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花与刀——双面的日本民族.ppt
31页菊花与刀 ——双面的日本民族1前言• 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即菊花 纹章被广为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国家徽章而使用• 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象征着温驯、美丽、隐逸;• 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代表着武力、好斗、蛮横 2前言•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 ;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 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 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 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鲁思·本尼迪克特 3日本简史•日本文明的兴起公元前10000年 •绳纹文化时期出现日本最早的 陶器. •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人口开始由沿海地带向内陆迁 移.•公元前300年弥生时代开始,来自朝鲜半岛 的移民带来了稻谷耕种技术.•300年古坟时代开始,政治、社会体 制迅猛发展由大和王朝开始 了王权家系 •500-600年佛教由高丽传入日本.•封建军事统治时期•710年 在奈良建立新都•794年重新迁入京都随着城区的发 展,偏远地区被人们忽视。
•12世纪80年代各地领主纷纷发展军事力量,混战直至平安时代才结束4日本简史•1185年源赖朝在诸侯征战中脱颖而出, 被封为大将军,在镰仓建立了自 己的基地朝廷仍设在京都,但 天子的力量受挫•1274年蒙古人在九州登陆,企图入侵, 未果•1281年蒙古人再次入侵,但被台风阻隔 •1333年室町时代开始足利尊氏返回京 都,与朝廷抗衡,进一步削弱朝 廷的力量•1467年 大将军与各地大名之间的关系 破裂,导致了战国时代的动乱 大名的势力开始壮大 •1573年 大名织田信长攻占京都,并征 服了其他各地,开始统一了全 岛的进程 •1582年 织田信长被刺杀,丰臣秀吉继 续统一大业 •1590年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 •1592年 丰臣秀吉攻朝鲜,后身死撤兵 5日本简史•1600年 江户时代开始德川家康在关 原之战中打败各路诸侯,夺取 了统治地位 •1603年德川幕府迁至江户(即今日的 东京),开始了长达250年的闭 门锁国时代•1853年 佩里率美国海军舰队来到日本 ,迫使日本人接受对外贸易 将军制从此削弱 •1868年 明治维新使天皇夺回政权江 户易名为东京•1872年 武士阶层被废除。
•1889年 推出新宪法•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 •1910年 日本吞并朝鲜 •1912年 明治天皇驾崩,大正天皇继位 •1918年 日本受到经济危机的重创,米 价上涨6日本简史•1923年 关东大地震波及整个东京地区 ,死亡近万人,整个城市被毁 •1926年 •大正天皇去世,裕仁登基,开 始了昭和时代•1931年 •日本军队侵占东北,扶植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伪满洲国 皇帝同年,日本脱离国际联 盟 •1936年 •30年代发生若干起军事叛乱, 其中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 酿成一场政变•1955年 •社会主义势力出现并形成日本 社会党;自由党和民主党结盟 组成自民党 •1964年 东京举办了夏季奥运会新干 线列车投入运营•20世纪80年代 日本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 第二号经济强国 •1989年 裕仁天皇去世,其子明仁继位 ,开始了平成时代 •1990年 “泡沫经济“开始破灭7日本简史•1992年 日本开始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 衰退 •1993年 丑闻接二连三曝出自民党政 府垮台,自民党内各小党派组 成的联合政府成立7个月后, 社会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取而代 之。
•1995年 阪神大地震中6000多人死亡, 30万人无家可归2个月后,奥 姆真理教组织在东京地铁投放 毒气,使12人丧生 •1996年 自民党上台执政 •1998年 冬季奥运会在长野举行•1999年-现在 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缓慢甚至停 滞阶段8儿童教养 •“幼儿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日本人的人生观宛如一根巨大的U字型曲线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 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直到结婚前后个人 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 次逐渐上升过了六十岁,日本人又可像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 烦恼•幼儿期间,会受到家庭内所有人的娇宠,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担心受 到任何的惩罚9儿童教养•随着逐渐长大,开始受到训练,接受道义、情分的概念,被要求学会 自我控制,并逐步处于欠恩负债的地位如果打算还清债务,就必须 谨慎行事•嘲讽教育父母经常以嘲弄和讥笑的方式使孩子的行为同道义要求协 调起来,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就把别人的夸奖看作比个人的 满足还要重要的东西,而被人耻笑就对他们来说是最要命的惩罚•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这个曲线是颠倒过来的。
对幼儿施以严厉 的教养,随着孩子体力的增长,这种教养逐渐放松,当一个人获得了 足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开始成家立业时,他就完全不再受他人的约束 了壮年期是的自由与发挥主动性的高峰当一个人耋耄迟钝,或精 力衰退,或受人照顾,约束又开始出现10等级与秩序——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是日本人对他们所信赖的等级制度的表达 若干个世纪以来,不平等是被日本人最广泛接受的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承认等级制度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对日本人来说,天皇便是现世存在的神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 时他又是至善和完美无缺的代表,天皇满足了人们对神和完美的需要 任何人都要对天皇绝对地忠诚,每个人根据自己灵魂的等级安坐在 天皇的周围,和谐而安定•对日本人来说,一个完美的国家和社会就是一个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的国家和社会,无论是国际秩序还是国内秩序莫不如此最优秀和最 完美的种族和个人就是最高的统治者,要由他们来负责这个世界秩序 的安排和管理,西方人所追求和谈论的自由与平等观念对日本人来说 是无稽之谈11等级与秩序——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西化,但在他们的日常交往、家庭生活、政 治及国际关系的看法等各方面都深深带有等级制的烙印。
