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武三角戏的音乐特征及其发展黄静宇.pdf
5页艺苑 F o r u m o f A r t s3 63 7F o r u m o f A r t s 艺苑 文 / 黄静宇 邵武三角戏的音乐特征 及其发展 一、三角戏音乐的渊源 三角戏是福建南平邵武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是闽北乃至整个福建戏曲艺术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杂乱到简单、再由简单到不断丰富的过程其名 称的由来,主要是源于它最初的音乐角色只有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角色,且在表演上, 演员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一个演员上台到中央唱前两句,后台过门时,另一个演员从 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是打击乐过门,最后一个演员从台中央走到台左边唱第四 句 三角戏的源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三角戏出现于明朝嘉靖年间,源于江西的 “采茶灯” ;第二种说法是,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江西的采茶戏分两支向外发展,一支在浙 贴近家庭生活的三角戏,吸引了几乎整个村的村民 三角戏原来伴奏只有简单的鼓、锣、笛,现已加入胡琴、二胡、提琴、扬琴等乐器 江演化成睦剧,另一支在福建南平演化为邵武三角戏邵武市 政协副主席张四维在2 0 世纪6 0 年代初整理三角戏传统剧目时发 现,三角戏的1 4 0 多个剧目中,有7 0 % 左右与江西采茶戏同名, 据此也可以确定,三角戏是由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的( 1 )。
二、三角戏的音乐特征 我国戏曲和曲艺音乐,腔调种类繁多,主题多样,表现形 式灵活,不同的剧种都有着足以体现其自身戏曲风格和特色的 音乐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区别各类剧种的重要标志三角戏 的历史源远流长,历经融合和变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角戏的主题、唱词、旋律、调式与邵武文化背景,如语言、生 活习俗、民族民间音乐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唱腔音乐有 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亲切朴实、通俗易懂,并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逐渐吸收了其他剧种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 一) 三角戏音乐的题材 三角戏从产生伊始迄今已有4 0 0 余年,所有剧目的题材均 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家庭纠葛之类 故事,多为喜剧、闹剧,故又称为“家庭戏” 三角戏中,没有 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剧中人物都 是农民、小商贩、土财主之类,没有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剧 本取材于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大多有劝世的意义,教育人们 多行善、戒奢好劳,深受百姓欢迎当地百姓评价三角戏: “没 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 ” (3 )三角戏拥有精彩丰富的传统 剧目,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剧本内容大多反映了三角戏流传 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同时也映射了邵武地区的 民族和地域特色。
从这些传统剧本的内容里我们可以了解先辈 的生活状况,这是一种直接且亲切的遗传,也可以唤起人们对 地域文化的归属感这不仅是三角戏民族地域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长期以来当地百姓对三角戏传统剧目表演满怀热情与兴趣 的原因所在学术界对于三角戏的研究一直苦于资料匮乏,如 果能对三角戏中这些珍贵的戏曲遗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考 察及辨析,则不失为一条研究三角戏的新途径 三角戏至今仍保存着诸多丰富精彩的传统剧目和剧本,这 些剧本的共同特点就是多为小戏,如《进店》 、 《砂子岗》 、 《三 字经》 、 《送表妹》 、 《卖樱桃》 、 《取学钱》 、 《挖笋对诗》 、 《大反 情》 、 《雇长工》 、 《看相》等而大戏仅有《凤凰山》 、 《白扇记》 、 《毛蓬记》 、 《过界岭》 、 《桃妹反情》等几出,在1 4 0 多个传统剧 目中所占比例很小小戏角色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 没有小生与小丑或两个小旦的戏而为数不多的大戏角色可多 至7 人,主要是增加老生和青衣的人数 ( 二) 三角戏音乐的常用乐器和表演艺术 早期的三角戏音乐三四个人便可演出,没有乐队伴奏,演 员从头到尾清唱,戏装道具也很简单,只有裙、衫、袄等接近 生活的服装。
