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统至天顺年间的政治土木之败.doc
4页明朝正统至天顺年间的政治土木之败英宗被俘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宗病死于乾清宫,终年三十八岁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年号正统英宗即位时年仅九岁,遵遗诏,凡朝廷大政均奏请太皇太后张氏(仁宗诚孝皇后)而后行张氏推心任能,委政阁臣,以先朝大臣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 辅政,嘱咐英宗,遇事行动要与他们商议, “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 因此,正统初年, “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 “纲纪未弛”①然而,随着张氏与杨荣、杨士奇等大臣先后去世与致仕,明英宗渐渐信用宦官王振,以致开启了明皇朝宦官擅权乱政的先例,并直接导致了“土木之变”的惨败正统年间,发生了两件军政大事:一是平定麓川宣慰司反叛的战事;二是瓦剌南侵,与明军在土木堡大战,英宗被俘麓川之役发生于正统二年(1437) ,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先后攻打“孟定、南甸、干崖、腾冲、潞江、金齿等处,自立头目” , “势甚猖獗”①,黔国公沐晟奏请发兵征讨正统三年六月,朝廷派右都督方政、都督佥事张荣往云南,协同镇南将军沐晟等率兵进讨由于沐晟屡次不准出战,方政独率麾下出战,先胜后败,沐晟怒其不听节制,不发援兵,致方政全军覆没。
沐晟后亦惧罪暴卒正统四年(1439)五月,任右都督沐昂为征南将军,充总兵官,征兵十二万人,讨思任发十一月,沐昂率师“讨平师宗叛蛮” 思任发致书云南总兵官,表示愿向朝廷进贡谢罪然而,明朝廷却拒绝了思任发的求和,于六年正月,由兵部尚书王骥督军十五万,再兴麓川之师十五万军队历时一年多,捣毁思任发的老寨,思任发逃窜缅甸七年,思任发子思机发“帅余众居者蓝,乞入朝谢罪廷议因而抚之,王振不可”②时“王振方用事,喜功名,以骥可属,思大举”③于是,王骥三征麓川, “老师费财,以一隅骚动天下”麓川战事延至正统十四年方始告竣,历时十二年明朝廷长期以来将大部兵力投入麓川之役,而拒不采纳刑部侍郎何文渊、侍讲刘球的“罢麓川兵,专备西北”的正确建议,以致忽略了西北边防,坐大瓦剌势力,贻患无穷① 《明史》卷九《英宗纪》 ① 《明史》卷三一四《云南土司·麓川》 ② 《明史》卷一七一《王骥传》 ③ 《明史》卷一七一《王骥传》 早在正统十年(1445) ,瓦剌也先就发兵攻打哈密卫,明朝廷只顾南边战事,对哈密卫忠顺王倒瓦答失里的求援置若罔闻,坐失西域要道哈密卫十一年,也先又率兵攻打兀良哈三卫,并要求大同镇守太监郭敬供应粮食,英宗与王振只是命郭敬“毋见,毋予粮” ,并不发一兵一卒去救援兀良哈。
瓦剌相继扫除了明朝西边和东边的屏蔽,接下来,便毫不客气地大举入攻内地对于瓦剌的南攻野心,朝廷大臣也曾一再建言正统六年(1441) ,刘球曾建言罢兵麓川,北防瓦剌八年,又上疏:“迤北贡使日增,包藏祸心,诚为难测”①,宜加强北边防务但王振以其语刺己,把刘球逮下诏狱,令指挥马顺杀害并肢解了刘球正统十年,兵部尚书邝埜建议增兵大同,巡视西北边务,而英宗、王振只热衷于麓川兵事,对瓦剌的咄咄逼人之势则视而不见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也先贡马, “诈称三千人王振怒其诈,减去马价,使回报”,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许嫁公主,使贡马送聘,朝廷答诏“无许姻意”②,遂于是年七月,大举进攻辽东、甘州、宣府、大同等地也先亲自率兵进攻大同,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率皆陷没败报传至京城,好大喜功的王振不知利害,竭力鼓动英宗亲征瓦剌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等“伏阙恳留” ,而英宗与王振执意不听七月十七日,英宗命太监金英辅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城,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以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焚、户部尚书王佐等随从,亲率五十万大军匆匆忙忙向西北进发十八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 “连日风雨,人情汹汹” , “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①。
