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设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ppt
35页第一部分 基础透视,透视的基本概念 平视中物体高度透视 平行、余角(成角)、斜面、倾斜透视 曲线曲面形体透视 阴影透视 反影透视,第一章、透视基本概念,透视的基本概念包括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透视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透视基本原理的了解与掌握,明确视平线(视平面)、地平线、视心、视点的作用;理解视域中取景范围的客观性,视距的作用与确定及构成关系 基本规律:理解原线与变线基本特征,即透视大小与方向的变化特征及其确定的科学方法第一节 透视的基本原理及空间构成关系,一、※P26透视的基本原理是中心投影建筑物,眼睛,,理论上把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透明平面称为透视画面,在透明平面上裁剪可视的范围称为取景范围(取景框)眼睛到透明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视距中心投影在透明平面上被视物体的图形称为透视图※P21,※P201、视点EP(eye point):画者眼睛所在位置2、停点(驻点)SP(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3、画面PP(picture plane):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4、中心视线CVR(central visu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
5、视心CV(center of vision):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6、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心所做的水平线 7、视平面HP(horizontal plane):视线所在的水平面 8、视高H(height):视点(E)到停点(S)的垂直距离 9、视距D(distance):视点(E)到视心(VC)的垂直距离 10、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11、基面GP(grand plane):物体所在平面,也是停点(S)的所在面 12、基线GL(gra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13、灭点V(vanishing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也称消失点 14、中心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点所作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 15、测点M(measuring):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也称量点、测量点 16、视角SA(sight angl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上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17、视域(visual threshold):固定视点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
60°视角左右的视域叫做舒适视域18、地平线HL(horizon line):平原上看到的天地交接线投影在透视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19、距点DP(distance point):以视心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视距圆,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称为距点常用的距点是视距圆与地平线的两交点,是所有平行于地面、与画面成45°角的平行直线的灭点20、天点AP(above horizontal point):在地平线以上的灭点21、地点BP(below horizontal point):在地平线以下的灭点22、画幅PA(picture arce):在60°视角的视圈线范围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23、视向VD(vision direction):作画时所看的方向透视学将视向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P21,,,,,,,,,,,,,,视点(E)—人眼所在的位置,即投影中心基面(GP)—立点所在面画面(PP)—透视图所在平面,与基面垂直基线 (GL) — 基面与画面的交线 在画面上以 G-L表示基线,停点 (S)—人站立的位置,即视点在基面上正透影视心(VC)—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影视高 H(E-S)—视点至基面的距离。
视距 D(E-VC)—视点至画面的距离透视术语,※视距确定:正常视距(标准视距)的长度在取景框大小已定的前提下应是等于视心至取景框最远角的1.73倍,可保证取景框在60°视锥范围内※转位视点(E)确定:将标准视距长以视心为固定点转到视心下方,视距空间的一切关系不变,可得到转位视点※距点(D)确定:将标准视距的长度以视心为固定点转到视平线上得到距点位置视心、距点、地平线、视点、取景框的透视画面位置关系※作图一:绘制视心、取景框、转位视点、距点的透视画面位置关系HL,,,,VC,,,,R,D(距点),,,,,E(转位视点),D(距点),,,60°视锥范围,平行透视中,视心往往在取景框中心 因构图美感需要,使视心、地平线位置变化 只要剪裁中保证取景框的一个角在60°视域截面圆上便可由视心至取景框最远角的1.73倍确定标准视距、距点、和转位视点拉斐尔学派作品,,,,,,,,,,,,,,,,,,,,,,,,,,,,,,,,,第二节 透视的基本规律,景物在视觉中发生透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透视变化中景物点线面的消失与不消失规律性透视变化,构成了透视变化的规律构成景物点线面在视觉中透视变化最明显的是直线段。
理论上把研究直线段的消失与不消失的透视变化规律定为透视的基本规律一、※原线,概念:理论上把对透视画面无远近差别,即与透视面平行的直线段称为原线 特点:保持原状、不消失、无消点 分类:与放置面平行的原线与放置面垂直的原线与放置面倾斜的原线 透视状态:①透视长度上,距透视画面愈远愈小,愈近愈大 ②透视方向上,无变化,无消点,保持原状 ③分段比例上,无变化,保持原状 原线长度的确定:采用视高测高法、透视缩尺法(后续),二、※变线,概念:理论上把对透视画面远近差别,即与透视面不平行的直线段称为变线 特点:消失、有消点 分类:与放置面平行,与透视画面垂直与放置面平行,与透视画面成45°角与放置面平行,与透视画面成其他角度与放置面不平行,对透视画面近高远低与放置面不平行,对透视画面近低远高 透视状态:①透视长度上,发生变化,向其对应的消点消失 ②分段比例上,发生变化,实际上等长的分段,透视中表现不等长,愈远愈小 变线长度的确定:采用测点法,三、消点,透视画面上体现变线消失方向的点称为消点 特点:①消点只在透视画面中存在②在透视画面中体现消线方向,消点不同变线方向不同③作“寻求消点的视线”即透视图中转位视点与消点的连线。
④确定变线消点的过程,可以说明变线近大远小的现象90度角平行变线的灭点:心点,45度角平行变线的灭点:距点, 在视心点的左右两侧,和视距等距离的位置上视角与画面所成的角度成其他角度相交,其角度 相加等于90度,互为余角,所以称为余点,上倾斜边线的灭点:天点(升点),下倾斜边线的灭点:地点(降点),四、消线,透视画面上体现平面发生透视变化消失方向的线称为该平面的消线①消线长度是无限的不发生透视变化的平面无消线 ②景物空间的平面与透视画面不平行时,平面伸展至无限远方形成一条线(理论化的线) ③一对相互平行的平面会消失到同一消线上如透视画面上投射到的地平线,是大地或水平放置面的消线 ④消线只在透视画面中存在平面形状上所有变线的消点都在平面形状的消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