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发展不平衡特点.docx
3页城市发展不平衡特点 两汉城市发展不平衡特点 摘要: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发生于地表的重要的人文地理现象许多古老的城市,本身就如同一幅斑驳的历史画卷,记录着过去漫长岁月中城市自身乃至整个世相变迁的轨迹更重要的是记录着城市在发展中的不平衡,本文就两汉城市因分布不平衡而导致的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两汉城市不平衡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在文献记载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一说起源于夏鲧时代夏商周三代,由于人口的增殖和社会的发展,城邑的数量也在增加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都在经历着巨大变化随着铁器的应用,农业和商业的分离,推动了城邑的进一步发展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春秋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多成为秦王朝的郡县治所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为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推行劝农桑、省赋役的休养生息政策,很快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局面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再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汉承秦后,力行郡县制,以京师、郡治、县治为中心的三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发挥着中华帝国古代城市所特有的控制地方农村的机能。
但汉代城市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明显地存在着城市稠密和稀少的不同区域,两者之间差距很大 一、关东地区 从全国范围来看,两汉时期城市分布最稠密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即关东地区具体地说,北边自渤海湾沿燕山山脉,西以太行山、中条山为界,南边自豫西山区循淮水,东抵海滨;包括豫、兖、青、徐和冀州西汉末期,这一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9.06%,但城市数目却占全国总数的38%参照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于当时大都会的记载,亦可与此相互印证司马迁所列举的全国性大都会,除京师长安外凡18,在近河南省者7;今河北省者2;今山东省者2;今山西省者2;今安徽省者2;今湖北省者1;今江苏省者1;今广东省者1其中,地处黄河流域者有14个,占三分之二强;而长江流域只有3个,珠江流域只有1个 关东的城市又多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四个区域: 1、伊洛平原及其以东的黄河南岸 2、鲁西北平原和胶莱平原的西部 3、胶东丘陵的南部地区 4、太行山东至黄河西岸之间的平原地带 黄河中下游流域和淮河流域高度发达的城市,乃是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社会历史为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自然形成的。
在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古代社会,作为统治据点的城市需要就近征集财赋和粮食,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因此,广阔的农业生产腹地的存在,对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汉代的城市稠密区与当时的农业发达地区基本吻合,也正说明了这一问题且自古以来,该地区即城市分布密集,史书中有“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①的记载考古发掘亦表明,夏、商、周德中心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的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正是当时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历史的积淀于延续,基本上奠定了汉代城市分布以北方为主的格局 二、关中地区 在关中地区,以渭水下游为中心的三辅由于政治关系的缘故,形成为一个范围较小的城市稠密区三辅在秦时即为都城所在,秦末虽饱受战乱摧残,但在经济与地理上的优势仍 ①《史记·周本纪》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