人们在每一 次寒暄,每一次相互接触,都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距离的性质和程度 •家庭生活的核心也是以性别、辈分和年龄差别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女 人的社会地位低于男人,长子是继承者,长子所拥有的特权与父权相 差无几•与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就像小象在小时候无法拔起木桩,反复挣扎后失败,长大后就屈服于任何木桩而在木桩的范围内,他们则能发 挥他们超常的能力•总之,“等级秩序”在日本人的性格中占有根本地位,并渗透到生活 的方方面面12恩与报恩——欠付报恩的伦理体系•与中国人的恩限定在血缘关系中不同,日本人讲恩泛化到整个社会结 构中,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理解为受恩和报恩的关系这从社会心理 层面阐释了等级制度内在的合理性•日本人把自己看作是欠恩者,欠祖先的恩,也欠同时代人的恩,父母 恩、师恩等领受的最大的恩情当然莫过于“皇恩”自己有幸生 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万事称心,就不能不想天皇的恩典”,所以 每个日本人都要时刻准备听从天皇的召唤,为其奉献自己的一切,对 天皇恩情的偿付是强制的和绝对的,否则就会视为不义13恩与报恩——欠付报恩的伦理体系•这个以天皇为中心的等级式的道义社会,以层层的恩义为砖石,维持 其稳定与和谐。
每个日本人都不再是单独的个人,他是这个情义大世 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其身份地位,不能越界•恩也是一把双刃剑受恩的同时常常怀矛盾情绪,欠恩推动着每一个 日本人竭尽全力以求报恩恩情一时难以得报,则对日本人的心理压 力越来越大•日本人认为,一个正派的人对恩情和屈辱都要认真回报,为洗涮污名 而采取的报复不算侵犯这种欠付报恩的伦理体系造就了日本人性格 中的一极:极端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了履行义务和报恩,他们可以牺 牲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 14集体观念• 在日本人的思维里,组织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也是日本人所崇尚的精神当你问及所在集体的目标 或是整个国家的理想时,日本人的回答是既坚决又果断, 相反当问及日本人个人的理想时他们很难做答• 日本人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并视 为团体献身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强烈的集体观念的基石正式前面提到的报恩观念,处在巨 大欠恩网络里的日本人,受报恩压力的推动,能够漠视自 我,做出甘为集体利益牺牲的行为15耻感文化 •由欠付报恩伦理体系构成的道义社会造就了日本人独特的人格观和尊 严观。
•小心谨慎地生活在道义的社会中在日本,一个完美的人,拥有自尊的人就是一个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 位、义务及责任并能够严谨地履行其职责的人他不可做出不合乎其 身份的事情,“否则会招致世人的耻笑日本人的自尊就是小心谨 慎地生活在这个道义的社会中,作别人想让他做的,成为别人想让他 成为的•当别人的评价取代自己的判断成为日本人人格塑造的主要动力时,日 本人的自我就消失了,他的存在和价值完全依赖于他人与社会的承认 他要时时在意自己的言行,务使自己符合各种道义和原则的规定, 以免陷于尴尬的境地,否则他就会招来他人与社会的批评、嘲讽和讥 笑16耻感文化•嘲讽巨大的力量•严格的道义要求给日本人的心理和人格带来极大的影响,它首先使日 本人产生的是一种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感觉,伴随着这种感觉产生 的是顽固的、强烈的羞耻感 “耻感在日本伦理中的权威地位与西方伦理中的‘纯 洁良心’笃信上帝’、‘回避罪恶’的地位相等——鲁思·本尼迪克特 •日本独特的“耻感文化”里,有错误的人即使当众认错或忏悔也不会 感到解脱,相反,只要自己的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就不用懊丧,坦白 忏悔只能说是自寻烦恼•“耻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并广泛地深入人心,日本人 顺应着、提倡着、遵从着。
在他们眼中,一个知耻的人就是有德之人 17生死观——花属樱花,人惟武士• 日本特有的自杀文化• 耻感文化发展到极致就是“死亡哲学”,即死亡本身就是 精神的胜利日本人经常在寻找捐躯的目标,有时是为了 国家,有时候为了公司,有时候为了情人,总之为了避免自己受耻辱就去选择消灭自我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 板自杀的不在少数情人如果姻缘难了,也喜欢拉手蹈海 在日本农村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 选择自杀,以避免失去信用使自己蒙受羞辱18生死观——花属樱花,人惟武士•日本特有的自杀文化•日本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男女平均寿命)的国家,也成为自杀率 世界第一的国家同样是遇到经济不景气,美国的自杀率却比日本少 了一半•中国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自杀是不被鼓励的而基督教国 家的教义中自杀是几大罪行之一自杀的人是不能进入天堂的而日 本却有一种赞美剖腹和殉情的传统•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文化上的根源对一个常年被各种自然灾害绑架 的国家而言,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 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日本社会对自杀的迷恋绝不能简单的以 “变态”这样的词而冠之,而是一种严肃和独特的文化形象。
19生死观——花属樱花,人惟武士•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在日本人看来,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 然的简单轮回,甚至有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生的观点生与 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穿过后会到达生命的另 一个阶段 ——日本电影《入殓师》“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 20生死观——花属樱花,人惟武士•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相连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