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docx
13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在生活中,制度的运用频率渐渐增多,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化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所接触过的制度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1 摘要: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主要有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转包、城乡统筹等不同模式通过法律规范、制度创新、组织建设、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三个阶段 三种模式 主要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中国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土地制度不仅干脆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爱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农村土地进行适度征收和集中经营对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进行探讨对促进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种改革探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头中后期,始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多种补偿安置模式的探究上世纪90年头,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用地量随之大增,地方政府的财力也有所增加农夫在征地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标准对农夫进行补偿,很难满意要求发达地区依据经济发展的须要,自行发起了探究尝试国土资源部从1999年起先在全国支配了两批共19个城市在征地补偿安置、征地程序等不同方面开展试点,探究征地制度改革之路这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自下而上的探究和自上而下改革相结合 2.其次阶段是20xx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确定》发布之后的提高补偿标准,实行征地区片价及统一年产值的探究征地制度改革路途自改革起先以来始终存在土地是否私有化的争辩20xx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确定》,主要内容是明确了征地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行征地区片价和统一年产值,提高补偿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家强力推动统一的补偿标准。
3.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部署的新一轮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的探究依据中心要求,20xx年,国土资源部启动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在十一个国家确定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试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缩小征地范围,二是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三是改进农用地转用与征收审批方式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展了触及征地制度实质的征地范围试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起先逐步摆脱过去“左”的做法,对公民私有财产权力的爱护起先加强,征地补偿标准大为提高,征地权限逐步上划,强化用途管制,严格爱护耕地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分别是: 1.南海模式 上个世纪90年头初,广东南海农夫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大为增加,出现大量弃耕和抛荒现象,当地农夫和外地企业纷纷办厂,土地需求量大大增加1992年春,南海罗村镇下柏管理区经反复探讨,最终将辖区农夫的土地集中起来,划分为农业爱护区和工业开发区及群众商住区,依此实施肯定规划和经营同时将集体土地和农夫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到在农夫土地上兴办的企业,农夫参加按股分红,农地转成非农用地的级差收益根据51:49的比例在集体和农夫之间分成。
企业租用农夫的土地,一亩地每年几千元,且预交三到五年,企业一次性交给集体的土地租金就相当于目前国家的征地补偿费 2.嘉兴模式 嘉兴模式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对传统征地制度改革的颠覆传统的征地制度的弊端在于征地范围广、补偿标准低和失地农夫没有保障的问题而嘉兴模式主要是针对第三个弊端,所以又被称为“土地换社保”模式嘉兴模式可以简洁的概括为“三统”、“一分别”三统”即为政府统一实施征地,统一补偿政策,统一办理失地人员农转非和养老保险一分别”即为不同年龄段的安置对象分别进行安置比较有创新之处是政府不再向村集体支付人员安置费,而是将全部费用转入到劳动社保部门的社保专户,干脆落实到安置人员个人账户上同时出台有关政策根据不同年龄段对被征地人员分别进行安置对征地时属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员,根据当地测算标准一次性交纳基本生活保障费用在其未就业时,可以发 放不超过两年的生活补助费,补助期满仍未就业并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纳入城市低保 3.芜湖模式 芜湖模式的核心是土地全部权不发生改变,仍旧保留集体全部的性质农夫集体全部的土地在转让、租赁、作价入股、联营联建、抵押等形式的运用权转移行为期限结束后,土地仍旧是农夫集体全部。
试点中土地流转过程是这样的:先由各试点乡镇成立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土地的假定运用方,按若干程序和条件与村集体签订协议,取得农夫集体全部的土地的运用权尔后乡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根据开放的须要向工业企业等实际用地方转让土地运用权在此过程中,各乡镇既是土地流转的组织者,又作为中介人详细参加到流转之中 通过对着三种模式的探讨,我发觉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案例模式中分别主要有以下特点: 1.南海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承认了土地在作农用时农夫对土地的收益权,而且承认现在的股权持有者也有权享有土地在作非农运用以后的级差增值收益这既延长了农地承包制下农夫对承包土地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也使土地承包权益因为制度创新而得到加强地方政府在采纳国有出让方式征用土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将非农建设用地留作农村集体运用 2.嘉兴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失地农夫的社会保障问题但这种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的级差收益由政府垄断的问题假如说南海模式还可以有可能实现农夫以土地权利参加工业化获得致富的机会,那么这种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事实上使得农夫不行能靠土地致富这并不是社会保障的本意这种模式并不须要财政的任何转移支付,甚至可农夫最终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现值有可能少于一次性补偿的额度。
