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按劳分配正名1977.docx
16页为“按劳分配”正名:1977-1978 年的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始末黄黎2009 年 07 月 28 日 10:2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一、中央提出放开手脚,理直气壮抓经济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 的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会议,并制定了加快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内 容涉及农业、工业、计划、冶金、财贸、铁路等行业但从当时的社 会实际情况来看,要调动全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并非易事,其主要原 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导致生产上不去,致使国民经济濒 临崩溃而邓小平早在 1975 年 8 月就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 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 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 的积极性?”另外,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当时的中央领导人也逐步认 识到恢复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1977 年 1 月,李先念先后 在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门发表讲话时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任务是,一要深入揭批‘四人 帮',二要积极抓好发展国民经济的工作。
这些年来‘四人帮'在各 方面的干扰和破坏极其严重我们经济部门的同志,对他们把经济工 作搞乱了的危害,体会得尤其深刻过去,我们要抓生产,他们就说 是‘唯生产力论',是‘用生产压革命';我们要扭亏增赢他们就说 是搞资产阶级的‘利润挂帅';我们为了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吃穿 问题,要进口几套化肥和化纤设备,引进外国的一些先进技术,他们 就说是‘崇洋媚外'、‘洋奴哲学',是‘把我国工业的命运系在外 国资本家的裤腰带上'总之,谁要抓经济工作,他们就给谁打棍子、 戴帽子这样一来,就搞得我们经济部门的同志提心吊胆,不敢抓工 作,也无法抓工作我们现在要通过批判‘四人帮',放开手脚,理 直气壮地抓经济1977 年 8 月,中共十一大报告提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思 想教育上大力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在经济政策上则要坚持实行各 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并且逐步扩大集体福利要在发 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五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在 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各尽所能、按劳 分配的原则执行这个原则,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加强思想政 治工作,教育人们树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在分配上,既要避免高低悬殊,也要反对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1979 年 3 月 3 日至 16 日,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 讨论了 1977 年的国民经济计划,通过了国家计委向中央政治局提出 的《关于 1977 年国民经济计划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回顾了“文化 大革命”中党同“四人帮”在经济领域进行的重大斗争,并针对当时 经济领域存在的思想混乱,提出了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不要各尽 所能、按劳分配、要不要引进新技术、要不要坚持计划经济等十个问 题这些会议的报道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陆续见诸于报刊后,在群众 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开展按劳分配问题的讨论奠定了基础二、经济界发起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讨论1977 年春,在“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出台的同时,国家计委经济研 究所、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等几个单位在经济学界发起了关于按劳分配 理论的讨论之所以选择从按劳分配开始,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按 劳分配原则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原则却被“四人帮” 污蔑为“资产阶级法权”,“四人帮”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散布的种种 谬论,在人们的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压抑和束缚了广大干部和 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 是资产阶级权利”人们过去常常引用这句话,但对它的确切涵义并 不理解所以,当张春桥提出按劳分配体现的资产阶级法权是“资产 阶级的等级制度”,“四人帮”提出按劳分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 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条件时,人民群众在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混乱从某种意义上说,按劳分配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关系到广大 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积极性1977 年 4 月 13、14 日,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大学等 30 多个在京单位的 100 多 位理论工作者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当时的会议纪 要是这样记录的:“与会同志愤怒声讨了‘四人帮'反党集团任意篡改歪曲毛主 席关于理论问题指示的罪行,批判了‘四人帮'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散 布的种种谬论与会同志努力澄清‘四人帮'在理论上造成的混乱, 同时对于按劳分配与物质刺激的界限、按劳分配是不是产生资产阶级 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等问题,在‘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不同 的意见展开了讨论讨论会上,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吴敬琏指出,按劳分配与物质刺 激是有联系、有交叉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四人帮”影响下, 把一切有关物质利益的东西都加到按劳分配上是错误的,对物质利益 问题讲都不准讲也是错误的。
