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村文化与渭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关系_吴加安.pdf
7页李家村文化与渭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关系吴加安汉水上游李家村遗址和渭河流域老官台遗址都是五十年代末期发 现的,由于它们的文化 面貌表现出较早的文化特征,并且不 同于当时已知的仰韶 文化,因此被看成探索仰韶文化来源的新线索随后的二十 余年来,汉水上游地区和渭河 流域先后发现和发掘 了一批类似的遗址,丰富了前仰韶文化的资料,使我们对这批遗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批遗存大体可分为三类:A类,以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和陕西临渔白家村遗址为代 表;B类,以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下层和甘肃天水西山坪二期文化为代表;C类,以陕西 西乡李家村为代表A类和B类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C类遗存主要分布在汉水上游地区对这三类遗存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考古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表一)其中前三种意见是将汉水上游地区 以李家村遗址为代表的C类 遗存作 为独立的一种文化类型—李家村文化,但对A类和B类文化遗存的性质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认识尚有分歧第四种意见是将这两个地区的三类遗存统归为一种文化,即老官台文化(或李家村—老官台文化)本文仅就李家村文化与渭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关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润嘛,以李家村遗址为代表的C类遗存主要分布在汉水上游地区。
李家村遗 址 是19 5 9年发现的,其后做过两次发掘¹同类遗址还有西乡何家湾º、二 里桥À、汉 阳 阮家惧¼、洋县土地庙¾、南郑 龙 岗寺¾、李家河、安康郭家湾、花园等处¹魏京武 同志曾给这类遗存命名为李家村文化,该文化的特征比较清楚,可 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房址发现较少,仅在李家村遗址发掘一座圆形半地穴式,室内有三个圆形柱洞,呈三角形排列,灶坑平面为瓢形依据柱洞 的 间距推算,室内面 积大约3 6.8 1平方 米居住面未见任何 加工痕迹,这种房子 可 能是比较简陋的窝棚式建筑2.墓葬有成人墓和 儿童瓮棺葬 两 种成人墓 仅在李家村遗址发现一座,长方形土坑,人骨架腐朽严重,葬式不 明,但显系单人葬随葬品 比较丰富,集中放在一起,其中陶器十三件,包括四件三 足器,三件圈足钵,五件小钵,一件凹底罐,这些陶器器形都较小随葬的石器是扁平的 磨光石铲和打制的 小石气七表一 昼遗⋯一二一}二二⋯=⋯-兰--A}白家村文化l白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北刘类型} —! —! —l —l毛官台 文化 B}仰韶文化北首岭类型l·北首岭文化}老官台文化北首岭 类型}峡:声炭村一老 —}—}—}——}耳二、们c}李家村文化】李家村文化1李家村文化!注分别见注释@曾@@一‘14-考古‘产片,与遗址 出土的同类器相同。
儿童瓮棺葬是用较大的三足 器,上面盖一圈足碗,或夹砂红陶瓮上盖一残瓮底3.灰坑与窑址灰坑数量较多,形状有圆筒平底、袋状、椭圆形、不规则形 几种李家村遗址灰坑H7,圆形袋状,有两个旋转式台阶陶窑一 座,平面呈瓢 形,由火膛、火道、窑算、窑室组成,火膛低于火道,火道 上部是窑算,可能是竖 穴窑4.生产工具只见 石质生产工具一类加工方法以磨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打制 石器磨制石器中代表性器物是扁平舌状双弧刃石铲、扁平梯形石铲、穿孔石铲、横剖面呈扁圆形的石斧,以及石镇和石凿打制石器中不少是从砾石上打下的薄片,一面 仍保留着原来的石皮,利用其锋利的刃口作切割或刮削之用另外还有刮削器、尖状器 和 敲砸器5.陶器数量较多,但 器类简 单陶质松脆,火候较低,颜 色也多不纯正以未经淘洗的泥质内黑外红 陶和夹砂灰白陶 为主,其次是泥质深灰 陶,另外还有泥质红陶、灰 陶和夹砂红陶一般的器物用泥条盘筑法加工,小件陶器用手捏塑圈 足器的圈足 预先制好,再与器 底粘合,其作法与A类文化遗存同类器相似纹 饰 比较简单,不同质地的陶器施不同的纹饰泥质外红 里黑陶 以线纹为主,夹砂陶以绳 纹 为主,泥质深灰 陶 以素面 为主,另外还有附加堆纹、剔刺纹和 布纹等。
