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一).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281757091
  • 上传时间:2022-04-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23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一)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和谐思维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标准、规律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美学学科,但却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对于丰富中国现代美学,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和之美 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易传》中有关“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带“中”的卦艾都是吉卦、吉艾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和思维的理论基础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原则,反对“过”与“不及”从哲学视角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表现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度两端的关节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因此,凡事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中和思维正是对“度”的正确把握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在孔子的影响下,荀子一也主张根据“中庸之道”来修身养性,培养中和思维 从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注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中和”是君子应有的美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Lzl在艺术创作方面,孔子评价《关唯》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现了“中和之美”。

      《乐记》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认为“中和”是音乐的本质,以“中和”为美;“乐者,天地之中和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和之美”成了中国历代艺术家推崇的审美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相比,西方古代也有讲“中和之美”的学者,只不过时间稍晚于中国德漠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虽然也谈及过“中和”问题,但未能展开在古希腊,对“中和”或“中庸”研究最深刻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明确指出:“过度与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他还说:“人们对于优秀成果的评论,习惯说增一分则过长,减一分则过短这就是说过度与不及都是对优秀的破坏,只有中道才能保持它”川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之美”与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十分相似,反映了人类审美思维方式的共性但西方的中道思维未能传承下去,后来被西方近代的“对立思维”所取代而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却一直延传到今天因此,可以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显著特色 二、协调之美 所谓“协调”是指事物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各种相关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或和谐是世界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这就是说,物以和为常,协调和谐是万物共存的一种稳定秩序,认识了“和”,也就认识了事物的规律,认识了规律(常),人就变聪明了《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荣亡”;“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善以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必须遵循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