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山话小称词缀演变规律初探.pdf
10页1应山话小称词缀演变规律初探应山话小称词缀演变规律初探* * 汪 锋 0 引言 0 引言 0.1 本文所谓“小称”词缀指的是类似于普通话名词后缀“子、儿”一类的成分,它 们共同构成一个“小称”语义场这一命名是从历时角度出发的,着重强调后缀“子、儿” 等表小的初始功能,至于这一功能的演变,以及后来产生“小称”不能涵盖之意义的过程, 正是本文要讨论的为了方便,下文一概称之为“小称”词缀 0.2 应山方言是笔者的母语应山位于鄂东北同河南信阳地区交界处,在《中国语言 地图集》 (1987、1990)中属于江淮官话区黄孝片,在《湖北方言概况》 (1957)中划为楚 语区,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赵元任,1948)中对应山方言音系也有描写但尚未见到关 于“小称”的描写,本文将对“小称”进行穷尽式描写,并探讨控制其演变的因素 1 应山话“小称”词缀的格局 应山话“小称”词缀的格局 1.1 应山话“小称”词缀有以下四个:儿、娃儿、子、娃子从词源的角度看,它们 都含有“幼儿” 义,具有表“小称”的语义基础,它们一起构成了应山话的“小称”词缀 格局 1.2 应山话中有儿化韵,没有自成音节的儿尾形式。
同普通话一样,儿化韵有不同的 功能和语源: “a)方位词‘里’ ,可以跟指示词合成地方词;b) ‘日’ (连用)以现在时间为 准,造成日子的名称;c) ‘儿’ ,现在已经成了真正的指小词尾”(赵元任,1968)本文关 注的是 c 类儿化,它是“小称”词缀的音变形式但在今天,这种儿化已经基本丧失表“同 类物中小者”的功能,在许多应山人心目中, “儿化”就是把一个字念轻一点,不负担什么 特殊含义就语体色彩而言, “儿化”不用于正式、严肃的场合可见, “儿化”目前只具 有弱化的小称色彩 应山话的儿化规则如下:(“ê”表示舌尖后圆唇元音,下同) 原韵母 儿化韵 例词 A,AN [Ar ] 顶叉儿,陈巷儿 iA,iAN [iAr ] 鸭鸭儿,样儿 uA,uAN [uAr ] 画画儿,框框儿 ai,an [ar ] 盖儿,盘儿 ian [iar ] 烟儿,尖儿 uai,uan [uar ] 块儿,把碗儿 êan [êar ] 圆儿,圈圈儿 ï,o,oN,u [or ] 丝儿,纸儿,盒儿,空儿,姑儿 i,io,ioN [ior ] 鸡鸡儿,小脚儿,王琼儿 ê [êor ] 猪儿 ε [¿r ] 自行车儿 iε [i¿r ] 撇儿 uε [u¿r ] 李国儿 êε [ê¿r ] 月儿,缺缺儿 *1998 届汉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2ei,en [er ] 对儿,盆儿 in [ier ] 铃儿 uei,uen [uer ] 藏柜儿,竹棍儿 êen [êer ] 小云儿,梅军儿 Au [Aur ] 包儿 iAu [iAur ] 条儿 ¿u [¿ur ] 头儿 i¿u [i¿ur ] 袖袖儿 儿化在两种格式中有能产性,一种是“姓名(或排行)+儿” (最后一字儿化) ,多用于 称呼未婚青年,但也用于中老年人例如:李国儿、张燕儿、刘三儿另一种是“NN 儿” , 只在逗小孩时才出现,其他环境不行例如:桌桌儿、椅椅儿、狗狗儿、兔兔儿名词都 可进入这一格式对于这两种有特殊语境限制的情况,下文讨论儿化时将不涉及 一般的形式 X+儿,都是体词性的下文(2.1.1)有穷尽性列举,此处不赘目前尚未 发现类似北京话中“玩儿”一类的非体词性儿化 应山话儿化词有一个特殊的句法限制,单音节词的儿化形式不能出现于句首 “鱼儿买 了” 、 “脸儿破了” 是不允许出现的 但双音节的儿化词则不受此限制, 例如: “竹棍儿断了” , “灯泡儿坏了” 1.3 “娃儿”的语音应标作[uAr] (因为声调对儿化不发生影响,故不标调,下同) , 在应山话中不能单说,只做后附成分,读作轻声。
