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鲁迅.doc

26页
  • 卖家[上传人]:tia****nde
  • 文档编号:37005677
  • 上传时间:2018-04-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6.50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六、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 1.简述《野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简述鲁迅后期世界观转变的基本原因 七、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如何评价《呐喊》 、 《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简述《示众》中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简述鲁迅所关注知识分子的两个问题3.简述鲁迅所说“壕堑战”的两个要点六、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分析论述《孔乙己》中“看\被看”模式的复杂结构2.分析论述鲁迅的生命哲学五、分析题1.周作人说, 《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你是怎样理解“鲁迅气氛”的?试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描写,说明“鲁迅气氛”表现在哪些方面?2.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态度是否有“偏激”的地方?对中国人的描写是否有“丑化”的地方?为什么?试结合《狂人日记》 、 《阿Q 正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3.一般认为,鲁迅小说对于传统的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新的创造, “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 ,你是怎么看这一说法的?请以《狂人日记》 、 《阿 Q 正传》 、 《肥皂》和《示众》为例加以说明4.鲁迅的小说主要有哪两大题材?试以《狂人日记》和《阿 Q正传》为例,分析说明鲁迅在这两大题材中分别表现出自己什么样的态度?5.教材在第 11 页中说:鲁迅从 20 年代后,杂文多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 ,尤其是对于国民性劣习的批判,时常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这种情况在他的小说中有无表现?试结合他的《阿 Q 正传》 、《示众》等作品中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1.为什么可以说《呐喊》 、 《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A.从内容上说,主要是“表现的深切” 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B.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格式的特别” 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 “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 ,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2.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具体说出这几种类型的人物A.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白光》中的陈士成等B.二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 《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C.三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药》中的夏瑜、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等。

      第一、 如何看待鲁迅在批判中的偏激? (1)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小重点) 这是一个带有比较性的题目,但仅止于说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不同之处简单地说,第一,鲁迅:主要是批判,甚至表现为一种“决绝” ,一种“偏激” 要再进一步说,则是由关心引起的思考,由思考引起的焦虑,由焦虑引起的否定第二,胡适:主要也是批判,但态度比较温和,富有建设性第三,周作人:也是带批判性的,但很快就有所改变鲁迅的态度是必须要了解的,也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而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得以深化:我们应如何看待鲁迅的态度 (2)举例: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历史地位看,二是从“语境”看(两道题一如何看待鲁迅在批判中的偏激?二是进十多年来,国内有些人,对鲁迅有很多批评,甚至否定为什么?) A、如:《狂人日记》是怎样表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 (历史地位) 我们已经知道,文学革命开始时,鲁迅正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古碑,对传统文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他这时应《新青年》同仁之邀并答应写作小说,一方面含有应和“前驱”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寂寞,而《狂人日记》就是鲁迅这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因此,直接地表达了鲁迅积压了多时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度” ,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度的厨房” 能说出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这种人也只能是“狂人” 这当然是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不是逻辑判断,但其中有鲁迅独特的体验和发现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为什么写《狂人日记》?因为偶谈〈资治通鉴〉 ,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他说自己重视这发现,而知者尚寥寥也 〈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但的确又是一种猛烈而深刻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在“五四”时期,鲁迅谈到旧文化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的狠“绝” 他甚至曾经用这样义无返顾的语言来表示:“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宗千元,天球河图,今人玉佛,祖传凡散, ,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B、如:鲁迅不主张读中国书,最为一些人所“诟病”的 (语境) 光就言论来看,鲁迅的言论太绝对了,但我们要结合“语境”来分析,鲁迅在 1925 年, 〈青年必读书〉中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的要“少看中国书”的,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正寿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正面临王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

      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这样,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 所以“吃人”也好, “不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摘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要看所处立2场以及发言论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的分析 (3)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 (大重点) 近十多年来,之所以会出现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指责,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因为“五四”时期的鲁迅对传统确实是采取全面而彻底的否定态度的,也就是说,确实是“全盘否定”的,所以我们说,这些指责从表面上不无根据;另一方面,这些指责者并没有历史地看待鲁迅,并没有理解鲁迅在否定传统时的“语境”和真正用意,也没有真正认识鲁迅,只看到了鲁迅对传统进行的批判,而没看到鲁迅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而后一方面也正是产生误解的原因 (4)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 (大重点) 对于鲁迅所作的这些工作,可以重点掌握教材第 7-8 页中所介绍的内容,如果同学们自己还有新的补充当然更好。

