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整合APEC时事座谈.doc
6页1亞太經濟整合APEC 時事座談朱奕嵐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副研究員2007-08-24區域經濟整合,因為有了歐洲整合以及戰後歐洲和平繁榮的影響,加上學界與評論界的鼓吹,被認為是促進區域國際彼此和平共榮共存的最佳途徑戰後亞太區域整合的出現,主要也是受到歐洲區域整合的刺激而開始被各國政學界所提出例如:日本的小島清(Kiyoshi Kojima)以及粟本弘(Hiroshi Kurimoto)在 1965年受日本政府支持但受到美國反對的太平洋自由貿易區(Pacific Asia Free Trade, PAFTA),就是試圖將日本與環太平洋的已開發國家,包括美、加、澳、紐共同組成一個自由貿易網1990 年底,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提出東亞經濟群(East Asia Economic Group, EAEG)) ,倡議由東協、日、中、韓、台、港共同組成,明顯將美加澳紐等白人國家排除EAEG 不僅受到美國反對,日本也因為擔心會影響到美日關係而公開反對1991 年東協續提由東協、中國、日本與南韓成立東亞經濟核心會議(East Asia Economic Caucus, EAEC),同樣遭到美國的反對而消亡。
1993 年由美國主導而組成的 APEC 名人小組,建議由 APEC 成員共同組成亞太經濟共同體(Asia Pacific Economic Community),也因為東亞國家反對而在 1993 年 APEC 西雅圖會議中被否決2002 年東協在東協、日、中、韓對話機制的基礎上,推動所謂的東亞共同體(East Asia Community )這也代表著原本以安全整合為起始目的2的東協將近半世紀來進行安全、政治與經濟對話合作的企圖與作為2004 年由 APEC 成員的企業代表所組成的 APEC 企業諮詢委員會在2004 年提出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FTAAP)之倡議 目前 APEC 討論的焦點,就是由 ABAC 在 2004 年提出的 FTAAP 倡議以企業家為成員的 ABAC,關注的當然是交易成本以及投資貿易的貨物服務與資金流通的問題在面臨 WTO 杜哈回合談判停滯不前而區域甚至是全球各國紛紛開始尋求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或是次區域少數成員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情況下,企業家擔心的是可能因為各種不同的雙邊貿易協定各有不同的規範,貿易規範複雜而且各個 FTA/RTA 通常具有對象與範圍的排他歧視性,也因此可能在企業進行進出口貿易或是跨境投資的時候,增加交易成本。
ABAC 除了在 2004 年提議在亞太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之外,也同時開始著手進行研究2006 年在越南主辦 APEC年會的期間,在美國積極提議與主導下,2006 年河內領袖宣言中,也明白的以 21 個經濟體領袖的名義,共同指示 APEC 必須針對區域經濟整合以及將 FTAAP 列為長期目標一事,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並且在 2007 年將報告書提報予領袖推動以 APEC 會員為成員的 FTAAP 或是區域整合,歸納來說,有幾個預想中的優點: 整合現有的自由貿易協定,消除過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所造成的規範紛雜及歧視非成員進而造成交易成本提高的「義大利麵碗效應」(spaghetti bowl effect); 模擬分析(除汶萊、巴紐、俄羅斯外之 18 個會員體 )也指出,FTAAP 帶來的 APEC 整體經濟效益,高於任何其他類型協定最理想的可能狀況是達到 ASEAN plus 3 的三倍而且高於APEC 會員體實施最惠國待遇 50%3不過 FTAAP 的推動上,也不是沒有困境,同樣歸納來說,也有幾個可能的困難需要克服: 由於涉及 21 個甚至是更多成員,規模十分龐大,如果要完成談判,可能多年才能完成; 成功的 FTAAP 談判與推動,需要政治上的強烈意願與主要國家的帶領,不然也只是空談; APEC 目前只是個對話論壇,不是談判組織,也沒有規範上的強制力,如果要進行 FTAAP 的實質談判,必然要先在組織上進行改變,這涉及到 APEC 內部的改革; FTAAP 就算如預期般有利於 APEC 會員體,卻不一定保證能刺激或推動 WTO 杜哈回合談判,甚至是有可能讓 APEC 會員轉而減少對於 WTO 的熱忱; FTAAP 的規模與複雜度高,推動失敗以及談判不成反而可能危及 APEC 成員間的經貿政治關係。