清朝末年,随着三角戏的不断发展,行当渐趋齐 全,发展为“七子班” ,演员三人(或四人) ,乐队三人,乐器 有大锣、小锣、木鱼、小钹、北鼓、冬鼓等六种,没有管弦乐 器,实际上就是清唱加打击乐2 0 世纪5 0 年代以后,随着角色 的增加和戏曲的不断完善, 加入了笛子、 胡琴、 二胡等乐器;表 演形式有二人或三人表演,没有严格的科步,演员的台位始终 以三角形不断交换,载歌载舞,演出生动活泼、新颖,并加入 各种人物的动作表演,使歌唱、伴奏、表演融为一体,大大开 拓了三角戏的表现力 三角戏的表演特点是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三角戏的角色 行当,由最初仅有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角色,逐步发展为“七 子班” ,即由小生、小花脸、花旦、青衣、打鼓兼手板、打大锣 及小锁、打小锣兼杂务各一名组成;三角戏的内容大都取材于 农村日常生活, 多为家庭纠葛、 男女爱情、 悲欢离合的故事, 浅 显易懂;在表演形式上,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 式,道具也很简单,旦角手不离绢帕,生角手不离折扇,丑角 则手不离烟管特别是丑角表演,朴素自然,走矮桩步,摹仿 许多动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 ( 三) 三角戏音乐的方言艺术 方言是传统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
就地方传统剧种而言, 方言演唱则是其不同于其他地方剧种的最大特点语言特点与 剧种特色常常共生共连,地方剧种的声腔也往往从方言的特殊 韵律中生发而成一个剧种只有在找到属于自己的方言律动性 及音乐性,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时,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声 腔特性,三角戏也是如此邵武方言在念、唱时所表现的流动 性、延展性和音乐性是深深打动人们的关键因素历经千百年 历史积淀的邵武方言,具有久远的山区生活的情感经验和精神 艺苑 F o r u m o f A r t s3 63 7F o r u m o f A r t s 艺苑 文 / 黄静宇 邵武三角戏的音乐特征 及其发展 一、三角戏音乐的渊源 三角戏是福建南平邵武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是闽北乃至整个福建戏曲艺术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杂乱到简单、再由简单到不断丰富的过程其名 称的由来,主要是源于它最初的音乐角色只有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角色,且在表演上, 演员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一个演员上台到中央唱前两句,后台过门时,另一个演员从 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是打击乐过门,最后一个演员从台中央走到台左边唱第四 句 三角戏的源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三角戏出现于明朝嘉靖年间,源于江西的 “采茶灯” ;第二种说法是,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江西的采茶戏分两支向外发展,一支在浙 贴近家庭生活的三角戏,吸引了几乎整个村的村民。
三角戏原来伴奏只有简单的鼓、锣、笛,现已加入胡琴、二胡、提琴、扬琴等乐器 江演化成睦剧,另一支在福建南平演化为邵武三角戏邵武市 政协副主席张四维在2 0 世纪6 0 年代初整理三角戏传统剧目时发 现,三角戏的1 4 0 多个剧目中,有7 0 % 左右与江西采茶戏同名, 据此也可以确定,三角戏是由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的( 1 ) 二、三角戏的音乐特征 我国戏曲和曲艺音乐,腔调种类繁多,主题多样,表现形 式灵活,不同的剧种都有着足以体现其自身戏曲风格和特色的 音乐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区别各类剧种的重要标志三角戏 的历史源远流长,历经融合和变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角戏的主题、唱词、旋律、调式与邵武文化背景,如语言、生 活习俗、民族民间音乐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唱腔音乐有 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亲切朴实、通俗易懂,并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逐渐吸收了其他剧种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 一) 三角戏音乐的题材 三角戏从产生伊始迄今已有4 0 0 余年,所有剧目的题材均 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家庭纠葛之类 故事,多为喜剧、闹剧,故又称为“家庭戏” 三角戏中,没有 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剧中人物都 是农民、小商贩、土财主之类,没有帝王将相、文臣武将。