人民日报的苏绍智还就张春桥提出的两种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 的谬论进行了批驳他认为,马克思和列宁谈到按劳分配的条件时, 指的都是单一全民所有制,我党八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也指出:即使已 经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了全民所有制以后,仍然将保留按劳分配的制 度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冯兰瑞在发言中说,“扩大”按劳分配中的 资产阶级法权的提法不能成立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法权,指的是 “等量劳动换取等量报酬”,这本身不能扩大四人帮”盗窃国库 穷奢极欲,是利用他们手中的特权,已不是分配中的法权问题了另外,也有个别与会者认为按劳分配是产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 的经济基础,而这种错误的认识,正是极“左”政治路线的一个重要 思想基础因此,对于按劳分配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要害正在于此 会后围绕这个问题继续研究与讨论,为下一次讨论会的召开进行了准 备同年 6 月 22、23 日,第二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召开,近百个 在京单位的 400 多位理论工作者参加,先后有20 多人在会上发言苏绍智和冯兰瑞在题为《驳姚文元诋毁按劳分配的谬论》的书面 发言稿中,驳斥了“四人帮”的按劳分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的经济基础的谬论中央党校的龚士其认为,在讨论按劳分配是不是产生资产阶级分 子的问题之前,首先要把被“四人帮”颠倒的理论是非还原过来,同 “四人帮”划清界限。
会议批判了“四人帮”利用修正主义经济谬论妄图篡党夺权、颠 覆无产阶级专政,为其社会法西斯主义服务的罪行同时对于按劳分 配与物质刺激的界限、按劳分配是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经 济基础等问题,在“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继续展开了讨论会议结束时,于光远做了总结性发言:“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我们开了两次会,取得了一些进步:第一, 对张春桥、姚文元诋毁按劳分配的谬论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批判;第二, 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了一些展开会上百家争鸣,这是很大的成绩‘四 人帮'横行时,不可能开这样的会这次发言有准备,有研究,可惜 讨论还不够充分,还缺少面对面的互相诘难和答辩是否四个月以后 再来讨论,办法是先开二、三天小会,大小会结合三、邓小平对按劳分配的支持邓小平复出后,大力支持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他指出:“应该有适当的物质鼓励,少劳少得,多劳多得,说得 清楚现在有人把不是毛主席的东西,强加给毛主席,说按劳分配产 生资产阶级这根本不行五十元工资加到一百元,加到两百元,也 变不了资产阶级在谈到《评“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批 判”》一书时,他说:“基本上是写得好的,站得住,但有点吞吞吐 吐,讨论后改一下邓小平的态度对 1977 年就按劳分配理论的两次讨论起到了直接 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许多报刊也相继发表了大量有关按劳分配问 题的文章1977 年 8 月 9 日,在第二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发言稿的基础 上,苏绍智和冯兰瑞共同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驳姚文元按 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的文章,引起了邓小平的注意冯兰瑞 回忆道:“小平同志看了我们的文章后,在同于光远等人谈话时,肯定了 文章观点是对的,也指出作者的思想还有些放不开,要求政研室组织 力量再写一篇,把问题说深说透,用《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 发表光远当天就到我家,向我们传达了小平同志的指示经过充分的准备,第三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于 1977 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1 日在北京举行,继续对按劳分配理论进行深入讨论 参加讨论会的除了 135 个在京单位的 500 多人外,还有来自 23 个省、 市、自治区 120 多个单位的 280 余人在四个月的会前准备期间,许多单位的同志都写出了研究文章, 并根据会议要求提交了一千字以内的发言提要有些单位还搞了调查 研究,提交了调查报告据不完全统计,为这次讨论会提供的书面发 言稿、资料、调查报告共计 76 篇这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一、如何完整地、准确 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问题;二、按劳分配与“资产 阶级法权”的问题;三、按劳分配与劳动报酬形式问题。
与前两次讨 论会相比,这次讨论会上涉及的问题更为广泛深入,除了上面已经说 到的问题外,还提出了按劳分配中的平等和不平等、按劳分配和“资 产阶级权利”、按劳分配和劳动报酬形式等还有一些问题讲得更具 技术性,比如计件工资、奖金不过,这些今天看来是技术性的问题, 在当时却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中一些同志提出应当为奖金 恢复名誉,恢复奖金制度,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邓小平指导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同志撰写了《贯彻执行按 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一文,于 1978 年 5 月 5 日以“特约评论员” 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使按劳分配的名誉得到了正式的恢复据 《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写作组成员回忆说:“文章写好后,室领导多次修改,最后还送邓小平同志审阅,念 给小平听了两遍,通过了,才于 1978 年 5 月 5 日用《人民日报》特 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题目是《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全国各大报同时转载,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同日播送文章发表后, 人民出版社马上出版了单行本,影响很大用现在的语言形容,是产 生了‘轰动效应'当年召开的全国劳动局长座谈会就将这篇文章作 为学习文件,组织代表学习。
文章对按劳分配理论作了深刻的分析研 究,澄清了按劳分配问题上被‘四人帮'搅乱了的许多理论是非,突破了‘两个凡是',将经济问题的讨论推向高潮可以看出,邓小平对《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篇 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对文章的修改提出了重要的指导 性意见1978 年 3 月 28 日,在与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同志的谈话 中,邓小平指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起草的《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这篇文章我看了,写得好,说明了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 是资本主义的有些地方还要改一下,同当前按劳分配中存在的实际 问题联系起来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 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 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政治态度也要看,但要讲 清楚,政治态度好主要应该表现在为社会主义劳动得好,做出的贡献 大处理分配问题如果主要不是看劳动,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劳 分配,而是按政分配了总之,只能是按劳,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 按资格《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的相继发表,如两发重型炮弹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 引起了坚持“两个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