八月初一日,英宗大军至大同,也先北撤,欲诱明军深入,王振以为瓦剌畏惧而退兵,坚持要进兵北行邝埜、王佐等见势不好,力谏回銮,王振不听后太监郭敬将瓦剌的实力密告王振,王振始惧,下令班师王振是蔚州人,开始准备从紫荆关走,到蔚州后请英宗驾幸其第,后又怕大队人马损坏乡里庄稼,所以行进四十里又改道东行明军迂回改道,当初十日退至宣府,瓦剌骑兵已大批赶到十三日,英宗大军至土木堡,离怀来城仅二十里, “众欲入保怀来” ,而王振以辎重未至,坚持留驻土木堡十四日清晨,瓦剌军逼近明军,占据水源也先从麻谷口发动进攻,都指挥郭懋与瓦剌激战一夜十五日,也先佯退,遣使与明军讲和王振见使者来议和,急令移营就水,明军刚移动三四里,瓦剌骑兵遂四面围攻上来, “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 ,明军“相蹈藉死,蔽野塞川” , “死者数十万” 张辅、邝埜、王佐等数百名大臣勇将战死,护卫将军樊忠用棰捶死王振,说:“吾为天下诛此贼!”最后,自己也英勇战死英宗在混战中突围不成,下马盘膝而坐,遂为瓦剌所俘① 《明史》卷一七○《刘球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土木之变》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士木之变》 土木堡惨败,明朝皇帝被俘,五十万精锐尽失,二十余万骡马、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从此明军元气大伤,也先则更加野心勃勃,冀以一统天下景帝即位与北京保卫战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至京城,朝廷内外一片恐慌, “群臣聚哭于朝”①,侍讲徐珵甚至提出南迁京师的逃跑主张,兵部侍郎于谦挺身出来反对,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②于谦坚决抗战的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一批官员的支持,太监金英将徐珵叱出殿外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二十一日,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二十三日,郕王临朝主政,群臣请族诛王振以安人心,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马顺当堂叱骂群臣,愤怒的人们再也忍耐不住,当堂击毙马顺,又打死王振同党宦官毛贵、王长随面对血淋淋的场面,郕王害怕想退回宫去,于谦“排众直前” ,拦住郕王,请其宣布“顺等罪当死” ,廷击马顺的官员俱不论罪;并将王振侄儿王山缚至刑场凌迟处死,王振家族无少长皆斩清除王振余党,顺应了民心,稳定了政局,使得朝野能上下齐心,共同御敌九月初,群臣请皇太后立郕王为帝,以安人心,孙太后准议,郕王却惊让再三,于谦坦荡地对郕王说:“臣等诚爱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③九月初六,朱祁钰即位,是为景帝,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 《明史·于谦传》称:“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 ”于谦增兵调援,运粮、运兵械入京,积极做好战备同时,还荐举了一批有军事才干的将领守卫重要关隘,并请景帝奖励镇守宣府、大同有功之臣,鼓舞了民心士气十月初三日,瓦刺久攻宣府、大同不下,便集中兵力,大举进攻紫荆关、古北口,进逼北京初九日,瓦刺军在叛降宦官喜宁的引导下,绕小路越过山岭,攻破了紫荆关十一日,瓦刺大军直抵北京城下也先原以为“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①也先听从喜宁的建议,用议和迎驾之计来试探明军的虚实,遭到景帝和于谦的严辞拒绝,诡计落空① 《明史》卷十《英宗前纪》 ② 《明史》卷一七○《于谦传》 ③ 《明史》卷一七○《于谦传》 ① 《明史》卷一七○《于谦传》 十三日,瓦刺从德胜门展开进攻,明军事先已有准备,埋设了伏军,瓦刺军大败,也先之弟“铁元帅”平章孛罗卯那孩也在此战中被火炮击毙瓦刺军还在西直门和彰义门发动了进攻在西直门,明军守将都督孙镗率军迎战,城上发火炮助战,孙镗失利,背靠城池拼死力战,后有二路援兵适时赶到,瓦刺三面受敌,被迫退却。
