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坚定实施后发河源、先发教育战略.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3723419
  • 上传时间:2018-02-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5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坚定实施“后发河源、先发教育”战略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河 源 市 申 报 广 东 省 教 育 强 市 自 评 报 告河源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但河源人不甘落后,奋发进取,提出“后发 河源,先发教育” 的 战略2010 年 8 月,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作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5 年多来,我市教育以“ 教育 创强 ”为抓手,以推 进基本公共教育服 务均等化为重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内涵发展水平,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一、河源市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概况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邻江西省赣州市,素有“客家古邑” 、“广东绿谷”、“红 色之都” 、“恐龙之乡”等美誉河源系 1988 年建市(此前属惠阳地区管辖),下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五县一区,100 个镇(乡、街道),户籍人口总数 367 万,常住人2口 295 万,全市面积 1.58 万平方公里河源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建市前由于交通不发达,无区位优势,发展缓慢,所辖5县均为广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

      建市27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我市生产总值758.9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45亿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全市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1996 年实现“ 普九”,2010 年实现“普高” 目前,全市有高等院校 1所,全日制在校生 1.29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 15 所(含技工学校和民办职校,下同) ,市内在校生 55217 人(含外送);普通高中 39 所(含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 67488 人;义务教育学校 483 所(含民办学校、完中和 12 年一贯制学校,不含教学点),在校生 388506 人(含教学点);幼儿园 541 所,在园幼儿 119081 人;特殊教育学校 6 所,在校生 454 人(不含随班就读)至2015年11月底,全市483所义务教育学校均建成标准化学校,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0%全覆盖;94个镇建成省教育强镇,教育强镇覆盖率达94%,余下6个镇也将于近期接受验收;6个县(区)已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的评估认定;已有5个县(区)建成省教育强县(含正在接受省督导验收的紫金县、龙川县),占83%,余下的和平县也将于今年12月中旬接受验收。

      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开始从硬件改善向内涵提升转变3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自 2010 年 8 月启动教育创强工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县区党委、政府切实履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责任,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群策群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扎实抓好教育创强各项工作,有效推动了我市教育事业历史性蜕变和跨越式发展一)实施“后发河源、先发教育”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1.认识到位,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为民谋福祉作为第一追求,把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提出“后发河源、先发教育” 的理念,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 战略,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2.科学谋划,推动教育有序发展发展教育,规划先行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发展纳入《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河源山区教育实际,先后制定实施《河源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 《河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河源市振兴初中行动计划(2014—2017 年)》、《河源市全面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 年)》、《河源市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决定和方案。

      通过顶层设计,绘制河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谋划符合河源实际的教育发展道路,以“创4强争先建高地”为目 标和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3.健全机制,强力推进教育创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创强” 作 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连续三年将其列入市委“ 三赛”亮灯考核项目和市政府年度承诺办好的“十件 实事” ,以超常的力度强势推进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创强创均” 目标责任状,先后建立了领导挂钩联系、划片定期督查、进展情况通报、领导约谈等制度,层层传导压力,全面推进“创强创均” 工作自 2010 年8 月至 2015 年 11 月底,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教育问题 16 次,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讨论教育问题 32 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讨论教育问题 26 次市委书记何忠友强调:河源市发展教育要“咬紧创强不放松” ;市长 彭建文表示要做好教育 创强 的“ 后勤部长”,每年都亲自参加教育创强推进会并作重要讲话;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朱蔚蔚经常带队深入到县镇调研,现场指导创强工作4.加大投入,保障教育先行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做到“两个提高” 和“三个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自 2010 年 8 月启动教育创强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51.54 亿元,其中市直属的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特殊学校、市直属机关幼儿园新建扩建工程和设备配套约投入 10.05 亿元(不含对县区奖补资金),源城区投入 7.71 亿元,东源县投入10.54 亿元,和平县投入 7.44 亿元,龙川县投入 6.8 亿元,紫金县投入 6.1 亿元,连平县投入 2.9 亿元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创强工作,5市委市政府创新激励机制,实行市级财政“以奖代补” 制度,对提前完成“创强 ”任务的县 、镇分别奖励 1000 万元和 100 万元各县区将“ 创强 ”资 金纳入县级财 政预算,并参照市的做法 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切实保障教育创强投入如源城区、紫金县、和平县县级财政投入资金均占本县“创强” 总投入的 70%以上龙川县对提前一年以上完成创建强镇任务的镇,在市政府奖励 100 万元基础上,再奖励 100 万元5.社会支持,破解资金瓶颈创强启动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 走断腿、磨破嘴” ,举办乡贤座谈会、校友联谊会等,宣传教育创强,在全市营造起捐资办教育助创强的良好氛围。

