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947年中央后委成立前后.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71974365
  • 上传时间:2022-03-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0.25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947年中央“后委”成立前后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曾一分为三:前委、工委与后委关于前委与工委的研究,各种论述文字颇丰,相比之下,关于中央“后委”的情况,了解的人要少一些,这与“后委”在党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称近年来,随着一些相关档案资料的解密及当事人回忆录、年谱、传记等作品的问世,有关中央“后委”的历史才逐渐为人们所知晓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三委”结构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蒋介石为解决进攻兵力不足的问题,放弃全面进攻计划,改为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在陕北,国民党军队投入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起突然袭击陕北的人民军队只有4万余人,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撤离延安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寻机歼敌撤离延安后中央指挥机关向哪里走?中央机关大批人员和辎重怎样转移?撤离延安后中央是否仍维持在根据地时的庞大指挥机构?在撤离延安前,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中共领袖们的脑中中央原先的设想[来自www.lw5U.coM]是在热河省承德建立新立足点。

      但中央随后发现:苏联囿于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条约,不能帮助中共接管东北大城市,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而国民党却在美国直接帮助下,实现了迅速运兵东北;与此同时,在承德一带,党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不如陕北的群众基础牢固基于这样的考虑,党中央放弃了中共中央首脑机关东移的设想,而是选择留在了陕北对此,毛泽东曾说了一句非常形象的话,他说:“中央好比一块招引绿头苍蝇的肉,放到哪里,都会引许多苍蝇来叮,可以把人家搞乱陕北群众条件好,地形好,我们熟悉,可以在这里搞一个战略上的作战方案,钳制敌人的力量不久,中央指定党内以组织和指挥才能见长的叶剑英(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杨尚昆(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二人负责驻延安各机关的撤退工作同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在西北人民解放军的掩护下,全部撤离延安中央决定,中央机关除了少数人留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外,大部分需要东渡黄河,转移到晋绥地区的临县三交镇由叶、杨率领中央机关的大部队,按照中央要求陆续进入晋绥根据地在中央转移后,国民党胡宗南部进占延安围绕在周边的国民党其它部系的军队也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为了加强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党中央从晋西北抽调王震的两个旅和张宗逊的新编旅来加强力量,因此晋绥边区的军事力量相对有所减弱。

      中央估计“数月内贺、李处局面将较紧”,所以在3月25日去电,要叶、杨将已经到达晋绥的大部分中央机关转移到五台去,以减轻晋绥地区的负担;余下的人员,也不都留在晋绥根据地,而是部分南下疏散到太行根据地,以免在傅作义与阎锡山进攻晋西北时受损叶剑英和杨尚昆接到中央指示后,立即制订好了大队人马的行军序列,开始由三交镇向兴县移动然而没过多久,叶、杨就对这样的安排产生了新的看法:他们带的队伍有5500多人,无论走到哪里,安全和供应都是大问题特别是这支队伍中有妇孺、老人,有辎重物资,浩浩荡荡几百公里的跋涉,中途还要经过阎锡山的布防区域,危险系数很高此外,他们还担负着在陕北的中央纵队的后勤保障和与各战区的通讯联络任务,一下拉出相隔一个省的距离,因此亟需再组建一套保障体系他们认为这支队伍不宜作长途跋涉,不宜离中央纵队太远,还是留在晋西北好3月28日周恩来从河西来到三交镇,与叶、杨商量部署队伍的东移问题叶、杨向周恩来陈述了他们的想法周恩来感觉他们的意见有道理,随即将“大家研究的结果还是留在晋西北好”这一意见电告中央29日,中共中央转移到清涧县的枣林沟村,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中央机关的行动问题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委,代表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率一部分中央机关人员转移到华北,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刘少奇为书记,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已到晋西北的中央和军委机关,照前议一部去太行,一部就地疏散。