在彰义门,副都督武兴率兵迎战,瓦刺军前锋失败稍退,明军阵中有数百骑想要争功,跃进出阵,扰乱了阵形,瓦刺军乘机反攻,明军败退,武兴中箭死瓦刺军追至土城,遭到当地居民的阻遏,随后,明援军赶到,瓦刺军仓皇退兵也先攻城五日不下,又得到各地援军将赶到北京的消息,恐怕腹背受敌,退路被断,遂焚毁了明朝皇帝的陵寝殿,退出塞外北京保卫战获得了胜利,明皇朝度过了一次严重的危机英宗复辟也先进攻北京城失败,想要夺取明朝江山的野心受挫,而且明朝立了新皇帝,手里的王牌——英宗朱祁镇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无奈之下,于景泰元年(1450)六月,遣使与明朝议和,表示愿送回英宗景帝虑及皇位不保,不愿接回英宗,在于谦的劝说下,最后应允讲和,接回太上皇八月十五日,景帝派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将朱祁镇迎回北京,进东安门,举行授受帝位仪式后,即将朱祁镇送进南宫禁锢起来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病重,大臣奏请复立英宗之子沂王为皇太子,景帝迟迟不允十二日,景帝召石亨至病榻前商议事情,石亨见景帝病势沉重,遂与同党都督张 、太监曹吉祥谋议,与其复位东宫,还不如请太上皇复位, “可得功赏”①十四日夜,石亨等聚集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即徐珵)家里密谋行动计划。
十六日夜,徐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曰:‘事成社稷之利,不成门户之祸归,人;不归,鬼矣 ’”遂与石亨、张、曹吉祥等会合,夜四鼓,开长安门,纳兵千人,直奔南宫宫门上锁砸不开,徐有贞命军士悬巨木撞门毁墙,撞开门墙后,即扶朱祁镇登辇,入东华门,至奉天殿升座,英宗复辟此次事件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的次日,便逮捕少保于谦、王文,学士陈循、萧镃、商辂等下狱治罪石亨、徐有贞等诬陷于谦、王文等谋立藩王,议罪处斩徐有贞在英宗面前振振有词地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①功高盖世、爱国忘身的于谦,最后却成了宫廷政变的牺牲品英宗大封“夺门”有功之臣,徐有贞先以原官兼学士入内阁预机务,后又升任兵部尚书,又加封武功伯;石亨被封为忠国公;曹吉祥提升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张 封为太平侯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五《南宫复辟》 ① 《明史》卷一七○《于谦传》 徐有贞入阁以后,得到英宗的宠信,独揽内阁事权同党石亨、曹吉祥渐生不满,两人联合起来,离间英宗与徐有贞的关系,并暗中使人弹劾徐有贞专擅威权,结果,才当了六个月阁老的徐有贞被逮下锦衣卫大狱,谪戍云南金齿,直到天顺四年才被放回原籍苏州然而,英宗对曹、石两人也心怀不满,一是两人劣迹昭著,强夺民田、冒功贪赏、纳贿卖官;二是除掉徐有贞后,两人依恃兵权,专横跋扈,使英宗感到难以控制。
吏部尚书李贤为英宗出主意,让他独断乾纲,将权力收归己有天顺三年(1459)七月,英宗召大同镇守石彪(石亨侄子)还京,石彪指使千户杨斌入京保奏其留守大同,这使英宗更加怀疑石亨叔侄心怀不轨,便立即派人将石彪逮捕入狱,后又将石亨下锦衣卫狱次年二月,石亨死狱中,石彪等被处死石亨门下冒“夺门”之功得官者四千余人悉被罢黜看到石亨的结局,曹吉祥、曹钦叔侄寝坐难安了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在天顺五年(1461)七月初二日,由曹钦拥兵入朝,曹吉祥以禁兵为内应,废除英宗当天夜里,都指挥马亮从曹钦处逃出,到朝房告发曹吉祥谋反情况,正在值夜的恭顺侯吴瑾、统率西征军的怀宁伯孙镗急书:“曹钦反” ,投入长安门,宫内立即逮捕曹吉祥曹钦失去内应,进不了宫门,在东西长安门纵火焚烧,并杀死杀伤了东西朝房的官员,孙镗急召西征军二千余人镇压,战乱很快被平息,曹钦兵败投井死曹吉祥三天后被凌迟处死史称这次事件为“曹石之变” 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死,终年三十八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