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世界历史”探索与唯物史观研究—从当代全球化的视角看素材(pdf).docx
5页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世界历史”探索与唯物史观研究—从当代全球化的视角看素材(pdf) J O U R N A LO F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4,2007·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世界历史”探索与唯物史观研究 ———从当代全球化的视角看 丰子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1871) 摘 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 方法唯物史观的最初创立就是借助“世界历史”的研究而形成的,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唯物史观今天我们要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同样必须关注“世界历史”的研 究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唯物史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思 维方式的调整和转换、原有理论研究的深化、新研究课题的发现和确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在全球 化的历史背景下,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深化社会历史认识,就应当充分挖 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史观;世界历史;全球化;研究范式 一、“世界历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跟以前的旧哲学划清界限,创立自己的新哲学,因而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和新的哲学探索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科学制定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说,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史观,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关注和考察始于1843年《莱茵报》时期的实践和所遇到的理论难题,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逐渐产生了怀疑,于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世界历史1843年5月至10月,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大量研读了在该地所能获得的历史和政治著作,并写下了5本详细的摘录笔记(后人称之为《克罗茨纳赫笔记》)这些笔记虽然基本上是原著摘录,但又不是各种不同的历史经验材料的单纯积累,不是对历史细节的简单描述和追求,而是对历史的逻辑把握,即通过对各国历史的研究和比较,揭示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就总体而言,《克罗茨纳赫笔记》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其中关于英、法、瑞典、波兰、威尼斯的封建政治史内容,占去了笔记的大部分。
本来马克思是想弄清政治在历史中的作用,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发现,财产关系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基础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还使马克思对社会结构问题即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如通过对波旁王朝的历史分析,清楚地认识到市民社会和所有制关系对国家的决定作用在路易十八时代,宪法是国王的恩赐(钦赐宪章),在路易·菲力浦时代,国王是宪法的恩赐(钦赐王权)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发现,主语变成谓语,谓语变成主语,被决定者代替决定者,这些变化总是促成新的一次革命,而且不单是由革命者发动的 J O U R N A LO F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4,2007·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世界历史”探索与唯物史观研究 ———从当代全球化的视角看 丰子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1871) 摘 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 方法。
唯物史观的最初创立就是借助“世界历史”的研究而形成的,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唯物史观今天我们要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同样必须关注“世界历史”的研 究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唯物史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思 维方式的调整和转换、原有理论研究的深化、新研究课题的发现和确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全球 化的历史背景下,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深化社会历史认识,就应当充分挖 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史观;世界历史;全球化;研究范式 一、“世界历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跟以前的旧哲学划清界限,创立自己的新哲学,因而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和新的哲学探索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科学制定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说,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史观,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关注和考察始于1843年《莱茵报》时期的实践和所遇到的理论难题,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逐渐产生了怀疑,于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世界历史。
1843年5月至10月,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大量研读了在该地所能获得的历史和政治著作,并写下了5本详细的摘录笔记(后人称之为《克罗茨纳赫笔记》)这些笔记虽然基本上是原著摘录,但又不是各种不同的历史经验材料的单纯积累,不是对历史细节的简单描述和追求,而是对历史的逻辑把握,即通过对各国历史的研究和比较,揭示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就总体而言,《克罗茨纳赫笔记》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其中关于英、法、瑞典、波兰、威尼斯的封建政治史内容,占去了笔记的大部分本来马克思是想弄清政治在历史中的作用,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发现,财产关系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基础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还使马克思对社会结构问题即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如通过对波旁王朝的历史分析,清楚地认识到市民社会和所有制关系对国家的决定作用在路易十八时代,宪法是国王的恩赐(钦赐宪章),在路易·菲力浦时代,国王是宪法的恩赐(钦赐王权)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发现,主语变成谓语,谓语变成主语,被决定者代替决定者,这些变化总是促成新的一次革命,而且不单是由革命者发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