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分析与思考.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39988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4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学分制不是唯一选择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科学选择教学管理制度,既可以实行学分制,也可以考虑对学年制加以改造,实行灵活的学年制,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学分制;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  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竞争将日益激烈,重新审视和总结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经验,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的高教改革,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  一、对当前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剖析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学分制是一种介于学分制与学年制之间的教学管理制度,被称为学年学分制,并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即有 90%的课程是按学年制课程编排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按固定学期开设,成绩则按学分绩点给予计算另外有10%的课程让学生自主修读,而且大多数都是拓宽视野的人文艺术及其他学科的课程这种学年学分制,在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不能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要;由于我国学生主动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尚不具备自主选读的基础等现实条件下,对强化课程主次地位、引导和开设选修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对学分制还存在模糊认识,主要误区在于:  1.学分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唯一途径一般认为,学年制抑制创新人才的成长,而学分制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学分制也并非万能,它的实施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如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等,使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受到抑制,学分制在一定程度变成了形式主义,也就失去了其发展个性,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另外,实行较为灵活的学年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主动权,同样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只有完全学分制才是代表最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虽然比学年制在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有更多的优点,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主流方向,但不意味着所有高校都要“一窝蜂”选择学分制学年制也有很强的生命力另外,同样的社会条件也存在着学年制与学分制竞相争辉的例证,如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是全美最有影响的十所大学之一,她不实行学分制而实行学年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有的系实行学分制,有的系则实行学年制  二、学分制不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唯一选择  各国的教学管理制度很不相同,但它们都为本国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求培养了科技人才。

      我国20世纪20年代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50年实行苏联式的学年制,70年末开始学分制改革并试行,都为社会提供了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虽然学分制是改革的主流,但学分制并不是高校唯一选择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符合校情的教学管理制度  1.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比较纵观学分制与学年制,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管理重心、培养目标、知识结构等方面各有特点,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第一,学年制的教学计划较为固定,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弹性较大学年制的教学计划对课时、课程、学习年限等的规定不允许轻易变动,而学分制则给学生相对的自由选择空间,学生自由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所在;第二,学年制下的学生知识结构较为精深单一,学生成才率高,学分制下的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广博杂乱,学生的适应能力强;第三,学年制强调共性,学分制强调个性学分制由于选课的原因,班级概念相对淡化,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不在一起上课,更强调学生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第四,学年制采用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学分制则采用导师制由于班级概念相对淡化,班主任已无法管理班级,而只有采取导师制才能适应;第五,学年制采用实分制,而学分制采用绩点制。

      学年制下的学生各科成绩完全依据考卷的卷面分数,没有加权;而学分制下的学生成绩评定要考虑课程的性质与学分,以绩点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优劣  2.对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思考学年制与学分制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都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都发挥过积极作用并仍有生命力,都各有所长与弊端高校选择哪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不必强求一律、一哄而上赶时髦一所高校,既可以实行学分制,也可以考虑对学年制加以改造,实行灵活的学年制,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科学选择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都只是教学管理手段,不是教学管理目的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校情的学分制或者学年制,发挥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一)实行完全学分制,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高教学质量  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仪器先进、生源质量相对较高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适合推行具有较大灵活性及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的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绝对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自主”和“弹性”是完全学分制的精髓,即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决定毕业时间,并建立一系列制度与学分制配套实施完全学分制,必须进行以下改革:  1.引入全面的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所在因此,必须调整课程结构,建立系统的选课体系,并将选课机制引入必修课程,学生有选择学习时间、教师的自主权,甚至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能力选择教学内容对于选修课程,则提供多数量、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向学生提供优秀课源  2.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完全学分制的重要体现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以积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年限为参考,允许提前毕业,也允许在规定时限内毕业、边读书边工作、停学创业、申请转专业、申请停学或退学等,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值,即可毕业  3.积极推行导师制,实行相应的质量控制为了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应积极推行导师制,指导学生正确地修读课程,缩短学生对学分制的适应期,保证学生选课及学习质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必须处理好学生自由选课与导师指导选课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又要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为了克服学生重量不重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采用绩点制或绩分制来全面衡量学分制下的学习质量甚至可以采用严格的淘汰,如针对以往的“绝对评分全体通过”的弊端而提出的“相对评分合理淘汰”,就是其中的一例管理办法  (二)改革学年制,让其在创新教育中焕发新的生机  学科门类比较单一,办学规模较小或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考虑对学年制加以改造,实施灵活的学年制,就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适当开设选课模块,学生按照班级在规定时间内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且符合毕业的要求,即可毕业,是一种学年制加选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实质是要赋予学生以选择权,包括有可供学生充分选择的课程、教学领域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制定弹性教学计划,贯彻因材施教弹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在计划性的基础上加入选修制计划中保留了学年制的大部分特点,在教学安排上采用“3+1”模式,即用大学前三年进行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以学年制为主,第四年设置专业方向分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为若干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设置自身的主干课程,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学生只要选择了某一专业方向,就必须完成这专业模块的所有主干课程。

      这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专业方向,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将来就业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压缩理论教学学时,让学生有充裕的课余时间发展个性;另外,开设5-10%的选修课,设立“名师讲座”并纳入教学计划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创新意识  2.实行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设置双学位、双专业模块和辅修专业模块,使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后,可结合自身实际,辅修其他专业或攻读双专业、双学位,构建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成为复合型人才双学位、双专业、辅修课程三者之间是层层包含的,若学生达不到取得第二专业证书的条件,但达到辅修专业的标准,可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另外,双学位、双专业、辅修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均根据学年制的特点来制定  学分制与学年制是教学管理制度中不同的教学管理手段,真正的人才培养还是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没有必要赶时髦去迎合不切实际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根据校情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等.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潘东明.学分制应进一步完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1102,(2).  [3]孙 萍,等.对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5).  [4]袁祖望.实行学分制的辩证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