应山话中没有“娃”字的独用形式,本 地人一般也不知道[uAr]为何物、应该怎么写,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字”来用,表示“同 类物中小者” “娃儿”没有能产性,但分布还是比较广泛的, “X+娃儿”大都表示与人们生活联系比 较紧密的事物,诸如家畜、家具、衣物之类例如:狗娃儿、羊娃儿、桌娃儿、鞋娃儿 1.4 “子”和“娃子”在应山话中都不能单说,而且都是轻声,分别记为[t s l]和[uA·t s l] “子”的功用与普通话相差无几, “X+子”表泛指,如“兔子”既可指大兔子,也可指 小兔儿 “子”与“娃子”的区分仅是前者分布广泛得多,凡可以加“娃子”的名词,几乎 都可加“子” , (2.1.1)有详尽的比较,此处不赘 “娃子”常常用于表贬义的语境中,例如:死狗娃子、破裤娃子、烂椅娃子,但并不 能据此认为贬义来自“娃子”这一后缀,因为格式本身中有“死、破、烂”之类的贬义词, 而且“子” 同样可以进入,例如:死狗子、破裤子、烂椅子,而“子”是没有贬义色彩的 “娃子”在年轻人话语中不常见,在老年人中用的比较多,而“子”并无这一分别 1.5 “儿、娃儿、子、娃子”构成了应山话小称词缀的格局,而在普通话中“子” 与“儿”两个对立的成分即构成“小称”格局。
从语言的经济原则来看,应山话的词缀格 局中,并不是每个成分都是必需的,因而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实际话语也反映了 这一点,粗略看来,本地人在语感上明显认为“娃儿” 、 “娃子”有地方色彩,而“子”显 得一般化,儿尾则常常跟随不同的词,在“文”与“土”之间交替变化(详见 3.2.3 的分析) 2 词缀的变异与词汇、音系结构 2 词缀的变异与词汇、音系结构 2.1 为了显示四个小称词缀的竞争态势,并进而推断各自代表的不同层次及将来的发 展前景, 我们不考虑有能产性的词缀格式, 只考察一般的词根与词缀结合的格式 “X+af” (以 “X”表示词根, “af”表示词缀) “X+af”与“X”的意义差距很大,不能按规则解释的, 排除在外,例如:面子、枪娃儿1 、牛子2 等由于词缀在此格式下的组合数目有限,我们采取穷尽列举的方式,以充分对比 2.1.1 我们把“X+af”的词汇实现形式列表对比如下: (“+”表示可加, “-”表示不3可加,下同) 儿 子 娃儿 娃子 儿 子 娃儿 娃子 儿 子 娃儿 娃子 蔸 + + + + 脚爪 + + — — 簸 — + + — 盆 + + + + 盘 + + — — 藤 — + + — 袋 + + + + 管 + + — — 耙 — + + — 鱼 + — + + 丝 + + — — 帐 — + + — 牛 + — + + 叶 + + — — 恰-4 — + + — 猪 + — + + 芽 + + — — 滚 — + + — 伢 + — + + 条 + + — — 勺 — + + — 狗 — + + + 洼 + + — — 盅 — + + — 牯 — + + + 坎 + + — — 桶 — + + — 猫 — + + + 口 + + — — 箱 — + + — 雀 — + + + 尖 + + — — 柜 — + + — 沙-3 — + + + 摊 + + — — 盒 — + + — 兔 — + + + 虾 — + + — 车 — + + — 鸭 — + + + 鸽 — + + — 锤 — + + — 羊 — + + + 燕 — + + — 板 — + + — 椅 — + + + 胯 — + + — 剪 — + + — 凳 — + + + 膀 — + + — 篓 — + + — 绳 — + + + 辫 — + + — 篮 — + + — 棍 — + + + 袖 — + + — 棚 — + + — 刀 — + + + 帽 — + + — 扇 — + + — 罐 — + + + 袄 — + + — 梳 — + + — 裤 — + + + 褂 — + + — 本 — + + — 侄 — + + + 扣 — + + — 石头 — — + + 肚 — + + + 镜 — + + — 树 — — + + 灯泡 + + — — 带 — + + — 虫 — — + + 表中只列出了可以加两种以上词缀的词汇分布对比,下面再列出只能加唯一词缀的分 布: 一、只可以儿化的有:a)[mAr]5 、[t ½hAr]6 、瓦[t ½hAr]7 、旦-8 、荷包-、豁巴、顶 叉、陈巷9 、酸瓜、画画、领褂、油渣、 (办)饭、围谗、烟袋、把碗、X 干10 、砧板、亮瓦虫、油馃、炖钵、糖拖、糖果11 、灶蜢、巴掌窝、疤壳、火笼、胁案-窝12、抽盒、松坨、地窝、媳妇、姨姑、窟窿、窟眼、沤锅、落-13 、颇-14、 (痛)叽、 (躲)磨-15 、手筒、 (扯) 白、咯-16 、裂、雾-影17、松菌、翻饺、倒拐包、三朝、嫂、门楼、喜头18。
b)牙刷、衣架、葡萄架、插座、书桌、文具盒、信封、商店、相片、方便袋、眼镜、汽 水、电影、小汽车、自行车、军帽、鸭舌帽、粮票、布票、金钱豹、提包、乒乓球、插头 c)点、横、竖、撇、捺、折、钩、两(三)点水、利刀、单(双)立人、走之底、左(右) 把耳、宝盖、竖心、提手、提土、扭丝、反文、XX 旁19、XX 头20 d)麻雀、小脚、数、竹棍、树杈、藏柜、酒盅、酒杯、飞刀、钉锤、锅铲、窗帘、 份、塑料带、马褂、菜园、考卷、手帕、纸条、座位、歌、灯、光棍、蒜苔、洋火、铃、跟 头、酒窝、杆、八哥、豆条、汗衫、背心、拖鞋、袖筒、扣眼、洋镐、砖头、老头、老婆婆、 喇叭、 (打)嗝、门闩、嘴唇、坡 二、只可以加“子”的有:爪、虱、肠、袜、框、画、梭、柱、筷、搁、檩、刷、钳、 起、锥、凿、刨、窗、环、架、稗、豹、篦、鞭、叉、橙、桔、蜂、绸、蛋、罩、法、麸、 麦、豆、痱、钩、瓜、模、猴、夹、疖、金、银、嗉、渣、梨、李、桃、杏、梅、链、挑、 蛾、索、茄、筛、狮、柿、毯、桐、丸、席、须、烟、院、箍、枣、粽、驴、裙、饺 4三、只可以加“娃儿”的有:瓢、船、壶、鞋、锅、豚-21 2.1.2 通过 2.1.1 的对比可知, “儿”和“子” 、 “娃儿” 、 “娃子”共同的词根占儿化词 总数很小的比例,分别只有 9%、4%、4%,在“子”类词、 “娃儿”类词、 “娃子”类词的总 数中所占比例也分别只有 11%、10%、25%,可以说“儿”和“子” 、 “娃儿” 、 “娃子”三词构 成互补分布。
而“子” 、 “娃儿” 、 “娃子”三者之间共同的词根很多,词汇构成分布重合很 多, “子”与“娃儿”共同的词根占各自总数的比例分别是 39%和 81%, “子”与“娃子” 共 同的词根占各自总数的比例分别是 14%和 75%, “娃儿”与“娃子” 共同的词根占各自总数 的比例分别是 40%和 100%,值得注意的是“娃子”的词根都可以作“娃儿”的词根,换句 话说, “娃子”词汇构成可以完全由“娃儿”涵盖以上分析说明“儿”与“子” 、 “娃儿” 、 “娃子”在词汇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其原因很可能是层次上不同, “儿”独自处于一个历 史层次, “子” 、 “娃儿” 、 “娃子”共处于另一个历史层次 再从词汇本身的特点来看,只能加“儿”的词绝大部分是双音节,另三者绝大部分是 单音节只能加“子” 、 “娃儿” 、 “娃子”的词多为日常生活词语在功能上也有显著的差 异: “儿” 只具有弱化的小称色彩, “娃儿” 则可以指 “同类物中小者” , 明确地表示 “小称” 因此,可以初步推测: “子”和“娃儿”占据了小称格局的中心, “儿化”或是衰退形式或 是新起的形式 为了弄清“儿化”的来源,我们进一步考察其词汇构成,大致将其分为两类:1)方言 特有的词汇,例如:[mAr]5 、[ t ½hAr]、陈巷、糖拖、沤锅等,详见 2.1.1 中只能加唯一词 缀的词汇的 a)类。
这些词记录当地特有的事物或说法,要替换这样的词是相当难的;2)与 普通话相应的新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