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机器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人才需求多元化培养机制待完善.docx
20页~2021年中国机器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人才需求多元化,培养机制待完善 目前,随着智能制造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国机器人产业日新月异,而其中的人才问题成为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从本质上讲,机器人是一种集成度很高的机电一体化装置,用以辅助或代替人做一些有危险、难以胜任、不宜长期进行的工作从研发角度看,机器人是由人来完成设计研发、定义每件机器人产品的功能用途,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需求从应用角度看,在整个工业生产链条中,在较长时间内人的价值不能完全被机器人替代,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人机协作因此,人的因素在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报告将从发展现状、现存问题、发展趋势和发展建议四个方面,分析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发展情况一 机器人产业人才发展现状(一)机器人产业人才的分类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端自动化装备,其技术集成度高且应用场景复杂,同时对于人才呈现多层次的需求如表1所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统筹型人才、研发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他支持型人才表1 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类型人才类型相关内容统筹型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研发型人才电气、机械、软件、人工智能等研发工程师;系统集成应用方案设计人才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系统编程人才;离线仿真工程师;现场调试工程师;操作及维护人员等其他支持型人才市场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培训与评价人员;产业相关的法律、金融人才等资料来源:钛禾产业研究院。
Excel下载表1 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类型从人才规模来看,由于工业机器人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机器人,该领域的从业人员数量最庞大、层次最清晰、结构相对完善在广义的机器人领域(包括服务机器人,甚至更广义的智能机器等),尤其是针对C端场景的机器人领域,除了技术实力的比拼之外,还需要产品经理具备准确定义消费者需求、创造性开发不同类型产品的能力广义机器人所涉及学科交叉更为复杂、场景细分更多且相对碎片化,与工业机器人相比定义相对模糊,因此本报告不将其作为讨论重点二)机器人产业人才分布情况1.地域分布情况机器人产业人才分布与国内机器人产业区域分布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制造业集中区域会使用更多的工业机器人,也需要更多的产业人才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人才仍然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各个地区产业人才在质量、规模、技术方向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国外著名工业机器人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均设有中国总部或生产销售基地,如发那科机器人总部建在上海、欧地希机器人在上海有全资子公司等整体而言,机器人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企业正在长三角地区聚集发展,完整的产业链已逐步成型,为当地带来了大规模高质量的产业人才,尤其是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的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如3C领域的华为、富士康等,家电领域的格力、美的等,它们愿意投入更多智能化制造设备,使得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促使更多的产业人才向该地区聚集在京津冀地区中,北京聚集了多家机器人本体制造商的研发中心,如配天、珞石等,吸引了众多研发型人才天津依托机器人产业园,着重培养特种机器人等各类人才唐山的开元电气集团、唐山松下等公司实现了焊接机器人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而研发型人才的分布,除了市场因素外,还与本地的科研环境、教育基础密切相关例如在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较早且基础较为良好,同时建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所、高校实验室等当地依托这些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培育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新松、博实股份等国内机器人企业在这些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等地成为中国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城市2.行业分布情况机器人应用领域的集中,使得机器人产业人才在各行各业的分布情况不尽相同从中国机器人应用领域来看,汽车制造业是国内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其次是3C电子、金属加工、食品医药、仓储物流、塑料加工等行业。
汽车制造四大工艺的一致性要求高、工作标准化程度高,适合大规模使用机器人而传统3C电子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人工进行大量的分拣、装配、焊接、涂装等作业,随着精度要求逐渐提高、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机器换人需求越来越旺盛,成为近几年机器人增速最快的应用领域三)机器人产业人才主要来源1.院校自主培养机器人技术涉及机械、电气、材料、控制、检测、通信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其对应的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复杂的综合学科国内机器人相关专业最早出现于2013年,由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两所职业院校首先建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据教育部2020年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进行汇总统计,截至2020年7月,国内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已达到708所(见图1)图1 2013~2020年中国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安装、编程操作、现场调试、维修保养、虚拟仿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设置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培养工业机器人技能型人才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职业院校往往会与当地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如南京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联手埃斯顿建立“埃斯顿南信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进行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随着新工科教育的不断推进,国内本科院校相继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2015年,东南大学率先申报“机器人工程”专业,并于2016年2月正式获批,从此拉开了“机器人工程”新专业建设的序幕自列入招生计划以来,机器人工程专业在高校内迅速走红根据2020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国内(大陆)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已增加至249所(见图2)图2 2015~2019年中国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机器人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技术人才,能够胜任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设计开发、装调与改造、运行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考虑到每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优势学科、师资队伍等条件不同,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也应存在差异2.企业培养机器人产业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的参与学校教育为机器人产业人才构建了基础的知识结构,而企业则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产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程度除国内企业外,ABB、发那科、安川等国外知名机器人公司也相继在国内投资设厂,逐步扩大规模,抢占市场。