      截至 2015 年 11 月,全市共获得捐助教育创强资金达 5.6 亿元,占创强总投入的 10.9%,其中源城区获捐资 1.58亿元、东源县获捐资 1.5 亿元、和平县获捐资 0.35 亿元、龙川县获捐资 1.0 亿元、紫金县获捐资 0.83 亿元、连平县获捐资 0.35 亿元东源县华侨程宏利先生为黄村镇捐资 1300 万元,柳城镇的环卫工人姚佰群捐 3000 元,连平县大湖中学校长通过师生、亲朋等关系联系到 130 多万元捐助学校建设另外,我市教育创强也得到了省内社会团体的支持,如中山市一批企业社团为我市捐助教育创强资金 6000 多万元挂钩帮扶河源的深圳市和省直部门把我市教育创强纳入帮扶项目,如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办事处出资 300 万元,重建紫金县义容镇龙腾小学教学楼、操场、校门等二)实施重点突破战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61、全力扩增城区学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群众读书难问题,根据城市化进程和教育发展需要,将学校布点规划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市区为例,河源市与源城区两级人民政府编制《河源市新旧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大力推动市区学校新建、扩建工作。

      5 年来,新开办公园西小学、高新区实验学校、高莲小学等 13 所学校,扩建改建市一小、市一中等学校 39 所,新增优质学位 2.76 万个,解决了非城区户籍中小学生达 2.9 万人,占城区中小学生人数总数的 52.1%此外,市一中高中部、新江路学校初中部正在建设当中,公园东小学、东江湾中学也即将启动建设,这些学校建成后还将提供 6900 个优质学位据统计,自 2010 年 8月启动创强以来,市区学校建设已投入资金约 17.76 亿元2.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教育创强进程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社会稳定统筹起来抓,做到社会稳定和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两不误,既考虑到农村学龄人口减少,适度撤并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益,又考虑了群众就近上学的意愿,在就近上学和上更好的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科学合理规范新建、扩建或撤并学校,切实做到宁建多一所学校,也不让一个孩子失学5 年来,全市新建、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381 所,撤并学校 951 所,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组合3.规范创强管理出台《关于规范教育创强管理的意见》等一7系列文件,在合理核定学校建筑面积和控制教育装备购置数量、价格和参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尽量避免校舍闲置和教育装备闲置等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减少权利寻租空间,有效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实施强师工程战略,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1.抓入口一是提高门槛在教师招录过程中,坚持“逢进必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市直学校招聘教师,小学要求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中学要求全日制重点本科以上学历二是改革农村师资培养机制出台《河源市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方案》,通过“择优录取、免 费入读、委托培养、定向分配” 方式,吸引优秀 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读 5 年制师范大专,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小学师资素质三是定岗招员近年来,各县区针对偏远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和紧缺学科缺员等情况,专门为农村中小学设定特岗教师招聘岗位,定学科、定招聘人数定服务时间较好解决了偏远地区学校师资和紧缺学科缺员等问题如源城区近三年来为埔前镇各面上中小学,共定点定岗招聘教师 219 人,其中招聘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紧缺教师 74 人2.抓培训一是完善机构,保障投入2014 年设立市师训中心,并将师训经费由原来的每年 50 万提高到每年 500 万元二是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在遴选优秀师资和培训课程上下功夫,提高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仅 2014、2015 两年,全市共完成校长(园长)、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等市级8以上培训 68754 人次,全市骨干教师培训 100%全覆盖。

      3.抓培养一是进一步加大“三名” 工程建 设力度,在重视抓好省级“ 三名 ”工作室的同 时,全市新建市 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 30 个,并遴选 180 名校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到“三名”工作室开展为期 2 年的跟岗培养工作,使“三名” 工作室逐步成为我市本土名师培养的基地和专业研讨的平台二是重视跟岗工程组织种子教师跟岗培训,安排县区“种子教师” 到市直优质学校接受优秀教师团队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并要求“种子教师” 回到各自学校后开展好二次培训,扩大跟岗学习成果三是重视“青苗” 工程实施河源市青年名师学堂培养计划,在全市遴选 100 名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扎实的青年名师,通过理论面授、实操训练、外出学习、网上研讨、自主研修等方式对青年名师进行为期 4 年的培训培养,打造河源本地的名教师、名校长、教育专家4.抓师德一是注重引导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 好教师的要求,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坚持开展“ 师德讲堂”“师德承诺” 等专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激励先进,弘扬正气,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传播教书育人正能量二是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将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挂钩,激发广大教师教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