目前 APEC 內對於如何推動進一步的經濟整合,以及是否真的就是以 FTAAP 做為最優先方案,其實還沒有定論已經浮上檯面的幾個可能經濟整合途徑,有: 一個以 APEC 會員體為成員的區域多邊經濟整合建制,如FTAAP; 一個以部份而非全部 APEC 會員體為成員的區域多邊經濟整合建制; 以現有的多邊區域經濟合作建制,如東協、北美自由貿易、甚至是由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所簽訂的「跨太平洋策略性經濟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rans-Pacific SEP; P4)為基礎,在成員以及適用範圍4上擴及到其他 APEC 成員; 嘗試使目前現存於區域內的 FTA/RTA 進行串聯,可能是在重要的核心規範上加以一致化,等於是透過不同成員之間多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共同撐起一個區域貿易自由化便捷化的網絡就個別國家的態度來說,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是傾向於比較希望能積極推動 FTAAP 的,中國與東協國家相對來說就傾向於不積極甚至是不認同儘管目前 APEC 國家對於 FTAAP 或是在 APEC 架構下推動建立經濟區域整合機制的態度,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可以說均保持相當的彈性甚至是模糊。
分析其原因,除了各自在對於區域政治、經貿現狀有不同的認知與規劃有不同的盤算之外,與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東協所推動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不同,FTAAP 目前僅是概念形成的階段,尚未進入實質內容的討論以及針對具體方案表態的階段換言之,既然目前 FTAAP 僅是概念形成階段,再加上區域經濟整合可以擴大規模、降低成本並進而促進貨品服務流通而增加獲利,仍是各國的基本共識與信念的前提下,各國自然在此時沒有必要明白而且清楚的反對任何有助於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多邊安排只要區域經濟整合的概念,不影響到原本的經貿政治利益,也不影響到各自參與在內或主導推動的經貿政治合作機制簡言之,口頭上支持或是不強力反對,但卻也不主動領頭強力推動,似乎可以說是目前各個不同國家的共同基本態度與立場即便是在 2006年越南主辦年會期間,特別是年度領袖會議前夕,看似積極推動的美國,在 2007 年也沒有提出具體的方案再如對於推動 FTAAP 不甚支持的東協與中國,也沒有堅決反對在 APEC 架構下推動如同 FTAAP 或其他類似以區域經濟整合為目標的機制安排,至少在目前並沒有堅決反對的激烈反應FTAAP 或是任何在 APEC 架構下的區域整合機制之推動,需要有若干國家抱持著強烈的政治意願與企圖心,領頭投入資源進行研究,在各5個雙邊與多邊的場合,推動 FTAAP 或是其他形式的區域整合機制,甚至是提出具體方案來鼓吹其他會員體參與,才有可能進入下一個針對實施途徑與內容範圍進行實質討論的階段。
也唯有在進入實質討論的階段,或是有國家在抱持著強烈的政治意願與企圖心而表態領頭之時,其他的國家才會明確的表示反對或是支持參與以目前幾個主要的國家來說,最有可能也最有實力與意願來主導推動 FTAAP 或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國家,不外乎是美國與日本,甚至是澳洲可以如同當時在推動 APEC 成立般,與日本共同推動甚至是中國或是印尼也可具備推動區域整合機制的資格也只有此等有政治意願與企圖心來推動 FTAAP 或其他的區域整合機制的國家出現,具體而實質的實施途徑與內容範圍才會被提出,其他的國家也才會相應的來決定是贊成或是反對或是靜觀其變從現階段的討論來說,除了各國均認為在 WTO 杜哈回合談判停滯而面臨破局,RTA/FTA 洽簽風行的今日,一個以亞太區域為範圍的 FTAAP或是其他的區域經濟整合,真的能夠在減少交易成本以及擴大經濟貿易規模上有所幫助,而應在概念上加以肯定並給予最低限度的外交辭令上的支持之外,要進一步推動 FTAAP 或其他的區域整合機制,最需要的,應該是某個或某幾個具備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的國家,能夠更積極的,更務實的在 APEC 架構下,提出相對具體而實質的規劃與提案,並且領先投入成本進行研究與協商討論,才有可能改變目前各國糢糊不明確甚至是不置可否的相對消極態度。
區域經濟整合的推動,到底對於台灣有什麼意義?對於台灣而言,最擔心的就是不管是哪一種經濟整合的安排,我們都被排拒在外台灣的關注,主要還是在於我國在區域中的國際參與,以及是不是能夠在區域經濟整合的推動下,透過貿易投資而使得台灣的企業獲利,使人民能累積財富而只要我們相信經濟上的整合有助於投資貿易的規模擴大與流通順暢,台灣沒有理由去反對任何沒有將台灣排除在外的區域經濟整6合安排,也應該積極設法參與在其中;相對的,對於可能因為非自願的,非經濟貿易的因素,而使得我國沒有辦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而被排除在外的政治安排,台灣就得積極提早採取必要的因應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