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唐代中秋文化寻绎阅读答案.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兰***
  • 文档编号:215497395
  • 上传时间:2021-11-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阅读答案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____年9月9日)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阅读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B.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C.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D.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代的诗篇中,其中有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只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阅读答案 1.D【解析】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5段可知,唐代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并非只是开始出现 2.B【解析】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4段说的是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3.D【解析】D项,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