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青南藏区产业扶贫问题研究.docx
10页青海青南藏区产业扶贫问题研究 青南藏区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三江源核心区,作为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藏区纯牧业区,与青海其他地区相比,有着突出和鲜明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特色,其脱贫问题与生态建设、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等问题紧密相联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青南藏区,主要指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尖扎、泽库、河南4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市)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泌、班玛、甘德、达日、久治、玛多6县,共计16个县(市)青南藏区偏僻程度高、少数民族人口多、生态资源重要,属于跨省边界聚居区、集中连片的特殊贫困区域,既有贫困地区的普遍性,也有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地处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上,更多表现在其独特而重要的生态地位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生存环境、较单一的民族构成、浓重的宗教文化特点、重要的生态地位,使青南藏区成为中国地势海拔高、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贫困人群返贫率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三高一低”地区,也是全国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类型最典型、扶贫成本高、扶持难度最大的一个特殊贫困区域产业扶贫不仅是青南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解决保护与发展、稳定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最佳路径,也是当前青海青南藏区实现整体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点工作。
一 青海青南藏区贫困现状与成困分析青南藏区泛指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藏族自治区域,包括青海南部的黄南、果洛和玉树三个藏族自治州全部行政区域的16个县共120个乡镇,806个行政村(含社区),俗称“黄果树”青南藏区有着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西与西藏自治区,南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相邻,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经济、文化、交通相对落后的民族自治区域2016年,青南藏区总人口约9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其中藏族人口占当地人口的95%左右,占全省藏族总人口的60%左右;土地总面积29.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1.24%[1]一)青南藏区发展特点1.从经济发展总量看,青南藏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同期青海藏区平均水平2016年,青南藏区16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40亿元,仅占全省和青海藏区生产总值的6%和11%;人均生产总值为1.6万元,仅占全省和青海藏区人均生产总值的41%和49%从青南藏区内部结构观察,16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清晰地呈现四个层级其中,第一层级为地区生产总值在20亿元以上的县(市),仅有同仁县1县,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好,增加值达到14.47亿元;第二层级为地区生产总值在10亿~20亿元间的县(市),分别为尖扎县、泽库县、河南县、玛沁县4个县;第三层级为地区生产总值在5亿~10亿元间的县(市),分别为玉树市、称多县、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共6个县(市),全部分布在玉树地区;第四层级为地区生产总值在5亿元以下的县(市),分别为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共5个县,全部分布在果洛地区。
可以说,青南藏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但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整体落后于同期青海藏区平均水平,特别是果洛地区班玛、甘德、达日、久治、玛多5个县是全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2.从产业发展程度看,青海南藏区三次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同期青海藏区平均水平青南藏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一次产业,特别是依靠畜牧业支撑2016年,青南藏区16个县(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4.97∶32.85∶32.21其中,一产增加值为49.17亿元,仅占全省和青海藏区一产增加值的22.77%和27.97%二产增加值为46.23亿元,仅占全省和青海藏区二产增加值的3.75%和6.26%,其中工业增加值仅为全省和青海藏区工业增加值的2.12%和3.53三产增加值为45.33亿元,仅占全省和青海藏区三产增加值的5.31%和14.47%从产业发展整体而言,青南藏区三次产业发展不但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整体落后于同期青海藏区平均水平3.从农牧民收入水平看,青南藏区农牧民收入水平整体落后于青海藏区平均水平2016年,青南藏区16个县(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300元,仅为全省和青海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1%和67%从青南藏区内部结构观察,青南藏区三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全部低于同期全省和青海藏区平均水平,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分别为黄南州人均5875元,玉树州人均4805元,果洛州4646元。
16个县(市)农牧民收入水平也清晰地呈现四个层级其中,第一层级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县(市),分别是河南和玛沁两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同期全省和青海藏区平均水平;第二层级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5000~7000元之间的县(市),分别是同仁、尖扎、玉树、治多、曲麻莱5个县(市);第三层级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4000~5000元之间的县(市),分别是泽库、杂多、称多、班玛、玛多5个县;第四层级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县(市),分别是囊谦、甘德、达日、久治4个县,除囊谦县以外,其余3个县均位于果洛地区从收入角度而言,青南藏区农牧民收入水平不但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整体落后于青海藏区平均水平4.从基础设施建设看,青南藏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落后于青海藏区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二期工程的实施和全省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青南藏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但青南藏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交通网络通达程度低,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性不高,城乡居民饮水难、用电难、出行难、通信难的瓶颈制约十分明显,基础设施面貌仍明显落后青海藏区平均水平一是水利建设方面近年来,利用黄河上游骨干水利工程开展土地整理工程,进行灌区节水改造,灌区主要分布在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果洛州玛沁县、班玛县和玉树州称多县、囊谦县也有部分零星灌区。
