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docx
10页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 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1 临江仙 送钱穆父 [宋]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前 通:樽) 作品赏析 【解释】: 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韵 ,又富理趣 ,充分体现了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 ,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 ,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
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对仕宦失意 、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 ,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 ,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在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 ,其实人生如寄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词的结尾 ,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 ,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 ”,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 、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 ,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 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2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 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作品赏析 【解释】: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这是天宝十载(751)六月,李副使(名不详)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
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3 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作品赏析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4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宋]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作品赏析 【解释】: 在北宋灭亡,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慷慨悲壮的忧国忧民的词人们,名篇叠出;张芦川有《贺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以“梦绕神州路”送别胡铨,两词尤为悲愤痛苦,感人肺腑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芦川作此词以相送 “梦绕神州路 ”,是说我辈灵魂都离不开未复的中原 怅秋风”三句,写值此金秋在萧萧的风声之中,一方面号角之声连绵不断,似乎武备军容,十分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凉此句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发出强烈的质问之声,绝似屈原《天问》之风格 首问 :“为何似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以致浊流泛滥,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陆 ?又因何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须知狐兔者,既实指人民流离失所,村落空墟,只剥野兽乱窜,又虚指每当国家不幸陷于敌手之时,必然“狐兔”横行,古今无异 郑所南所谓“地走人形兽,春开鬼面花 ”,让国破家亡之人而视之,此情此景便会产生共鸣,笔者亲历抗战时期华北沦陷的情景,故而被这情景深深感动。
下用杜少陵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 ”,言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离然分别,悲可知矣!——上片一气写成,全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其苍劲有力,字字沉实,作掷地金石之响 过片便预想别后情景,饯别是在水畔,征帆既去,但不忍离去,伫立到江边以致柳枝随风吹飘起,产生一丝凉气 天上的星儿一眨一眨地出现耿斜河”三句,亦如孟襄阳、苏东坡,写“微云渡河汉 ”,写“疏星渡河汉 ”、“金波淡,玉绳低转”,为什么情调如此相似?而对于芦川,悲愤激昂之余,忽得此一二句,更显示出了深挚的感情如以“闲笔”视之,即如知大嚼,而不晓细品,浅人难得深味矣 下言写此别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 ,在何所,想像也感到困难,相距万里 ,想在一块儿共吐心事,如朋友、兄弟之故事,已经是不可能的!语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距离衡阳几许 ?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不但问天之意直连上片,而且痛别之情古今所罕用此方法关心国家、社会,纵怀今古,沉思宇宙人生;所关切者绝非个人命运得失穷达,又岂肯谈个人琐事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此句的依据 情怀既然这样,何以作词?所谓辞意俱尽,遂尔引杯长吸,且听笙歌。
——以此豪迈之言借以打发心头之痛,用笔如夭矫之龙,不以陈言落套为比 凡填《贺新郎 》,上下片有两个仄起七字句,不得误以为与律句全同 ,“高难问”“怀今古”,难、今二字,皆须平声(与上三字连成四平声),方为协律又两歇拍“送君去”“听金缕”,头一字必须去声,此为定格然而明清以后,理解此者已少,合律者百无一二人故此说明,以示学人 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5 浣溪沙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宋]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作品赏析 【解释】: 《浣溪沙》词调,在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 。
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