk.et Curt),褐斑病病原为花生尾孢菌(C.arachidicola Hori),均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黑斑病菌的子座主要产生于叶斑背面,暗褐色,半球形;分生孢子梗丛生,褐色,不分枝,短粗,有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筒状,褐色,短粗,分隔少,多数为3~5个褐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在叶斑正面,暗褐色,不明显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不分枝呈黄褐色,较细长,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状或鞭状,细长,无色或淡褐色,分隔多,多数为5~7个,(二)病原识别,五、花生叶斑病识别,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病害在田间常同时发生,症状相似,发病初期均形成褐色小点,扩大后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圆形病斑,在叶柄和茎秆上形成褐色椭圆形病斑 两种病害的区别在于:黑斑病的病斑较小,直径多为2~5mm,病斑颜色呈黑褐色,且叶斑正面和背面颜色基本相同老病斑周围常有淡黄色晕圈,在叶片背面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子座),排列呈同心轮纹状。

      褐斑病的病斑较大,直径4~10mm,病斑颜色较浅,叶斑背面比正面更浅,一般正面为茶褐色,背面则为黄褐色,初期病斑就有明显的黄色晕圈主要在叶片正面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子座),散生且不明显潮湿时,两种病害在病斑上的小黑点处产生灰褐色霉层一)症状识别,病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病株根瘤少,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至黄白色小颗粒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属异皮科异皮线虫属(又称胞囊线虫属)卵呈蚕茧状,向—侧微弯,在雌虫体内形成,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蜕皮3次后变为成虫线虫的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2龄幼虫破壳而出,1、2龄雌雄线虫均为线状;3龄幼虫雌雄可辨,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雄虫仍为线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雄成虫线状,雌成虫梨形二)病原识别,病原线虫主要以胞囊在田间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粪肥中以及混杂于种子中的土粒内越冬,并随种子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当春季温、湿度适宜,并在根系分泌物的刺激下,越冬胞囊内的卵孵化,以2龄幼虫在土中活动,寻根尖侵入主根,在其皮层内营寄生生活,经幼虫阶段后发育为成虫雄成虫重新进入土壤中自由生活,并寻觅雌成虫交配后死亡。

      田间近距离传播扩散主要通过耕作时土壤的移动、农机具和人、畜沾附以及灌溉水和雨水传带含胞囊的土壤或混有胞囊的粪肥胞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很强,因而胞囊中的卵可保持生活力3~4年以上,有的可长达10年1)菌源:土壤内线虫量大,是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2)寄主抗性:品种目前国外已选育出一些抗病品种,国内栽培的大豆品种不抗胞囊线虫病,但有一些作抗源使用的种质,多为黑色种皮类型,主要表现为根部不形成或很少形成胞囊 (3)栽培:①发病大豆品种和连作重茬是大豆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的重要条件②土质通透性好的砂土、砂质壤土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和侵染,而通透性差的黏重土壤则对线虫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不利另外,碱性土壤较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防治此病可通过检疫措施保护无病区,对病区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之药剂防治,并积极选育抗病品种 (1)检疫: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此病为害性大,可通过种子的人为调运而传播因此,无病区可将其列为检疫对象,实施严格检疫,禁止从病区引种 (2)农业防治: ①选育抗病品种目前国外已培育出诸如美国的 ②实行大豆与禾本科作物或棉花等非寄主植物轮作,以水旱轮作为宜,这是防治此病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

      轮作年限不能少于3年,5年以上防病增产效果更好 ③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干旱时适时灌溉,促进大豆生长 (3)药剂防治:播前15~20天沟施98%棉隆GR75~90kg/hm2,病害多在花生成株期发生,主要为害茎部、果柄及荚果发病初期病部变褐软腐,其上出现波纹状病斑病斑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绢状丝菌丝体,在合适条件下菌丝蔓延至植株中下部茎杆,并在分枝间、植株间蔓延土壤潮湿隐蔽时,病株周围土表植物残体和有机质上也布满一层白色菌丝体在菌丝体中形成很多球状菌核受害茎基部组织腐烂,皮层脱落,剩下纤维状组织病株叶片变黄,边缘焦枯,最后枯萎而死,受侵害果柄和荚果长出很多白色菌丝,呈湿腐状腐烂花生白绢病,(1)形态:在生活史中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营养菌丝和菌核 ①菌丝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直径5.5~8.5微米,有明显缔状连结菌丝,每节具2个细胞核;在产生菌核之前可产生较纤细的白色菌丝,直径3.0~5.0微米,细胞壁薄,有隔膜,无缔状联结,常3~12条平行排列成束 ②菌核球状,直径0.5~2.0毫米初为白色,以后变深褐色表面光滑,坚硬在马铃薯培养茎上形成菌核比自然情况下菌核大,直径2~3毫米。

      1)菌源:土壤内线虫量大,是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2)寄主抗性:品种目前国外已选育出一些抗病品种,国内栽培的大豆品种不抗胞囊线虫病,但有一些作抗源使用的种质,多为黑色种皮类型,主要表现为根部不形成或很少形成胞囊 (3)栽培:①发病大豆品种和连作重茬是大豆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的重要条件②土质通透性好的砂土、砂质壤土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和侵染,而通透性差的黏重土壤则对线虫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不利另外,碱性土壤较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1)农业防治:①选种抗病品种或无病种子②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或与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③不在低洼地和土壤粘结、排水不良的地块种花生春花生适当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⑤加强田间管理,清沟排渍,合理密植,中耕除草⑥加强防治地下害虫,尽量避免花生根部受伤 (2)药剂防治:①播种前用75%卫福WP,或40%多硫SC 300ml拌种100千克,或用哈茨木霉菌液500ml拌种100千克,或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WP拌种 ②发病后用50%拌种双DP 1千克混合细干土15千克制成药土盖病穴,每穴用药土7.5克叶片:叶片发病叶片的背面初生针尖大小的疹状白斑,叶面呈现黄色小点,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圆形,随着病斑扩大,病部突起呈黄褐色。

      表皮破裂后,露出铁锈色的粉末,即病菌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周围有一狭窄的黄晕夏孢子堆直径0.3~0.6毫米 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顶部叶片扩展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花生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柄、叶托、茎杆也可受害 (1)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或铁锈色、针头状小斑点,随着病害发展,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达1~10毫米叶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时,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几个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仅顶部 3~5 个幼嫩叶片 (2)茎杆、叶柄、叶托: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病斑中间稍凹陷1)形态: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黄褐色,分生孢子倒棍棒形,顶生,无色或淡褐色,有隔膜3~12个子囊圆柱形或棒状,子囊孢子无色,双胞 (2)特性:生育最适温度范围25~28℃分生孢子在22℃下,经2~4小时即可萌发1)菌源:病原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块在病残体上及花生堆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2)传播: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侵染。

      病菌的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产生分枝形吸器侵入栅栏和海绵组织的叶肉内吸取营养造成为害新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重复侵染 分生孢子扩散高峰在清晨叶面上露水刚消失时和下雨之前在合适温湿度条件下,分生孢子重复再侵染促进病情发展,至收获前造成几乎所有叶片脱落在南方产区,春花生收获后病残株上病菌又成为秋花生的初次侵染源1)寄主抗性:蔓生型品种或半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发病;花生生育前期发病少而轻,老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