      当时傅作义、阎锡山蠢蠢欲动、虎视晋西北,毛泽东认为:“只要陕北及陈、谢在南线胜利,即有办法对付傅、阎3月28日,毛泽东命令陈赓、谢富治率主力四个旅,发起晋南战役,威胁胡宗南的侧后4月2日,又命令晋察冀军区提前发动正太战役,牵制傅作义部加上3月25日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首战告捷,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随着西北战局的逐渐好转,4月11日,中央果断地作出重大决策,决定将在晋西北的5500多人分成三部分行动:一部分回陕北;一部分去太行;大部分人暂留在原地不动,准备将来同中央会合,并组成由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员的中央后方委员会,统筹后方工作至此,中央三委结构——前委、工委、后委正式形成4月中旬,按照中央的方案,中央后委对在晋西北的5500余人进行了安置据《杨尚昆回忆录》、《叶剑英、杨尚昆关于中央机关人员安排安置情况的报告》等资料的记载:西渡黄河回陕北工作的是军委一局大部、二局和中央机要处一部分,以及警卫连的一个排共99人,由时任军委作战部一局局长的童陆生带队他们从碛口过河,经绥德以北的四十里铺进入湖峪后,到达当时中央纵队驻地陕北安塞县的王家湾东去太行随中央工委工作的,主要来自中央党校、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社会部、中央青委、解放日报社、军委政治部等单位,此外还有军委三局、中央机要处、秘书处、办公厅、卫生部、供给部、行政处等单位的一部分人员。

      这批人员共1300多人,由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安子文带队,分四批经静乐、崞县、五台等地转入河北地区此外,1946年11月时第一次疏散的新华社、中央疗养所等单位180人,停留在晋西北的离石与柳林,按照指示继续东行最后,有一些零星人员到晋察冀或太行的,由中央招待所带走留在晋西北的中央和军委机关人员有3000余人,他们主要来自军委作战部、军委总卫生部、中央机要处、秘书处、中央办公厅、法律委员会、城工部、情报部、外事组、交际处、供给部、行政处、中央妇委、工会等单位,此外还有烈士家属、交际处的客人,军委蓝家坪托儿所的妇女和小孩其后,从国统区撤回的干部也陆续到达这里上述机关统一合并为中央后方委员会,后委领导机关驻扎在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其他人员驻扎在双塔及湫水河沿岸的40多个村庄内另外,在三交镇和贺龙司令部所在的兴县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叫后甘泉村,法律委员会的王明、吴玉章、谢觉哉等人以及康生率领的中央土改工作团驻在该村中央后委只是联系这两个单位,他们的供应全由晋西北负责需要指出的是,后委机关原是准备进驻临县东南的,后来却驻扎在三交镇这是为何呢?1947年4月18日,叶、杨在《关于中央机关人员安排安置情况的报告》中揭示了原因:“三交附近窑洞亦多,且接近碛口,西渡时较近,万一要河西运粮来供给,则运输亦较近。

      乃决定以三交为中心,取十五里半径,配置在圆周以内线可减少,煤亦便利后委的领导班子原是4月11日《中共中央致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叶剑英、杨尚昆电》所确定的: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李维汉和邓颖超为委员后来经过中央批准,有所扩大,由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邓颖超5人为常委,委员有李涛、戴镜元、王诤、帅孟奇,秘书长由杨尚昆兼任历史证明,建立中央后委而且把它留在晋西北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留在陕北的中央前委,处在异常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必须保持高度的机动性,因此,有必要精简机构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纵队实际上是一个高度精干的军事统帅部,而中央和军委的大部分机构则暂留晋西北,为中央服务后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并能就近为中共中央提供服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杨尚昆后来回忆道:“这一年,毛主席、恩来和弼时同志在‘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我们‘后委’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掌握敌情、提供情报,统筹后方工作,为毛主席、党中央服务王震评价:“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央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要了解全国的战争动态和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主要依靠后委提供情报。

