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审视与策略应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性思索.docx
24页困境审视与策略应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性思索 叶肖 陶立霞[摘 要]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符合时代发展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的系统性工程和战略性决策,不仅可以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实现均衡配置和协调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功能和价值然而,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现阶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也面临着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被打破、话语体系的完整性遭到解构;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建立在认同感和归属感基础上的传承精神;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低端化倾向、相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无法满足现状等现实困境因此,为了推动乡村文化实现全面振兴,应在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乡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聚拢有利于赋能乡村文化治理的专业人才,并在增强经济价值和扩大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Key] 乡村文化;市场经济;文化治理;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旅游资源[] G249 [] A [] 1002-8129(2023)08-0019-12乡村文化是“乡土中国”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和积淀的、带有鲜明特质和生命底蕴的有机产物,是从微观与宏观相互结合的层面对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时代风貌和价值观念等进行全景式彰显与映射的生动体现,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和正常运行的精神根脉。
正如总书记所言:“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1] 260然而,由于转型期所带来的阵痛与裂隙,乡村文化不得不面对来自资本逻辑影响下的市场化大潮的席卷和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乡村文化主体性缺位、地域性消散、实用性瓦解、伦理性褪色和功能性弱化等潜在的现代性危机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性境遇和变革性实践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其核心目标是重建乡村文化的主体性”[2] 79因此,只有站在培“根”塑“魂”的高度,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才能在持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乡村文化实现全面振兴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源泉作为深受传统农耕文明滋养而形成的硕果,“乡村文化是村落乡民独特生命样式的背景知识,在呈现农民特有的人际交往模式的同时,也为乡民现实生活中的思维逻辑与行为选择提供了内在基础”[3] 120此外,乡村文化始终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记录着带有整个民族深沉记忆的古迹遗产、蕴含着乡土社会发展延续和乡村群众情感表达的实践理路,因而历经岁月淘洗依然散发着光耀千秋的永恒魅力。
在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并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结合中,格外重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挖掘和展示别具一格的标志性文化资源,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系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由此可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毋庸置疑的时代价值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供聚合力随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系统、治理体制和科层结构受城市化进程的影響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和重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变量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激活乡村文化所具有的内生动力和精神基因,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刻画“最大同心圆”和凝聚“最大公约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当前,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局部地区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返贫风险,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形成了掣肘对此,除了需要在制度保障、组织完善、人才支撑等“硬件”方面及时建设和跟进之外,还应通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来实现对乡村群众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精神信仰等“软件”方面的升级和优化,如此才能真正形成稳定化、长效化的脱贫攻坚机制,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与此同时,在“实现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乡村文明转型和重建乡村文明关系的现代秩序”[4] 62的过程中,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会对乡村形象的改善、乡村群众的熏陶、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人才的汇聚、乡村环境的营造和乡村组织的健全等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由此观之,应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文明新气象;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使乡村群众能够踊跃地参与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中;在实现物质生活持续改善的同时,赓续具有乡村特色的精神谱系和文化根脉,积极探索预防返贫的长效治理模式,努力在后脱贫时代持续深化脱贫攻坚的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撑和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二)为丰富乡村群众精神世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氛围感现阶段,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影响,面对声势浩大的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乡村社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发展思路和经济形态等难免会遭到冲击和解构,使得一部分乡村群众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发生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化,并逐渐降低对乡村生活的依恋程度,转而踏上去往城市的道路,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乡村黯然失色和文化日渐衰微长此以往,也会造成诸如人心冷漠、贪图享乐、观念消极和情感疏离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使乡村社会逐渐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以致在城市化的汹涌浪潮中被边缘化。