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本初中语文文言文选的文化精神研究.docx

2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8175768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3.53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统编本初中语文文言文选的文化精神研究    韩江雪钱穆将“文化”“民族”“历史”这三个词看作异名同实,他认为历史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现,没有历史和文化也就没有了民族之成立与存在[1]中华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渐成,形塑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本质,因此了解中华文化便是中国人认知自我、社会和世界,拓展其本质力量的路径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就在于传承和再造文化精神,体现在具体层面就由教科书文选来承载这一责任,最终促进完成人的自我实现一、教育与文化精神根据狄尔泰“体验”“表达”和“理解”是人本质力量拓展的重要之维的观点,我们对本民族文化体验的深入,表达的明晰,理解的循环将能够帮我们明了自身作为中国人、作为“整体的人”的意义既然文化如此重要,那么研究教育、教材中的文化精神就是义不容辞的了每个民族的教育均有自身的历史、伦理、价值负载,也有传承光耀自身文化精神的使命教育网络系统在中华民族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将我们的观念、评价和目的都包纳于其中,这种网络系统不断影响我们的行动和形塑着我们的观念,组织我们的印象也调节我们的情感[2]在狄尔泰看来,探索不同教育中潜藏的特定历史文化精神是必要的总而言之,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文化传递与创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文化的别名”。

      [3]因此,中国人想要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就要认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这种认识可以通过考察教育、教材来进行反之亦然,对教科书的研究最终也应上升到文化高度,促进人认识自我、社会和自然在文化意义上,教科书所担任的责任就是文化积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这其中,经典训练的文化价值最为明显,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强调:“经典训练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教育里是十分必要的,其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4]就统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选的文化精神分析而言,笔者在借鉴以狄尔泰为代表的德国文化教育学派呼唤人的精神、主体性地位回归的思想基础上,以马克思的人学观点为理论支撑来建构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念认为,人的主体性表现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三重关系中,人性是自然、社会、意识属性的统一[5]文化根本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也成为我们课文选编的指导思想本章节围绕“人”在“自我理解”“交互理解”“终极理解”三个层面的文化来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精神二、教材文选与文化精神(一)人的终极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层的文化人的第一重属性是自然性,最早为人类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混杂隐奥的关系。

      人如何认识自然,并在此基础上改造自然的文化是人类的文化之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内,“自然”概念基本可以等同于“天”的概念1.人类认识自然:“天人合一”与亲之敬之“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内,各要素统合为一种和谐状态,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古人对自然的情感态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亲自然之优美,于寄情山水中享自然之乐,另一种是敬自然之崇高,于千古凭高谩嗟荣辱中感自然之道对“自然”的认识也是从不同意义层面展开的,根据统编本的文选实际,笔者对人与“自然”层文化的探讨将从自然的道德意义、物质意义、命运意义和主宰意义层展开体现在统编文选中的“天人合一”文化类型如下:(1)里仁为美这是人的自然择居观,这里的“自然”是与“华居”相对的“雅居”,属于“道德之天”《论语·里仁》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6]《陋室铭》中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两处古仁人的居所相比,显然有追慕其人格高洁的意志,其居所“苔痕绿”“草色青”而充满自然灵气,可谓“仁”不比“岐王宅”“崔九堂”这样显赫的宅邸,却有“调素琴”“阅金经”和沟通人与自然的乐趣,正是刘禹锡仁德品性的显现2)长歌采薇。

      这是人的自然本性观,这里的“自然”是与“同流合污”相对的“独善其身”,属于“道德之天”退出仕途,归隐山林田园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守望精神家园的最后退路,回归自然为的是回归人的本性,因为“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这个“非由外砾”的善端就是人的自然[7]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言自然真美的妙处在于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8]p56《湖心亭看雪》中张岱借他人之口感慨隐居不仕者的共同意愿,“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p51官场的疲累似乎在自然至境消弭了,跟天地山川的包容相比,人世的钻营似乎卑鄙可笑了3)一往情深这是人的自然爱情观,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与“礼教人伦”相对的自然爱欲,属于“自然之天”首先,人的自然情感是弗学而能的,弗教自成的,其中男女爱情是人世间最纯洁美好的感情之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蒹葭》中为了追慕“伊人”,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痴心不改《关雎》中为了追慕“窈窕淑女”,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都是对人们最“思无邪”的爱情的咏颂其次,诗经中的爱情景观大都生发在原始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密集的“動植物”意象群,表征为定情信物、约会地点、人物指代等。

      这是因为人类的童年时期,隐喻性形象思维是人们触摸世界的方式,为了抚慰天地之悠悠的不安全感,实现天人亲睦合一,一切自然现象通过心灵感应的媒介物在人世找到了合乎情理的匹配对象这说明,彼时的爱情钟天地之灵秀,毓人世之真情4)终有竟时是人的自然生命观,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与“无序”相对的生物新陈代谢的命运消长规律,属于“命运之天”古代人将人类生命的消长沉浮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荣枯更迭等而观之,于寒暑变换、春冬更替之间抚摸人的生命脉动如《诫子书》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0]p81诸葛亮劝诫儿子珍惜生命运用了“太阳”“植物”这两个自然意象,太阳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褪去光芒,而植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萎谢,暗示人如果不把握时间就会放任生命的一事无成,老来悲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9]p54一句写诗人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说明了诗人借自然意象感受到了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即因为政治失意而感到磨难漫长如“烂柯人”,而人生短促且功业未立如“闻笛赋”,郁结使人有速老之感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借“舟”与“木”来自我慰藉,诗人看到,毕竟自然生命是生生不息的,因此人也应当暂时振奋精神,继续前行。