器物群组合是:圈足碗、三足钵、三 足罐、平底钵、平底罐、圆底钵(图一,6)、凹底小罐、瓮和小杯等其中数量多并富有代表性特征的典型器物是圈足钵、三 足钵、三足 罐、平底罐和 平底钵,未见彩陶典型 器物主要特征如下圈足钵是该类文化遗存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代表 性器物以未经淘洗的泥质陶 为主,大多数器物外表为 红色,器内壁呈黑灰色,大概与烧制技术有关钵的口径一般较第7期大,在1 8厘米左右,大者可达3 0厘米,小者不到1 0厘米敞口圈底下置圈 足器外表通体施斜线纹,个别器物则是素面足的形状分直筒状和喇叭状两种(图一,3、4)三足钵原报告将其与三 足罐 统称 为三足器,三 足钵是李家村文化遗存的典型器物之一以夹砂陶 为主,其次是 泥质陶大多数器表呈灰白色,少数呈 红褐色纹饰均是竖绳纹就其型制而 言,又分直腹敞口、曲腹敞口和曲腹小敛口三种足呈圆锥形或两 面弧圆一面扁平的锥 形,较矮的足 呈乳头状或三角锥形三足的足根聚在一起,足尖外撇个别器是素面(图一,7、8)三足罐见于报导的只一种,直口直腹呈筒状,下腹 内收,尖圃底下附三个乳突状足,足尖外撇,通体连足施细绳纹(图一,2)平底钵数量比圈足钵和三足钵少。
以泥质深灰陶为主,泥质红陶占少数纹 饰 以素面为大宗,个别器外施线纹平底罐大敞口侈沿,腹微鼓,平底通体施细绳纹,腹壁有数道附加堆纹(图一,1)如上所述,李家村一类文化遗存主要分布 在汉水 上游地区,有一套具有明显特征的器物群由于这类遗存的居址和 墓葬的 资料还不够充 分,所以 这方面的 资料暂不宜作为 履只冥 一李孺l、科w e尹潜翅卜J11. 伟,姗L卜J7 哪 刘夕W‘一泛一58图一李家村文化陶器l平底城.三足罐.圈底钵;:;.圈足钵.三足钵,.平底钵该类遗存本质的东西来认 识但就其陶 器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及其特点而言,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汉水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的文 化类型这将有助于对汉水上游地区前仰韶文化认识的深人老官台文化”是1979年正式提 出来的À代表遗 址有华县老官台、元君庙¼、宝鸡北首岭下层 、斗鸡台@;分肠 县 下孟村0;夭水西山坪 等处也有人将李家村一类文化遗存划人“老官台 文化”的范 畴甚至将后来发现 的 秦安 大地湾一期遗存@、渭南北刘遗址下层@、临漳白家村 以及商县紫荆下层等遗存,也一并列 人“老官台文化”的范畴据此,“老官台文化”所包容的不 仅是 以老官台遗址和北首岭遗址下 层 为代表 的B类 文化遗存,也包 括以白家村遗址为代表的A类文化遗存 和以李家村遗址为代表的C类文化遗存。
众所周 知,这三类遗存的确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因素,但的确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持何种观点的 同志都注 意到了 这三类遗存的异同,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 这种异和同我认为,分析两类或两 类以上的文化遗存的关系,当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因素,但更应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 因素,全面的分析各类文化遗存的性质至关重要这就必须准确的掌 握 文化遗存的特 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把 握事物的本质特 征,如能在此前题 下讨论各文化遗存间的关系,就可以尽量避免由于对资料选 用重点 不 同所造成认 识上的 不 同从表一可以看出,有的同志将本文所列的A、B、C三类遗存统称为“老官台 文化”@笔者同意将李家村遗址为代表的C类遗存单独作为一种文化,即李家村文化而以白家村遗址为代表的A类遗存和 以 北首岭下层为代表的B类遗存之间的 关 系也不无讨论的必要关于A、B两类遗存的关{一616-厂系,考古界不少同志作过精辟的沦述,意见尚不统一把A类遗存作为 渭河流域前仰韶时期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已得到考古界的一致 认可,并提出了“大地湾文 化”À或“白家村文化” 的命名分歧意见比较大的主要是对 以北 首岭遗址下 层 为代表的B类遗存性质的认识。