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乡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与丰裕,但是由于对乡村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信心,也会导致严重的价值迷失和精神困惑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优秀乡村文化所凝聚的智慧结晶可以有效增强乡村群众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改变受到腐朽落后观念影响而导致的消极状况,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能够积极助推乡村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在培育良好个人品德和塑造文明乡村风气的过程中坚定振兴乡村、造福乡民的意志此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一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促进的深刻实践,可以有效发挥乡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持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更进一步而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优秀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群众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境界,使乡村群众树立与时俱进的思维理念,持续激发乡村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塑造良好的民风、家风和乡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无疑是指导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势必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已经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乡村文化重新找到存在的意义,进而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由此可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能够充实乡村群众的精神生活,使其重拾和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而且可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条件和机遇三)为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和增强统筹发展意识打开新局面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处于重要阶段因此,应该认真审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一影响到统筹发展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的现代化只有依靠文化来进行深层次的价值重塑和观念变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其自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卓越创造力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独特性,成为在充满激荡与变革的时代实现人的现代化以及推动乡村社会破旧立新、继往开来、跨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和实质性力量结合现阶段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来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对于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和增强统筹发展意识显然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6] 6纵观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经纬和基本脉络,不难发现,深受传统农耕文明影响而形成的乡村文化中,蕴含着耕读传家、兄友弟恭、长幼有序、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重义轻利、亲仁善邻、守望相助和慎终追远等许多经过沉淀而传承下来的价值精华、优良美德和秩序理念,保留着诸如华阴老腔、关中剪纸、木刻年画、凤阳花鼓、安塞腰鼓、茶马古道、傣族村寨、丽江古城和凤凰古镇等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浓缩着乡村群众难以忘怀的乡土情结和助推乡村发展革故鼎新的特色元素。
然而,这些蕴藏着无穷智慧和显著优势的乡村文化资源目前在一些地区依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因此,只有在秉持尊重历史、把握当代、开创未来的前提下,本着让乡村文化重新焕发蓬勃生机的初心,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实现全方位和多层面的振兴,才能让乡村文化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此外,唯有通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在提升乡村文化供给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生活,以及在增强乡村文化发展创新意识的同时打通阻碍产业融合的壁垒与此同时,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启示我们,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激发乡村生态文化的活力,使其能够发挥增强乡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观念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血缘纽带、宗亲关系和差序格局等伦理因素启示我们,乡村社会想要达到科学化、综合化和长效化的治理效果,“需要实现中国乡村伦理的现代转型”[7] 92,进而发挥乡村伦理文化在树立规范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可以说,无论是乡村生态文化还是乡村伦理文化,都是乡村治理过程中非常难得的宝贵资源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掣肘因素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现代化事业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完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受到工业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时,乡村社会由于相对保守和封闭而陷入一种“有心无力”的艰难境地,使得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城市文化可以对代表着农耕文明的乡村文化造成一种基于自身价值优越感的分化和消解,从而逐渐蚕食和挤压乡村文化脆弱和狭小的生存空间这种建立在力量不匹配、资源不均匀、信息不对称和主体不熟悉等关系失衡基础上的碰撞,无疑使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乡村文化遭遇严重的认同危机,这就从思想根源上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制造了难以预知的障碍,显然不利于激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一)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激烈冲突从古至今,乡村社会表现出的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以血缘为纽带而构建起一张以亲情和熟人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在这种相对保守而稳定的体系影响下,乡村社会形成了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形态、思想内容和特色景观,成为世代相传的具有乡村风格和底蕴的集体文化记忆然而,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当这些带有强烈共识的传统观念面对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来的饱含现代意识的城市文化的冲蚀时,会变得支离破碎,继而逐渐走向衰落,并导致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渗透到乡村社会的各个角落,由此造成的影响就是建立在乡村文化共同体基础上的价值共识开始动摇,以及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被打破和话语体系的完整性遭到解构。
1. 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被打破在数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乡村社会之所以能够成为“乡土中国”涵养和孕育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乡村社会流动性相对较弱,塑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和传承的特殊机制——差序格局在这种机制影响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维护乡村文化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显著更迭,使得乡村群众在面对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激烈碰撞时,因感到好奇和時髦显露出对城市文化的崇尚,反而对经年累月耳濡目染的乡村文化抱以鄙弃的态度,“无法完全正确地理解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语境下乡村文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8] 76,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城市文化不分优劣地“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