      5)天行有常这是人的自然政治观,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与“必然”相对的历史兴亡之可然,属于“主宰之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朝代易姓而百姓始终沦于凄苦的历史悖论予以阐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1]p134政治局面始终风起云涌,而黎民苍生总有食不果腹者《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主宰人类使命的“天”的意志也是无法揣测的这种无法为人力所控的茫然与困惑,天地自有的演进规律始终是千古文人感慨的主题2.人类改造自然:“天人交胜”与制之理之人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参与自然的创造和化育过程,致力于更加美好的生命体验这种强调人可以对自然“有所为”的观点是建立在“天人相分”的哲学理念基础上的刘禹锡提出“天人交胜”的命题,他认为“天”与“人”各有其“能”,“天之能”的是“人所不能”的,而“人之能”的也是“天所不能”的,即“天与人交相胜”[12]这种观点看到了社会和自然的区别,主张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力量,比起“天人合一”的“和谐论”来说更具有现代化进步意义在统编教材中,《愚公移山》描述了一位凭借一己之力与自然力量不懈斗争的老人,尽管人力脆弱而自然之力看似不可战胜,“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但是老人怀着坚定的信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8]p129最终感动了自然,征服了自然。

      这里,人没有求取接受自然安排的和谐共存方式,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践行了荀子试图蓄养、控制、管理自然的理念,面对自然的深不可测,人却能够依据客观的必然性作用于外部自然界,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正是人的力量所在,因此,坚决地反对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社会长效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人类活动的最高价值选择但自步入现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共同性危机,人对自身、对现代化的盲目自信使人类对其创造物失去了控制基于这种认识,人类欲与大自然重修旧好,建立二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生态文化,正确认识人类的自身行为、后果及影响其行为的相关因素正如海德格尔说“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13]我们应当转换偏误的生态观念,确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契合的生态价值观,精神完善与环境关切相结合的生态实践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天人合一”的智慧二)人的交互理解:人与社会关系层的文化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因为创建了与自然相对的“文化”而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的价值理念系统有如一件服饰,某个身体穿上它才察得一种生存的人性身份和社会性权利。

      统编本文言选文中所呈现的社会关系层面的文化主要是儒家的“礼”文化礼”并非生硬的枷锁,而是相对合乎人性的范式,在朝代更迭和家国承继中被证明为能够切当保证社会和谐运行的“理”,它需要人的参与从而具体化,在此过程中于不同圈层创发出个人、群体独具的品性与特色礼”贯通社会关系的三个层面,即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1.个体与个体:“礼之大也”与谨守人伦按照费孝通的看法,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其中无数私人关系构成网络,社会价值标准不能背离于差序人伦而存在[14]p42而梁漱溟认为,每个人自出生起便有了与他相联系的人,并且人生将始终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继续[15]儒家的礼文化在人际关系层面具体贯穿于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五层人际关系1)交友之信中国社会在地方性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特点,也即“终老是乡”[14]p6在这样一个熟悉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托的,这是一种有机团结的社会模式,其中固结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是“礼俗”,而非现代社会的“法理”,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而在内心,在默许的规范[14]p7统编版选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就体现了人们对“诚信”品质的服膺,连儿童都明白“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的道理,犯了错的大人也能及时悔过。

      [10]p30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外人舆论介入,双方自行将“信”这一礼俗纳入了生活的规范,并能闻过则改虽然只是相约见面而违约的一件小事,但却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个体与个体日常交往之中对信誉、信用的重视人与人若是都心存法理,在当今社会也可以实现“无讼”的理想我们今天的社会越来越脱离“熟人社会”而走向一个彼此陌生的社会,没有了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熟悉根基,信任开始变得更加艰难原本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关系中碍于情面、维护声誉所带来的压力不复存在了,礼义廉耻的鞭策似乎也撤销了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人们渐渐披起一件没有来处,亦没有归途的隐身衣在城市中穿梭,在契约社会里,诚信容易被有恃无恐所遮蔽,却更为重要,否则,人人有恃无恐,欺诈横生,一个无信的社会是无法持续下去的,必将走向分崩离析2)君臣之义《出师表》记载了诸葛亮承蒙先主之托劝勉刘禅继承先主遗志以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夙愿这篇奏表本是呈给后主刘禅看的,但文中却处处提及先主刘备,完全是出自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拔擢之恩,所思所感皆是一个“义”字刘备托孤之时曾在刘禅及蜀汉大臣面前公开表述“若嗣子可輔,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16]后来即使刘禅昏聩懦弱,诸葛亮却始终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