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学位论文.docx
41页引言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城市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汽车起源于地处东北的长 春,发展于吉林、湖北、上海等地,目前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世界经 济的一体化,使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调整,与跨国汽车公司的战略调整紧密相连, 使中国汽车产业处在一个受外在因素影响比较大的开放环境一些新的、充满活力的 汽车产业集群正要迅速崛起于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生机勃勃的经济区域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是在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中进行定位与升级的在汽车产业集 群发展初期,我国只是定位为国际汽车集团公司面向中国汽车市场的合作生产基地, 进而成为它们针对全球汽车市场的合作生产与研发基地,最后跻身为全球汽车工业发 展的重要基地之一由于产业集群现象的大量出现以及成功的发展实践,从而使之成为许多学者研究 的焦点国内外对于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济学家往往 希望通过外部经济、专业化分工、交易成本等理论或概念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 展机制;社会学家强调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以及本地的社会文化环 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地理学家则强调地理空间对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过程 的影响比较著名的一个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 中提出的“金刚石理论”。
他认为,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公司的 策略结构和竞争是各国各地区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所在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国 内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区域实践,提出了“温州模式'、“苏南模 式”、“江浙模式”等成功发展模式,但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国内尚 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理论体系等等本文将金刚石理论与产业集群的含义相结合,利用“金刚石模型”对我国汽车业 的竞争优势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并结合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预测了我国真正意义 上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发生及发展区域,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 素及政策建议,希望能对新时期下我国汽车行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和提高有所帮助和启 发,从而针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有目的地促进我国最早的真 正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第一章理论综述第一节产业集群的含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 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 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的机理是通过地域的邻近性来获得 与促进分工效率,同时降低因频繁交易而产生的过高的交易费用。
产业集群建立在产 业分工的高度细化基础上,而非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全能性企业,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合 理的分工另外,产业集群有五大构成,包括整机企业、零部件企业、市场销售商、 管理机构、中介机构实现产业集群转移通常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投资人关注优惠政策即各 地方依靠优惠政策来招商,吸引投资但目前实际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对优惠政策已 经不看重第二个阶段是配套体系,这是吸引投资人的重要基础条件,即产业配套能 力对于后发的发展制造业的地区来讲,如何形成地区特色至关重要第三个阶段是 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已经成为新一轮吸引投资的核心第二节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美国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所谓产业群或集群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 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持机构在空 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由于产业集群现象的大量出现以及 成功的发展实践,从而使之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国内外对于产业集群现象的研 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济学家往往希望通过外部经济、专业化分工、交易 成本等理论或概念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社会学家则强调非正式的社会 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以及本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地 理学家则强调产业柔性专业化基础上的空间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强调地理空 间对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过程的影响。
一、经典理论的回顾和简要评述第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 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曾把经 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 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他把第一 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他认为外 部经济规模与产业集群之间有密切关系,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因为企 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一般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企业也会尽可能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 大;而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更重要,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 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不断改进 的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但他没有考虑区域内企业的成长和区域间企业的迁入、 迁出等动态因素的变化,也忽视了区域产业组织的外部连接与创新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 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 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 类企业的出现。
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韦伯 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 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促使地方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 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 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 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气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会 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韦伯探讨了产业集 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韦伯对集聚 的研究脱离了一切制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单纯从资源、能源的角度加以考察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产业集聚的形成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地区的社会文化因素,韦伯却 将其抽象掉了,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当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把空间经济思想引入产业集群的经济 分析中克鲁格曼的产业群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 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 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
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本地 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 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 的发展克鲁格曼设计了一个模型,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 集聚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 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 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 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克 鲁格曼的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 集聚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二、波特的金刚石理论简介“金刚石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 由于本文主要是利用这一理论对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故在此做重点介 绍波特认为,“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是各国各地区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便是著名的金刚石理论。
它用于分析一个国家 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他认为,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竞争力受 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 生产要素一一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2.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一一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4.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一国的某产业只有突出地具备了上述四条件中的一、两项,才能说是具有竞争力 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金刚石体系,这个互动模式被称为"金刚石模型"(见 图1-1)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 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这两个附加变量也可以对国家的金刚石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大的革新等偶然性事件会造成某些中断,而这些中断可以使产业结构摆脱原有的 束缚或得以重建,并为一个国家的公司提供超过其他国家的公司的机会;政府的规定 可能改变国家的需求的状况,反垄断可能影响某个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政府对教育 的投资则可以改变要素禀赋波特也指出:由四大要素形成的金刚石体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产业环节 能否成功,但是这不意味着只要是属于该国的企业就都能成功。
事实上,即使在最有 活力的国家环境中,资源和技术也不是平均分配使用,部分企业的失败是必然的然 而一旦能够在一国之内脱颖而出,必然也会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赢家但是,波特的金刚石理论在一些方面也受到批评,如有的学者认为,该理论过分 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并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因素简单地构造 成四个基本的要素,而且忽视了跨国的贸易活动对“金刚石模型”的影响但是,该 理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它强调竞争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 的;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依赖于国内的竞争环境等问题图1-1形成竞争优势的金刚石模型资料来源:《国家竞争优势》第三节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基本进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活跃,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集聚区开 始迅速发展起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对这些区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温 州模式”、“苏南模式”、“江浙模式”等成功发展模式实际上,这些区域发展都具有 一些共同的特征,即企业之间的分工或协作依赖于企业主或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社 会文化背景基础1994年,王辑慈教授在中日韩三国工业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题为“The marketing of new industrial in China :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 zone’s phenomenon ”的文章,对 我国出现的一些开发区现象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同年出版的 《现代 工业地理学》一书中介绍了新产业区的概念,还结合国内各区域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实 证分析与探讨。
1997年,李小建教授发表文章,就新产业区的来龙去脉进行阐述,提出从区域 的形成时间、规模部门结构、联系程度和根植性等方面来判别新产业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江浙学者从区 域经济(张仁寿,1999)、非正式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 从企业网络或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在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2)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 集群(仇保兴,1999);从产业集群演变特征角度研究(姚先国,2002)台湾学者注重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将台湾学者的探讨 概括起来大致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所作的探讨,认为企业家的协 作网络关系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王如玉,1992), 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关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