二是交通建设方面以公路为主,省会西宁到4个州府所在地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玉树和大武机场建成通航,西宁至玉树高速建成通车三是能源建设方面青南藏区农牧区能源消费仍以传统能源为主,其中畜粪、农作物秸秆以及薪柴等消费量约占总能源消费量的60%电网已覆盖海南州、黄南州、玉树州玉树县以及果洛州的玛沁、甘德和达日县,果洛州的久治、玛多和班玛县以及玉树州大部分地区即将拉通电网,目前靠当地企业自备电厂、地方小水电以及光伏电站供电5.从社会事业发展看,青南藏区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明显落后于青海藏区平均水平青南藏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就业供需矛盾凸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难题突出一是教育方面与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多样化教育的新需要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体制机制不活,总体办学质量不高;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二是医疗卫生方面医疗服务路线长、成本高、费用大,各项医疗保障措施尚未完全覆盖;卫生资源总量少,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州县级骨干人才、基层全科医生紧缺,诊疗设备陈旧简易,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编制紧缺,区域性医疗中心、防病中心的作用和区域辐射覆盖的功能发挥不充分。
三是文化方面文化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与所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优势不相称;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程度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整体实力和市场活力不足,公益性文化单位人才和文化传承艺人紧缺四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青南藏区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禁牧、退牧和生态搬迁牧民等群体的户籍和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青南藏区生态移民、禁牧牧民和大量农牧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由于技能单一和无技能人员所占比例很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五是社会服务方面地方政府对社会服务事业的投入受到限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较大;社会救助标准相对较低,覆盖面小,目前仍有部分低保边缘群体未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全省平均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相差较大6.从生态环境保护看,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所担负的责任明显重大于其他藏区青南藏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且多处于尚未全面认识和开发的原始状态,地质和地理单元独特,不仅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野外实验室,而且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发源于此,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地位。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缓慢,植被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总体而言,长期以来受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与保护、发展与稳定的矛盾凸显等多重因素制约,青南地区的发展呈现“五落后一重大”的特征二)青南藏区的贫困现状青南藏区(黄南、玉树、果洛三州)作为青海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按照2300元的贫困标准,尚有贫困户3.9万户,贫困人口13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6%和25%,占青海藏区的63%和65%,贫困发生率为15%,是青海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最高的地区按贫困发生率的高低排列,玉树州为19.98%,黄南州为12.74%,果洛州为12.32%青南藏区的贫困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虽然青南藏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牧民收入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贫困定义已由过去的绝对贫困逐渐变为相对贫困,故贫困线也在不断向上调整总的来看,贫困户收入与贫困线都处于动态调整中,青南藏区的贫困人口将近占了总人口的一半第二,藏区贫困形成的要素众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给生产生活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人均接受教育年限短,农牧民缺乏必需的专业生产技能第三,青南藏区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也是我国控制西部荒漠化东移的天然屏障,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对脱贫的影响非常显著。
第四,青南藏区95%的贫困人口是藏族,整体性和民族性特征明显,加之贫困人口的生产技能单一,增收渠道非常有限,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二 青南藏区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2]青南藏区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生产力发展严重滞后,社会发育程度极低,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域分工使其仍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不少村落仍处于极为落后的游牧状态可以说,青南藏区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由此,制约青南藏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我们认为,内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要素支撑薄弱、体制创新滞后、贫困文化束缚等等;外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政府的扶持功能弱化、生态环境保护约束等等一)地处行政、市场区划的多重边缘地带,市场发育缓慢,且难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扩散效应青南藏区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带,长期以来,远离全省行政、经济发展中心区域,临近地区没有带动能力较大的中心城市,信息相对闭塞,接受经济辐射和产业扩散的优势先天不足,严重缺乏产业起步发展必需的资金、人力、制度等综合配套能力近年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藏区扶持的优惠政策,也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市场机制发育较为缓慢,产业发展环境不理想,加之生产要素缺乏,发展掣肘因素较多,无法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常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所适从。
二)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偏高自然条件是影响青南藏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因素,直接影响到当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要素集聚能力青南藏区地处高寒牧区,地震、干旱、雪灾、冻害、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冷季长达8~10个月,加之、电视、电力、互联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