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头出台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草案)征询意见.docx
7页汕头出台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草案)征询意见 2016年7月19日,汕头市出台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草案),规划八功能区,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历史街区,目前正进行批前征询意见公示规划背景从1860年开埠至30年代中期,汕头形成了以小公园为核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格局,覆盖面广、装饰细腻、保护完[来自Www.lw5U.com]整而称著于岭南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已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见证和建筑文化特色小公园寄托着海外潮人的乡土认同感,是汕头历史文脉和独特魅力重要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小公园开埠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增强汕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小公园片区的保护工作,工作力度不断加强2014年4月24日,汕头市人大颁布了《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为开埠区的全面保护和活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加强小公园开埠区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推进区内建筑物的合理利用,激活街区活力,促进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的要求,汕头市城乡规划局组织编制《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是开埠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活化的法定依据,具有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效力;保护规划针对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传统格局、街巷肌理、空间尺度、维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有关规划指标和控制要求具有法定效力;保护规划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保护方案设计和项目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规划研究范围本次规划对汕头老城区利安路以西片区的历史、现状历史遗存、规划控制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具体范围:东至利安路,北至梅溪,西至西港河出海口,南到海滨路,总面积约198公顷以小公园核心的利安路以西片区在开埠时期为汕头商业商贸发展的核心区域,能够充分见证和承载汕头“百年商埠”的历史小公园开埠区范围划定开埠区范围的划定原则:以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为核心、保存开埠期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体现开埠期历史文化风貌的区域开埠区范围西至西堤路、北至西港高架路—中山西路、东至福平路—张园内街—外马路—南海路、南至南海横路—外马路—商平路—至平路—海墘内街—棉安街—镇邦路,总面积72.43公顷开埠区核心区范围核心区内部主要为文物建筑、历史风貌建筑、特色建筑及成片的风貌较好的老建筑群具体范围为由西堤路—升平路—永安街—商平路—永泰路—德兴路—商平路—永兴街—商平小学西侧—安平路—永平路—升平路—同平路—荣隆街—永平路—中山西路—国平路—旧公园内街—万胜小区西、南、东侧围墙—福平路—正始中学西侧、南侧围墙—张园内街—外马路—国平路—国平路—南粤大厦北侧、西侧围墙—外马路—育善街小区北、西侧围墙—商平路—镇邦路—海墘内街—仁和街所围合的区域,其中不含万安小区及双和商住楼,总用地面积为:39.96公顷。
开埠区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四至空间关系与核心保护范围密切相关,主要为已改建的现代建筑及没有明显特色的老建筑,需要进行风貌协调控制的地带具体范围为分布在开埠区除核心区以外的五个独立区域,总用地面积为32.47公顷性质定位小公园开埠区目标定位为汕头城市发祥地,百载商埠历史见证,海内外潮人精神家园功能定位是集商业休闲、文博创意、旅游服务、现代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明显潮汕地方风情,宜商、宜居、宜游的历史文化街区而形象定位则是保护汕头开埠鼎盛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尊重和延续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特征,发扬汕头老城区在民国时期特有的影响力与魅力,恢复老城区巅峰时期的人文风貌规划功能结构及分区规划结构:一轴、两核、三区一轴潮人精神家园轴: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核心、以安平路为轴线,通过标志性建筑的改造、公共空间的塑造、交通的梳理、文化的凸显等手法,将其打造为潮人精神家园轴两核百载商埠文化核心:以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等形成体现百载商埠文化核心骑楼风情文化核心:展示传统骑楼建筑的文化核心三区小公园片区:为开埠区东片区,用地较为完整,为传统意义上的小公园范围,以中山纪念亭为核心,由小公园周边的街区组成的。
由南生百货片(为原小公园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区)、永平片、五福片、国平片、海关大院片和老妈宫片组成安平西片区:为开埠区西片区,用地较为分散,主要沿现状骑楼保留较好的道路(永泰路、安平路、商平路、海平路、镇邦路、至平路等)两侧分布,分为永泰片和镇邦片现代居住片区:为开埠区中部片区,主要为已改造形成的现代居住区组成功能分区依托潮汕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汕头开埠文化、海洋文化的精髓,发展成为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将历史文化与商业、旅游游功能融合,以各个主题功能组团为核心,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实现产业的转型与提升同时,挖掘广博的人文资源和潮剧、潮綉、陶瓷、茶艺、美食、传统潮汕手工艺等各个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产业打造品牌百载商埠风情体验区:主要体现开埠区历史上巅峰时期“商贾云集,万国楼船”的繁荣景象特色骑楼风情体验区:主要展现全国保存面积最大近代中西合璧连续骑楼街区风貌老城休闲生活体验区:主要体现老城休闲、娱乐生活,对影剧院、戏曲院等进行修复,重点体现开埠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开埠文化展示区:结合开埠陈列馆、侨批馆、及潮海关相关展览馆的建设体现汕头开埠文化宗教文化体验区:主要体现妈祖文化、善堂文化等独具特色宗教文化,营造独具潮汕宗教文化气息的空间场所。