2019年,上海发那科三期项目在上海市宝山区正式动工,预计总投入15亿元用以打造智能工厂国外机器人厂商在进军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会大规模招揽国内应用、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人员,建立完善的供应商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扩散,同时带动了数以万计的国内机器人产业人才的培养3.社会教育机构培训新兴技术运用的持续推进,使得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越发智能化伴随着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改造的逐步完成,机器人被大规模采用,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巨大,促使机器人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新兴职业而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的周期往往较长,“短平快”的社会教育机构应运而生目前,社会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机器人集成和研发人员组建成立,服务教育市场和学员的同时,兼顾销售自身产品,如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旗下的哈工海渡等;另一类则是纯职业培训机构,如杭州指南车等这两类机构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机器人集成和终端应用的技术应用人才就培训对象而言,这些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类:针对企业的职工,提供岗前技能培训、岗位转型或技能提升服务;针对各类院校的师生,与院校合作共建实验室或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实践、技能考核认证等。
除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外,业内还有专门针对销售、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例如,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合作开设的繁星学院,通过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战略思维的实战型管理人才四)机器人产业人才评价1.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能力水平评价为进一步加快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步伐,填补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空白,综合相关职业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工艺、设备使用与材料应用、从业人员结构分布和规模等因素,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于2015年9月在广州组织召开工业机器人产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写启动工作会议,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职业教育与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提升、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企业人才引进与岗位管理等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2017年3月,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工业机器人产业职业技能标准发布大会上,发布两项职业技能标准——《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工》和《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可应用于相关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等级认定等工作,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中国智能制造的推进这两项标准的发布应时应景、恰逢其时,填补了当时中国该产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空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应用前景。
2.工业机器人新职业发布在传统产业升级带动下,工业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换人”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带动了与机器人相关的生产制造、集成应用及服务、教育培训等企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加大了产业人才的需求,促使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成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新兴职业2019年,人社部等部门向社会发布了首批13个新职业信息工业机器人新职业的出现,有利于促进企业单位的岗位要求与管理、人才定位与引进、职工技能培训等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都具有指导作用新职业信息发布后,社会各有关单位积极参加工业机器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开发工作,期望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提供科学依据哈工海渡作为《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先进技术研究和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机器人产业应用的丰富经验融入标准中2020年下半年,2个工业机器人新职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正式发布,对机器人产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的构建、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引导、人力资源的管理优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人才就业和岗位转型。
3.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要求,教育部等部门于2019年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Ⅹ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人才为目标,探索建立综合型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夯实就业技术技能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人才发展通道的贯通,以及产业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缓解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已在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装调、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方向设立等级证书国家和行业从不同角度实施推广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的举措,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规范性,保障高质量机器人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五)机器人产业人才供需现状市场需求决定了机器人产业的人才供应与培养方向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产业人才需要量较大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总需求量将达到900万人,缺口将达到450万人现阶段中国机器人产业人才供需仍然处于失衡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