剧 本取材于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大多有劝世的意义,教育人们 多行善、戒奢好劳,深受百姓欢迎当地百姓评价三角戏: “没 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 ” (3 )三角戏拥有精彩丰富的传统 剧目,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剧本内容大多反映了三角戏流传 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同时也映射了邵武地区的 民族和地域特色从这些传统剧本的内容里我们可以了解先辈 的生活状况,这是一种直接且亲切的遗传,也可以唤起人们对 地域文化的归属感这不仅是三角戏民族地域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长期以来当地百姓对三角戏传统剧目表演满怀热情与兴趣 的原因所在学术界对于三角戏的研究一直苦于资料匮乏,如 果能对三角戏中这些珍贵的戏曲遗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考 察及辨析,则不失为一条研究三角戏的新途径 三角戏至今仍保存着诸多丰富精彩的传统剧目和剧本,这 些剧本的共同特点就是多为小戏,如《进店》 、 《砂子岗》 、 《三 字经》 、 《送表妹》 、 《卖樱桃》 、 《取学钱》 、 《挖笋对诗》 、 《大反 情》 、 《雇长工》 、 《看相》等而大戏仅有《凤凰山》 、 《白扇记》 、 《毛蓬记》 、 《过界岭》 、 《桃妹反情》等几出,在1 4 0 多个传统剧 目中所占比例很小。
小戏角色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 没有小生与小丑或两个小旦的戏而为数不多的大戏角色可多 至7 人,主要是增加老生和青衣的人数 ( 二) 三角戏音乐的常用乐器和表演艺术 早期的三角戏音乐三四个人便可演出,没有乐队伴奏,演 员从头到尾清唱,戏装道具也很简单,只有裙、衫、袄等接近 生活的服装清朝末年,随着三角戏的不断发展,行当渐趋齐 全,发展为“七子班” ,演员三人(或四人) ,乐队三人,乐器 有大锣、小锣、木鱼、小钹、北鼓、冬鼓等六种,没有管弦乐 器,实际上就是清唱加打击乐2 0 世纪5 0 年代以后,随着角色 的增加和戏曲的不断完善, 加入了笛子、 胡琴、 二胡等乐器;表 演形式有二人或三人表演,没有严格的科步,演员的台位始终 以三角形不断交换,载歌载舞,演出生动活泼、新颖,并加入 各种人物的动作表演,使歌唱、伴奏、表演融为一体,大大开 拓了三角戏的表现力 三角戏的表演特点是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三角戏的角色 行当,由最初仅有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角色,逐步发展为“七 子班” ,即由小生、小花脸、花旦、青衣、打鼓兼手板、打大锣 及小锁、打小锣兼杂务各一名组成;三角戏的内容大都取材于 农村日常生活, 多为家庭纠葛、 男女爱情、 悲欢离合的故事, 浅 显易懂;在表演形式上,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 式,道具也很简单,旦角手不离绢帕,生角手不离折扇,丑角 则手不离烟管。
特别是丑角表演,朴素自然,走矮桩步,摹仿 许多动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 ( 三) 三角戏音乐的方言艺术 方言是传统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就地方传统剧种而言, 方言演唱则是其不同于其他地方剧种的最大特点语言特点与 剧种特色常常共生共连,地方剧种的声腔也往往从方言的特殊 韵律中生发而成一个剧种只有在找到属于自己的方言律动性 及音乐性,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时,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声 腔特性,三角戏也是如此邵武方言在念、唱时所表现的流动 性、延展性和音乐性是深深打动人们的关键因素历经千百年 历史积淀的邵武方言,具有久远的山区生活的情感经验和精神 艺苑 F o r u m o f A r t s3 83 9 F o r u m o f A r t s 艺苑 等多方面的深厚支撑,使得运用方言演唱的三角戏为当地百姓 所喜闻乐见它非常注重以字行腔的规律,在演唱中以地方方 言的发音为基础,形成了唱腔的旋律手法与唱词内容的完美结 合,使三角戏唱腔的唱词节奏与音乐的节奏布局形成了统一的 整体,推动剧情发展用方言演唱的三角戏生动传神、意蕴丰 富,并具有一定的语言张力,在表演时用具有地方集体意象的 象征、比喻等方式对戏曲中所要表现的传说、典故及人物进行 “润滑” ,使得整个戏曲表演更具艺术的灵动与情趣,满足了当 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