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象图析学哲学基础及教育意义的再分析.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7896334
  • 上传时间:2021-1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47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象图析学哲学基础及教育意义的再分析 苏寅珊 徐 晟 李艺[摘 要] 现象图析学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和方法业已被接受,但它与现象学的关系一直没有被彻底厘清,这妨碍了人们对它的准确理解以及对相关应用的指导文章基于现象学(哲学)态度,分析了现象图析学与现象学的渊源关系,由此揭示:现象图析学在“聚焦二阶视角、文本处理、结果空间描述”三个方面继承了现象学态度,它是现象学态度指导下的面向人们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的实征研究方法现象图析学在认可个体构造不同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学习者差异分析,不仅可以拓展教育研究范式,指导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关键词] 现象图析学; 现象学; 现象学态度; 交互主体性[]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苏寅珊(1993—),女,福建厦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研究E-mail:1697024951@一、引 言现象图析学(Phenomenography)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教育旨趣的质性研究取向(Approach)和方法它通过使用访谈、绘画、书面答复、历史文件等手段调查人们体验、理解、感知与概念化某种现象的不同方式,并将所得用有限的“描述类别”(Categories of Description)与逻辑层次化的“结果空间”(Outcome Space)①来表征[1-2]。

      从词源看,“Phenomenography”一词包括Fainemonon(Phenomenon)与Grafia(Describe)两个希腊词根[3],所以可朴素地视为“对现象的描述”,也因此有人称之为“现象描述研究”从中可见,现象图析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尝试去逼近人们对现象的不同的理解方式20世纪70年代,现象图析学由瑞典哥德堡大学马飞龙(Ference Marton,国内也译为马顿)、罗杰萨尔乔(Roger S?覿lj?觟)和拉尔斯—奥韦道格伦(Lars-?魻we Dahlgren)等人提出提出背景是当时大量的学习研究仅仅关注学生对书面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如何理解”以及“为何这么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因此他们开发了此方法来填补研究空白之后现象图析学大略经历了“学生学习差异研究”“人们经验世界的差异研究”“人们经验世界方式的理论框架研究”“使用变易理论描述与分析课堂教学”以及“通过变易理论设计学习环境以促进学习的发生”五个发展阶段[4],并且吸引了来自瑞典、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挪威等国家的研究者,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技术教育、大众观念、健康科学服务等学科或领域反观国内,现象图析学并不为人熟知,且仅有少数几篇评介性[5-7]以及应用性论文[8-9]。

      研究者主要介绍现象图析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假设以及基本内容,或者直接运用现象图析学这种方法开展实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①,解决一些实际教育问题,但更多地是沿用西方的观点,而欠缺对这个方法本身的批判性思考从国际学界来看,目前围绕着现象图析学的讨论热点涉及其理论基础,核心问题在于与现象学的关联上纠缠不清[10]有人認为现象图析学起源于经验性和相当实践性的研究,阐明其哲学基础似乎并不十分紧要;有人认为有必要去寻找其理论依据且主要求助于现象学;亦有人认为现象图析学的很多方面“远远不是我们所认识的现象学”[11]这显然会影响人们对现象图析学的全面准确的认识,并且可能在使用上出现“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从而使得这种研究取向的潜在价值发挥受阻鉴于此,本文力图再次推进现象图析学哲学基础的思考,并提出对于教育研究的启发,以求对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二、存疑:关于现象图析学与现象学的关系问题拉夫堡大学西尔万西班古(Sylvain K. Cibangu)与马克赫普沃斯(Mark Hepworth)在2016年发表的关于运用现象学和现象图析学的研究的综述文章中这样总结到,“关于澄清现象学在现象图析学中的使用的批评虽已提出,但被淡化了……(由于)忽略之前的批评,最近有关现象图析学的出版物只是增加了读者和研究者的困惑”[12]。

      那么,现象图析学与现象学的关系为何一直处在迷困之中?为了指出问题所在,先对既有观点进行简单介绍马飞龙及其团队主张,现象图析学与现象学②存在明显的异同就相同点而言,马飞龙认为,现象学 “面向实事本身”和“意向性”概念为现象图析学“提供了哲学上的解释”,“意向性”可以作为现象图析学“关系的、经验的、语境的和定性的”四个特征的解释依据[13]而且,从研究对象的角度,两者同是研究“人们的经验”就不同点而言,1981年,马飞龙以现象学心理学家阿米多乔治(Amedeo Giorgi)对胡塞尔现象学思维的实征方法转化为出发点,认为它与现象图析学的区别是:(1)研究视角不同研究视角可分为两种,一是描述现象本身的一阶视角(First-order Perspective),另一是调查人们对现象的看法与感知的二阶视角(Second-order Perspective)两种视角与康德的物自体和表象有相通之处[14]现象学不区分并同时使用两种视角,因为“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才能接近世界这暗示我们无法把被经验物(Which is Experienced)与经验(the Experience)区分开”,而现象图析学坚持二阶视角;(2)现象学基本上是方法论的,而现象图析学是内容导向的[15]。

      3)1997年,马飞龙与雪莉布斯(Shirley Booth)在著作《学习与意识》中指出差异:虽然二者均以“经验”为研究对象,但是现象学与一套关于研究经验及其本质的理论的方法(a Set of Methods)紧密相关,这使它对现象图析学的包含是成问题的;(4)哲学家使用现象学研究自身经验,而现象图析学研究者采取实征取向并研究他人的经验,所以二者在研究“经验”时采用了不同的思路;(5)现象学强调前反思经验与概念思维(Conceptual Thought)的分界,现象图析学并不作此区分,因为被经验到的现象的结构与意义能够同时在这两者中找到;(6)现象图析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找出单一本质(Singular Essence),而是找出不同属性(Aspects)定义了的现象的变异和变异的结构(the Architecture of this Variation),同时意识到的所有关键属性接近于现象学的本质概念;(7)现象学的目标是“捕捉经验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指)一个人经历和描述他感兴趣的现象的各个方面”,而现象图析学旨在寻求“描述类别的稀疏性或结果空间的逻辑层次”[3]乔治本人也注意到了马飞龙团队的工作,他于1999年发表《现象学视角下一些关于学习的现象图析学研究成果》一文与马飞龙、布斯对话。

