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膝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
19页《抱膝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抱膝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抱膝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抱膝轩记》原文及翻译管同 抱膝轩记 【清】管同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①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署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柏川桥者,与予所居后户对其前户所临街,称名多异或曰:其地古属绵乡,名曰绵乡营或曰:柏川桥北百余步外,其地为明之东厂;至今犹名曰东厂;而此地则明之饷营③也是二说者,今皆不可考云 (选自《因寄轩文集》) 译文: 自从明太祖建都江宁,杨吴城濠便被围到了江宁城内,河水逐渐变得狭小直到它向东到了竹桥,有一条河水穿过城墙前来汇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青溪一曲”折而向南流,到了柏川桥,又与从钟山流出的河水汇合又慢慢向南流,过了大中桥,只见淮水流入东关,与它汇合,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矮小,但与这三条水流汇合,半里之间,水势还是变得激荡宽广加上此地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而且东岸全是果园菜园,间杂种植了桃树、杏树、韭菜、菘之类的果木菜蔬山林映衬环绕,船舶往来穿梭虽然处于城中,大概和郊外也没有什么差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共搬了六次家,后来才租屋住在这条河的西边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不时有尘埃渗漏下来每当炎热夏日,骄阳暴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我住在这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的只是这座屋只有四间,除了侍奉母亲、安置妻小、设置厨房以外,完全没有了闲居、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嘉庆十五年从山东回来,才沿着第二间屋子后面腾出一间屋子的地方,修整成一座小轩,命名为“抱膝”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放置卧榻一张,起居俯仰,吟啸放歌,便得到了满意的处所但是这里,前面靠近集市,后面连着内室,左边又与邻居家连在一起;没有隔墙,那所有的行旅之人的歌唱声,妇女儿童的呼叫声、啼哭声,鸡犬的鸣啼吠叫声,嘈杂喧闹,大概没有一刻不传过来但每当我神会志得,大声诵读,家人总是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前三者的吵闹声,全都被我掩盖当年诸葛武侯隐居隆中,抱膝吟诵《梁甫》,当时的人问他的心志,他只是笑而不答我给小轩命名,哪敢用武侯来自命,大概也就是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然而我既厌恶鄙视虚假文辞,又不急切地追求科举功名,只有这斗室一间,读书不辍有人问我,我拿什么来回答他呢?轩修好后,住了一年。
第二年,我就被人招请,不常在家这座屋子于是荒废了然而当时的兴致,常常回想,不能忘怀,所以就追念写下了这篇文章 柏川桥,与我的屋子后窗相对前窗所对的街道,名称多不相同有人数说:此地古代属绵乡,名叫绵乡营有人说:柏川桥向北一百多步以外,那个地方是明代的东厂,至今还叫东厂;而此地就是明代的军营这两种说法,现在都不能考证了 2、《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二)《桃花源记》(09茂名市中考题)《桃花源记》(三) 3、欧阳修《偃虹堤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偃虹堤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述的文字我打开信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湖泊,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蜀州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要绕远路又很疲惫,而且常常害怕风波兴起,担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路又近又不用担心我问这个堤规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达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而且不超过时间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没能改变我们太守的决定。
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最凶险和最不可预测的担心,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好处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假使其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的人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在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重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
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