北首岭遗址 发掘报告将其归 人仰韶文化,并作为仰韶 文化 一个早期类型,即“北首 岭 类型” 严吝明 同志指 出北首岭遗 址下层并不单纯,其中一部分属半坡类型,只有一部分是较早的,应该 加 以区分 郭引强 同志分析 了 北首岭遗址早期墓葬后,也提 出了类似的看法@因此,明确北首岭遗址下层遗存(也 叫早期遗存)的具体内涵则是开展讨论的前题北首岭遗址划分为六个发掘 区1区为保存房址,挖 到第四层而停止,因此早期地层 不详1 1区存在早期地层,但报告中未介绍典型剖面,也没有提及 早期堆积的具 体 层位川区的第五层、l v区的第七层均 属早期堆积v区 仅 7 8T4挖到了生土,但 未报道该方是否有早期堆积Vl区一部分探方 未 挖到生土,其余探方是否有早期堆积不详早期的灰坑以开口在早期地层为依据鉴于川、I v区的 早期地层明确,我们将选这两个区 的灰坑做代表其中7 8H30、7 8H32至78H3 5均开口在IV区7 8T5的第五层下,该区典型剖面介绍第六层属仰韶中期,若以一个区的地层应统一来分析,这 几个灰坑不 宜归到早期据此,典型 的早期地层 为川区第五层,I v区第七层,筛选 出来的早期灰 坑是77H一、77HS、7 7Hs一H13。
属于早期的墓葬共七 座,从随葬品看这七座墓似乎有别,我们同意 郭 引强的分析,早期墓应为”M10、7 7M13、77Mx4三座@属于 北 首岭早期的地 层、灰坑、墓葬明确后,我们再将这一典型单位出土的陶器做一综 述出土的陶器有I一I v式碗、I一Iv鼎、I式钵、三 足罐、圆腹平底罐、v H式孟考古、喊闷、如和I式大口无唇罐 等其中 川一V式鼎、圆腹平底 罐、V l l式盂和川式碗出自墓葬出自墓葬的陶 器与地层和灰坑的陶 器又 显然属两套东西,除川式碗 与地层中出土的同类器相同外,其它 器物则极少有共同之处另外随葬品的v式鼎与 白家村遗址的三 足罐相似陶 器 器型较小 这种日常用具小 型化 的作风,与白家村遗址的墓葬中随葬陶器的作风相似鉴于 北首岭遗址早期墓较少,随葬的 陶 器一也比较 特别,它 与地层或 灰坑出土的陶 器可能在时代上 还有区别,因此在讨论 北首岭早期 特点时,我们仅以地层或灰坑的 器物为依据经过 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可 以看出,北首岭遗址 早期陶 器的特征大体是:陶质有泥质陶 和夹 砂陶 两种,泥质陶多为 细泥,夹砂陶多为 粗砂陶 色以红 陶为主,另有红褐 陶、灰陶、灰褐 陶。
陶胎一般较薄,皆为手制纹 饰以绳 纹 为主,器口沿外往往饰 各类 戳印纹和加贴小 泥丁、泥 带等附加堆纹器 形以平底器为多,另外还有圆 底器、三 足器和 少量圈足器代表性器物有深腹平底钵、敞口平底罐、圈足碗、鼓腹三足罐和圈底钵,钵口沿外施一周宽带状红彩较为突出(图二,l、2、5、6、8、10一12)o检核北首岭遗址早期遗存的 地层和遗物,其中l式鼎、l式和H式碗、三足罐、I式大口无唇 罐等 器物与仰韶 文化半坡类型相去甚 远其面貌与天 水西 山坪二期文 化遗存近似 (图二,3、4、7、9),如西 山坪二期的三足鼓腹罐 (图二,匀出土数 量多,以束颈 小口、鼓腹平底扁足为特 征,整体呈鹅卵形,通体施绳纹其中1 1式、川式罐 与北首岭遗址早期同类器完全相同说明 西山坪二期文化与北首岭早期遗存大体属同一种文 化类型西 山坪二期文化遗存与西 山坪一期文化遗存有一定的发展关系À西山坪一期遗存属大地湾文化怕家村文化)范畴,西山坪二期文化是 大地湾文化向仰 韶文 化的一 个过渡 阶段北首岭遗址早期遗存中有仰 韶文化因素是不可 否认的事实,例如,细泥红陶的存在并占一定 比例,有些 器形如 深腹平底钵(图二,11 )、圃底钵(图二,1 2)、假圈足碗(图二,2)等在仰韶 文化中也不 乏其例。
这些 因素在西 山坪 二期文化 遗存中不 见,似乎表 明二者在时间 上有早晚 之 别因此,我 认为 北首岭遗址早期遗存,以及同类的 遗存,包 括西 山坪二期文化 遗存有必要作为 单独的一个阶段林寿 晋提 出“北 首岭文化”的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