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
6页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浙 簇”7 个生字,会写“浙 罗”15 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 杜 鹃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3. 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 ;体会作者用词造 句的准确和朴实4.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重点难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 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做成 ppt 课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 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 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谈话时,(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 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2.今天我们也一起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 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 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1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 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课 件出示词语)浙江 一簇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 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 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 自然段)2. 默读,思考:4-7 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 名答。
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 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课件出示句群 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 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课件出示句群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 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 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 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2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 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 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 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 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 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 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 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五、结课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六、板书设计游 记游程见闻感受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孔 隙 : 窄 小 内洞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