      他指出他们在《学习与意识》中对现象学的部分判断内容让人困扰,没有对现象学加以“最合理的表征和描述”,因此不论在起源还是发展上,二者关系都比马飞龙承认的要更加紧密[16]三、立论:现象图析学对现象学态度的继承本文认同乔治的判断,认为马飞龙对于现象学认识不够深刻当前学界所言“现象学”或冠以“现象学”标签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向“现象学(哲学)态度”,另一是指向一套被称之为“现象学方法”的方法体系考虑到学界不仅会将一套思想体系称为“学”,有时也会将一套方法的运思称为“学”,因此这种将现象学态度和现象学方法统称为现象学的情况并不令人意外,但具体到本问题,却可能因此导致困惑已知现象图析学实际指向的是一套方法体系,因此,将现象学态度和现象学方法混为一谈并将其与现象图析学进行比较,显然是不明智的下文的切入方式是,首先从现象学态度的梳理开始,之后从现象图析学的三个基本内容出发,探讨它与现象学态度的关系,而后再将现象图析学与既有冠名“现象学”的现象学方法略作比较以进一步阐明本文观点另外,谈到“现象学方法”,目前现象学内部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与认识,在种种定义中,本文暂采纳这种认识方式: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实征研究方法,它全面而明确地受到现象学态度的影响,是现象学态度从思辨层面进入到应用层面的方法,包含现象学心理学方法、现象学教育学方法等[16]。

      一)聚焦二阶视角:本质“居于”现象之中凡“研究”,必定是在作向“真”或曰向事物之“本质”的努力,在第一哲学也即本文所说哲学态度的意义上,关于“本质”的认识要从对第一哲学关于本质(存在)与现象(显现)关系的认识发展的梳理开始哲学家克劳斯黑尔德(Klaus Held)认为西方第一哲学走过了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建立在巴曼尼德斯存在与真理之共属性基础上的早期古代希腊思维”及“它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延续”,在这一时期,真理逻辑在“先”且唯一地存在于人之外(柏拉图所言理型),人作为一种逻辑符号只能无限逼近它;第二条道路是“随笛卡尔将意识提升为基质而开始的近代主体主义”,人具有了认识主体的地位,但是所要认识的对象的本质(康德所言物自体)隐匿在现象之“后”并由现象表现出来,个人运用自然科学方法才能从现象背后提炼出本质;第三条道路便是现象学[17]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口号“面向实事本身”,主张一门纯粹的哲学应该彻底排除任何预设,即不预设一个理型或者物自体,而是转回到实事的自身显现中去把握其本质现象学所说的“本质”是浸透在现象之中并且显示自身的,它是认识主体的意识在与现象相遇的过程中当场构造出来的“观念性客观”,其客观性即由现象来保证,因此可以认为此逻辑进路为本质“居于”现象之中。

      现象学以及现象图析学从认识论态度上说均是坚持第三条道路立场现象图析学并不承认有一个唯一客观的真理或本质存在它秉持二阶视角,关注个体如何看待、理解与感知某物,强调来自内部的代入与体验的合理性,主张真理不是外部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简单映射,也不是先验地存在于主体内部的精神当中,而是个体在与世界交互往来的中途建构形成的,体现了“关系的、经验的、语境的和定性的”特性[18]因此,现象图析学会关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学习者中的每个个体如何差异化地经历同一个现象,建构不同的结果,并通过描述与分析获得某一特定的意识结构假如站在第一哲学的前两条道路上,所有认识结果只需与理型或物自体对比即可判定“正”或“误”,讨论将变得相对简单,而正是在现象学“本质‘居于现象之中”的态度中,才会出现现象图析学认识问题的方式从中我们也可见马飞龙所说的第1点差异并不准确,因为现象学从来不会进行如康德物自体意义上的追问,它与现象图析学使用的均是从对现象的陈述开始的二阶视角而且,二阶视角实际上涉及了“每个人皆可构造”与“在同一个世界的立场上分析构造”两个层面(这一点在下文中具体讨论),但是马飞龙在使用时并未分开两者二)文本处理:还原到个体的生活世界现象学态度认为,生活世界是指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世界,每个个体都沉湎在这样的世界当中[19],人与其生活世界的交往联系是现象学态度孜孜以求的原初经验。

      现象学态度指导下的实征研究,可以研究自我的生活世界,也可以以他人的生活世界为研究对象在后一种情形下,研究活动必然涉及如何尽量接近他人的经验,而文本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依据此处所说的“文本”是广义的,指向研究对象对自身特定经验的绘制和呈现,形式可以有谈话、书面答复、作品等为了获得来自于研究对象的文本,现象学态度要求研究者围绕着特定的研究问题,引导受访者深入地表征出他们关于某个事件的真实想法那么如何面对这些文本?现象学态度的基本要求是对文本进行本质直观,通过悬置自然观点,还原到事情本身,在这过程中“意向行为激活感觉材料,并在统握(Auffassen)这些材料时直接感知到一整个意向对象”[20]这是现象学哲学保证每个主体所得本质的可信性的第一个操作通过本质直观,研究者便可由经验描述的文本通达某人直接体验某经验的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