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度比较与评价.docx
4页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度比较与评价 本文所指长江三角洲指江苏省、浙江省与上海市,土地面积2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2%;人口1.38亿人,占全国10.6%;2000年本区GDP1.92万亿元,占全国21.7%本地区位于长江与太平洋的交汇处和我国两大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流域经济带的T型结合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东陇海线、京沪线、沪杭线、浙赣线等铁路干线和宁沪、沪杭甬及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拟建中的京沪高速铁路构成区内陆地运输的干线网络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横贯东西,以江海相连的优势为大宗货物运输提供了便捷的水上通道,成为我国重要的水陆集疏运枢纽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仍然发挥着水上通道的作用浦东、沪西、南京、杭州与宁波机场,上海、连云港、南通、宁波等沿海港口以及国内最大的内河港口——南京港沟通了本区与国内外的联系显赫的交通枢纽地位,丰厚的人文精神淀积和悠久的民族工业历史使本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0年代初,我国外向型经济发端于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异军突起,一度取代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初,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南京等6个沿江港口城市,尤其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以及昆山、吴江等地的台资工业园区的先后崛起,使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90年代后期,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新阶段,致使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心从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转移2000年,长江三角洲进出口商品额达到725.7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307%;外商投资企业年未登记数为4.4万户,比1992年增长276.7%;外资企业投资额达到2028.5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9倍多;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FDI)达112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25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据此对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国际贸易依存度分析 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把外贸依存度作为衡量一国(地区)经济开放度的重要指标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一国(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两个领域,其变动趋势是贸易投资一体化因此,仅仅考虑对外贸易难以正确度量经济开放度为此,本文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两个指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开放度进行度量,并以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作为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
严格地说,国际贸易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三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的加速,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但由于受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着重分析商品贸易的依存度根据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依存度为55.6%(参见表1) 其中,上海最高,达99.4%,江苏次之,为44.5%,浙江为38.1%长江三角洲贸易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6个百分点,充分反映了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开放度处于领先地位但令人惊异的是,该区外贸依存度却比沿海地区平均水平(63%)低7.4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广东省外贸依存度高达145.6%,且权重极大:2000年进出口额达1701亿美元,占沿海地区38.8%,比长江三角洲高419.2亿美元广东一省拉动沿海地区外贸依存度16.7个百分点除去广东省,长江三角洲外贸依存度比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9.3个百分点 表1 2000年长江三角洲外贸依存度对比分析 单位:亿元,亿美元,% 全国 沿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GDP(支出法) 89112.5 57616.9 19074 9662.2外贸进出口额 4743 4388.5 1281.8 1701外贸依存度 44 63 55.6 145.64.8 6.9 29.8日本 15.3 4.0 19.3 0.6 3.8 4.4 23.7巴西 13.8 2.8 16.6 1.4 3.8 5.2 21.8印度 18.4 4.7 23.1 0.6 0.9 1.5 24.6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二)实施大口岸、大经贸战略 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内的口岸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形成合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要建立在国际惯例指导下的由各类企业广泛参加,各项经贸业务相互融合,抵御风险能力强的开放型外经贸体系在开放战略上,要从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市场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要从各自为主的单方面对外开放转变为各经济区域间的双向开放;要从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的开放在操作层面上,要从单纯注重出口转变为出口与进口相结合,从单纯注重实物贸易转变为实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尤其是技术贸易)相结合大幅度提高区内口岸的通关速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化物流系统,实现外经贸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商品结构高度化、贸易方式多样化、市场布局合理化和管理方式现代化 (三)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开放型创新体系 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科贸、技贸、工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依托,技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面向国际市场的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技术贸易,积极推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争取在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商务、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出口产品开发和经营上取得突破,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生产基地。
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轻工、纺织、冶金、建材、食品等传统产品的力度,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把资源秉赋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形成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群 (四)拓宽外商投资新领域,实现利用外资战略性转变 围绕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抓住我国入世后在服务贸易等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的机遇,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与投资政策,保护公平竞争,落实国民待遇,进一步健全外商投资的法制环境根据我国承诺的开放时间表,逐步扩大在商业、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旅游、运输、咨询、法律、会计等服务领域的利用外资规模,把服务领域利用外资作为新的突破口,通过强化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和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同时进一步拓宽引资渠道,改进引资方式,继续探索购并、BOT、国际租赁、创业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引资方式,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实现利用外资领域与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五)加快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长江三角洲地区可结合资源秉赋状况、产业发展特点和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有选择地加大海外投资力度,重点支持和鼓励本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医药等长线产品项目向海外转移,以利用企业现有设备、成熟技术和原材料、零部件等实物投资为主,在境外设立有一定规模的带料加工装配企业以及一批分拨中心、维修服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形成具有生产、贸易和融资功能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六)点面结合,形成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的区域框架 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的区域框架包括中心城市体系、产业带网络和开发区体系等三个层次上海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内的中心城市,具有增长极和辐射源的功能,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枢纽南京、杭州等二级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着增长极与广大腹地间的要素传输和次级中心城市功能而沿线(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江、沿河、沿海产业带则是生产力布局的框架网络各级各类开发区作为生产力布局的节点和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外向型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坚持开发区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多功能和高技术导向,用一流的投资环境创一流的投资效益,使开发区成为对外对内开放的窗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和重要基地,带动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策源地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