      但是,在这里,我们提出这一学习要点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要大家重视并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说鲁迅对传统确实是“全盘否定”的,但又不应当简单的断言鲁迅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 第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1)理解鲁迅的用心---------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教材中一再强调, “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 , “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 苦心” 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在教材第 10 页上,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如:《示众》里的场面:看犯人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叫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 、 “赤膊的红鼻子大汉” 、 “夹洋伞的长子” 、还是有着发亮的秃头的“老头子” 、梳着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 、一个“猫脸的人” ,都是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 “一面被别人看” 。

      (2)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 (大重点) 我们希望大家能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必要的了解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重点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弃医从文”变化开始梳理;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第 12 页中有一些介绍 (3)举例:《阿 Q 正传》要理解《阿 Q 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除了应知道鲁迅在这部作品中是怎样批判国民性的还应能够说明鲁迅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其实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但是,以批判国民性为主要创作目的的作品,则当推他的这部代表作有趣的是, 《狂人日记》虽然如惊天霹雳,振聋发聩,人们还只是目瞪口呆,而《阿Q 正传》虽然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而且充满喜剧色彩,但是,在报上刚开始连载不久,人们就开始惶惶不安,这种不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现在出现的对鲁迅“丑化”中国的指责 第三、 鲁迅对文化传型的思考有那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注? (1) 吸收外来文化 如《拿来主义》 (2) 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3) 科学的态度 ▲第四、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 《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 (1)鲁迅《呐喊》 、 《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

      (小重点) 在教材第 18 页上,这样说道:《呐喊》 、 《彷徨》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如两部可以作为“纲”来读的作品《狂人日记》和《长明灯》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如《药》 、 《风波》 、 《阿 Q 正传》和《示众》 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如《孔乙己》 、 《在酒楼上》 、 《肥皂》和《伤逝》 这三个方面的归纳,既是《呐喊》 、 《彷徨》的主要内容,又是最能体现《呐喊》 、 《彷徨》思想价值的地方要求大家能根据鲁迅作品中的具体内容,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鲁迅《呐喊》 、 《彷徨》的创作基调和文学史地位 (大重点) 鲁迅的《呐喊》 、 《彷徨》的创作基调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忧愤深广” ,这不是难点,而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比如,为什么既说鲁迅的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又说鲁迅的小说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也许可以这第说,一方面,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五四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旗手和前驱,而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另一方面,在这时期的新文学作家中,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而鲁迅已进入中年,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都是其他作家无法相比的,因此,与这时期大多数作品“感伤”和“激进”的格调相比,鲁迅的作品就显得“深沉蕴藉” 。

      而这深沉蕴藉中所透露出来的“苦的寂寞” ,或者说内心的绝望和苍凉,则可以看作是所谓的“鲁迅气氛” 而最能代表鲁迅气氛的作品,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首推《在酒楼上》 鲁迅《呐喊》 、 《彷徨》的文学史地位,可以主要通过它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又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这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罕见现象来作简要的说明可以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内容,即“表现的深切”,二是形式,即“格式的特别” 呐喊的主题《呐喊•自序》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惊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结尾说:“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吧,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3考试版A4含答案.docx 高中英语考试各题型突破攻略听力篇高一高二高三的都要看.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1考试版A3含答案.docx 高中英语考试各题型突破攻略语法填空篇高一高二高三的都要看.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2考试版A3含答案.docx 高中英语考试各题型突破攻略完形填空篇高一高二高三的都要看.docx 高中英语考试各题型突破攻略作文篇高一高二高三的都要看.docx 高考政治如何规范化答题?.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3考试版A3含答案.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2考试版A4含答案.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29课含答案.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纵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周数带农历带节假日调休安排1.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横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农历带节假日调休安排1.docx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课时练第7章《3 平行线的判定》含答案解析.docx 日历表2029年日历中文版横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周数带农历带节假日调休安排1.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纵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周数带农历.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同步测试-有余数的除法含答案解析3含答案.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横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农历1.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同步测试-总复习含答案解析-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 日历表2028年日历中文版横向排版周一开始带周数带农历1.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