潮汕工艺博览区:依托现状的工艺厂房旧址,聚集潮汕民俗工艺的核心元素,营造具有潮汕民俗工艺氛围的博觅区潮汕原真民宿区:结合汕头旅社等特色建筑,以酒店客栈、原真民宿、休闲商业为主,重点恢复巅峰时期的原真民宿功能,恢复沿街的骑楼建筑及历史上有名的旅社客栈现代住宅区:在立面、景观、环境等段面对片区进行行整体提升用地布局用地布局规划规划优化开埠区用地功能,通过用地功能的调整和优化,植入新的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激活开埠区活力,吸引人流,实现老城复兴;规划在开埠区内部增加绿地和广场,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为居民及游客提供游憩场所;规划强调用地的混合使用,通过对街巷空间的梳理和建筑功能的复合利用,对现有文物古迹赋予新的文化或其他功能,增强文化、商业、旅游等城市功能空间管控开埠区的改造更新要体现“整体保护、原貌保护”的保护原则,杜绝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大拆大建、高楼林立的现象,以保护开埠区的整体格局核心保护区控制:建设强度控制主要结合现状建设容量进行控制,各地块的容积率、密度等建设强度采用按地块现状平均容积率、密度进行控制;建筑高度控制基本按建筑现状高度进行控制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新建和改造地块的建筑密度控制在50%以内,容积率控制在2.0以内;建筑高度基本控制在24米以下。
鼓励对现状已改造现代建筑进行更新,在符合保护规划、地块控制图则各项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结构、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开埠区的历史传统风格相协调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对开埠区外围的南海路、民族路、外马路、西堤路、中山西路等城市道路分别按规划给予贯通、拓宽或整治其中,中山西路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贯通;西堤路以东侧现有骑楼建筑为控制线,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控制的宽度整体向西侧进行拓宽,外马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连通至海滨路内部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结构:开埠区延续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环状放射的骨架基础,形成片区“三环五射”的交通结构道路等级:规划采用过境道路、主干路、次干路、内部支路、步行路五级道路网系统其中,过境道路和主干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宽度控制,其他内部道路基本按照现有宽度控制,保持片区的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步行系统:将开埠街区内安平路、升平路的部分路段(同平路~民族路)、永平路的部分路段(示范街,即至平路~外马路)、国平路设置为完全步行街静态交通设施规划规划6处社会公共停车场,以地下为主,地面为辅的方式设置,其中西堤和外马停车场分别设置旅游巴士集散点和公交首末站。
公共设施规划居住配套设施规划规划通过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使其成为保持传统特色的文化居住社区文化设施用地:规划结合特色建筑和停办学校的改造更新,活化利用改造为文化活动中心教育设施规划:规划对现状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及优化提升,对开埠区范围内的现状3处小学以予保留和扩建,同时保留存心学校;规划在建设控制地带新规划小学1处;规划保留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永平幼儿园等开埠内现状幼儿园其他居住配套设施:开埠区内社区卫生站、派出所等其他居住配套设施结合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共同配套建设商贸旅游配套设施规划规划合理利用开埠区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有文化内涵、高品质的商贸旅游业,使其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商贸旅游中心:规划建设小公园商贸旅游中心,建设以中山纪念亭为核心,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的商贸旅游中心,再现百年商埠“商贾云集、万国楼船”的景象旅游服务中心:规划结合开埠区入口规划4处旅游服务中心,配套旅游咨询、游客服务、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服务,同时配套公交站、公共停车场,转乘中心等交通服务设施主要风貌展示节点:结合文物点、特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规划重点打造一批展现开埠区风貌的节点。
其他旅游服务设施:规划采用多功能复合配套的原则,如将影剧院、展览馆等公共设施结合大光明电影院综合设置,其它文化娱乐设施,例如曲艺苑、娱乐场、书店、网吧等,可在规划引导下按市场行为操作建筑的分类保护和整治规划将开埠区的所有建筑分为文物保护建筑、非文物保护建筑、风貌控制建筑、保留建筑、更新建筑和拆除建筑六大类,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模式,积极探索多样的建筑风貌保护的方法文物保护建筑:开埠区内有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点16处,该类建筑根据文物部门划定的保护级别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相关要求进行保护非文物保护建筑:为非文物点,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汕头开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本次规划控制80多处该类建筑规划采用保护特色部位的改造方式,针对不同建筑质量,分为立面修缮和局部改建方式进行控制,采取“修旧如故”的方式,对损害的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风貌控制类建筑:该类建筑数量最多,为一般风貌建筑规划根据建筑主体质量情况,采取保留立面局部改造和整体改建的方式进行控制,重点对建[来自www.Lw5U.com]筑外立面历史风貌进行保护,允许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规划允许按风貌进行重建。
保留类:主要针对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现代多层住宅楼,该类建筑近期给予保留,并对其外立面整治;远期有条件可以进行改建,在改建时必须与历史风貌相统一更新类:主要针对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或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规划采取拆除更新的改造方式,不论按现状性质更新或更新为公共配套设施,新建建筑须依照风貌保护的要求进行设计,严格控制层数及尺度拆除类: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建筑质量极差和临时搭建的建筑,此类建筑历史及艺术价值与建筑综合质量都较低或存在安全隐患,规划采用拆除的方式,拆除后建设道路、广场、绿地的措施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