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2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提纲4】.docx
4页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西汉初年的统治 (1)黄老之学在汉初占据统治地位 (2)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汉承秦制,地方政治制度推行郡国并行制 3.文景之治(1)原因:①西汉初立,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②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③尊奉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二、西汉的强盛(一)措施1.政治(1)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4)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征收财产税特别提醒: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推行的统一征购、买卖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这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平准法:是指汉武帝时推行的由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政府运用手中的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此来打击富商大贾的囤积居奇行为,稳定物价3. 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4. 开拓疆域 (1)反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2)设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3)张骞出使西域: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意义:开拓了疆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建新(公元9—23年)(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3)结果: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4)灭亡: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光武中兴(1)背景:①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②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措施 领域措施作用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减开支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思想提倡文教,重视儒学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继续得到发展(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光武中兴”3.东汉衰亡 (1)背景 ①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 ②宦官专权:皇帝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③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④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 黄巾起义 背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戚宦 官交替专权;自然灾害严重爆发: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作用:①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②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领域时期代表性成就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史学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代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科技医学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华佗发明麻沸散——数学西汉《周髀算经》最早引用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四大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天文地理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张衡撰写专著《灵宪》-农学西汉末期《氾胜之书》-东汉后期《四民月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