因此,这种模式本质上仍旧是传统的征地制度 3.芜湖模式 表面上看,芜湖模式好像和南海模式并不本质区分,因为土地全部权都驾驭在农夫手中但是两者的区分在于前者事实上是一种“转租”并且期限很长,这就确定了在芜湖模式里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参加性要大大高于后者各试点乡 镇建设投资公司在取得农夫集体土地的运用权的过程中,村民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不解除一些村干部借机中饱私囊、假公济私的嫌疑 对于这三种征地制度改革的模式,各有利弊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公允、有序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和租赁市场市、镇两级农村土地征收管理服务中心,每个村设立土地征收服务站,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土地征收服务体系供应土地征收信息登记发布、土地评估、谈判交易、合同签订鉴证、法律政策询问、纠纷调解等服务,促进农村土地征收的有序进行 其次,建立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农产品价格爱护制度、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为保证粮食平安,一方面,必需严格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补偿机制,避开耕地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应对农夫爱护基本农田和种粮所支付的机会成本实行财政补贴,增加农夫爱护农田和种粮的主动性 第三,为了降低农业经营和土地征收的风险,引入农业保险机制。
由政府对农业保险赐予保费补贴,降低农村土地合作社土地运用权的抵押风险和银行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1、李昌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改革前景 2、张晓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和展望 3、陈汉圣:对其次轮土地承包工作的视察分析(中共中心政研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视察点办公室《视察报告》) 4、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探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研报告2 农村土地实行有序流转,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夫增收问题农夫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干脆关系到当地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乡基本状况 全乡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44%,全乡共12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3474户,人口1535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1户,14904人,城镇居民人口113户,452人;全乡农田面积12205亩,人均占地0.9亩;土地面积18188公顷,人均1.4公顷,以丘陵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98.8% 二、目前土地流转的现状 1、流转主体由个体向多元化转变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在本村或者隔壁相邻村的农户之间进行,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
随着农业结构渐渐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些原来的种养大户渐渐扩大经营规模,而且吸引了一些外来投资人员,涌现了新的专业大户 2、流转收益由低收入向高效益转变随着农业费税取消,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逐年攀升,流转价格从当时无偿代耕,到目前每亩500—1000元,越是种植条件优越、效益高的地方流转价格越高从调查了解的状况看,流转土地,特殊是集中连片流转用于种植果树较多,用于粮食或其他作物种植的较少 3、流转面积由零散向集中连片转变以前是小范围零散流转,现在是由点带面,把相对集中成片的零散土地面积都集中有效利用起来 4、流转用途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用于种植农作物,现在除了种植农作物之外,还有用于养殖业等 三、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依据目前乡的状况,流转方式主要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为辅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四个:一是流向外来果业种植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比如竹制品加工企业;三是流向养殖户;四是流向一般农户 规模经营的优点: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土地,不奢侈土地;有利于变更粗放型生产经营,提高科技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培育新型农夫;有利于引进外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转变生产经营模式。
取得的成效:一是适度土地流转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比如我乡通过土地流转,开办了果品加工厂8个,促进了农村就业二是柑橘脐橙果业的连片规模化种植,便利果农统一管理,采纳科学的管理方法(例假如园滴灌工程,削减水资源奢侈,便利施肥;铺设打药管道,便利喷施农药)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便利外来选购 人员联系果农,成片销售 四、土地流转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土地流转是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肯定阶段的必定产物在实际运行中农村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目前可流转的土地极为有限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同时又是果业乡镇,东江源头乡镇,可利用的土地极为有限,目前可利用的土地均已种植果树,加之又是东江源头,出于生态环境爱护须要,对山林土地等进行了禁开或限开 2、种养大户偏少,流转愿望不剧烈乡目前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动作用的带头人少也有的受资金、技术等,限制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流转愿望不剧烈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流转程序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流转程序,多为口头协议,统一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少。
二是流转制度不健全流转没得到有关单位监督,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土地流转档案,土地流转发生纠纷处理难度大,缺乏法律保障三是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不规范表现在面积不实、土地流转期限超期、承包费没有考虑物价改变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