      侦察敌情,当好中央“耳目”,便于中央作出决策,是后委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到三交镇后,电讯侦察遇到不少困难:没有电源,电台无法工作;原有的人员一分为三,技术力量分散了;部分机器坚壁在陕北,组装和维修时缺乏资源面对这种局面,在叶、杨的指挥调度下,后委采取了应急措施:挑选有战斗经验的人重返陕北,在敌人眼皮下取回坚壁起来的器材;通过改装废旧的马达来解决电源问题;通过以老带新并动员病休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来弥补人手不足经过大家日夜筹备,很快便在三交镇的山沟里建立起8个通讯电台,可以同全国各根据地、各战区的前后方和蒋管区的有关密台建立起联络后委情报工作由叶剑英亲自抓,李克农具体负责,从人员配备、电台架设到情况汇总都作了具体部署叶剑英要求情报部门将每天收集的情报,及时报告给他,同时编一个军政情况汇报,及时通报给中央他还指示时任军委二局局长的戴镜元,通知各大区野战军的情报分支机构,要把[来自Www.L]所得的情报,每3天或5天向总部汇报一次,以便总部全面地加以综合,上报中央和军委这样一来便形成一个全军的情报网,使中央能够全面掌握前方的情况和敌军的动态,作出相应的决策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后委常常集中电台对敌人进行重点侦听。

      6月以后,战争开始由内线转向外线,刘伯承、邓小平大军,陈毅、粟裕大军和陈赓、谢富治部队分三路挺进中原,后委的侦察电台集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力量,搜集各路的敌情变化,向战略区首长及时提供情报9月下旬,陈、谢部队从豫陕边隐蔽东进,准备在郑州、洛阳之间攻击国民党军李铁军部,中央来电要后委将陇海铁路郑州、宝鸡段的敌方兵力调动情况及时提供给陈、谢根据后委提供的情报,陈、谢部取得了歼敌第十五师师部及六十四旅大部的战绩这期间,人民解放军在西北、华东、华北等各战场的重要作战,情报部门也都及时提供了可靠的情报,因而受到中央和各战区指挥员的肯定与称赞陈毅、粟裕就不止一次地说:总参情报部门的情报搞得及时准确邓小平始终没有忘记情报部门在解放战争中立下的功劳1975年4月,他在接见时任军委总参三部部长的戴镜元时,感慨地说:解放战争期间,你们的情报工作做得好,对敌人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央后委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党中央和全党全军的通讯联络工作在陕北同敌军周旋的中央纵队,没有固定的驻地,为了避开敌人的侦察,也不可能架设功率较大的电台,单凭自带的几个小电台,只能同少数地区直接联系。

      但是,中央又必须与全国各战略区、根据地联络中央决定:在叶、杨领导下,在晋绥建立中央后方大电台,负责收转中央与各地来往电报,并通告各地中央同所有各方面的联系,包括陆路递送和电波拍发,绝大多数是通过后委大电台完成,以避免敌人从电波密集和人员来往频繁中侦知中央指挥机关的所在位置中央后委同前委只由一部电台联系,因两地距离不很远,只需要较弱电波就可以保持联络,所以进攻陕北的敌人始终没有侦听到中央前委的确切位置在转战陕北期间,通过后委转报大电台与中央联系的地域和单位有14家,包括中央工委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安子文;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军区的前后方;东北、华北军区的前后方及冀热辽分局、中央局等中央还规定:东北局、华东局、邯郸局、晋察冀中央局、中原局等主要战略区也应经常同中央工委及叶、杨后委台联络中央还电示中央后委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李维汉和李克农,有关中央各部业务情况的通报,凡紧急而重要的军政、特殊情报,须随时分别通知有关的前后方电台,如认为有必要通报蒋管区有关密台者,由其自行决定这样,中央同全国各地、各战略区之间通过转报后,构成一个电波联络网,后委成了中央、军委与各战略区、各野战部队以及地下党的联络纽带。

      为了缩小中央前委指挥机关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