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朴素的情歌——汉民歌《江南》重读.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65462935
  • 上传时间:2022-1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3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朴素的情歌——汉民歌《江南》重读   这是一首传世最早的五言乐府诗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它被采入《宋书·乐志》可见到了六朝刘宋时,这首产生在东汉的朴素的民歌,依然风靡于民间歌吟者的唇吻之间  一  《乐府诗集》收入这首诗时归为“相和曲”,于是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首一人独唱起头,以后多人轮唱的歌曲我认为全诗开头三句为独唱歌词,“鱼戏莲叶间”,最好反复一下,这就一下子唱出了四句然后多人分为四组,轮唱“东西南北”四句,每组都有多人齐唱一句——当然应该全部是女子们齐唱的,女生柔柔的声腔循环往复,可将江南盛夏那种热烈而迷离的色调渲染得淋漓尽致  假如这么“相和曲”唱的话,一开头独唱的四句——若“鱼戏莲叶间”反复一遍的话——以“先”和“删”两个平声近韵相连,四句一气而下,马上眼前一片平远弥望之色分组轮唱,二四句押齐韵,“西北二字,古韵通,《楚辞·大招》:‘无东无西,无南往北’是其证西”和“北”全部是齿音,读来情感极细腻温婉,而“东”和“南”又是极响的声调,交错而进,非但不觉呆板,反而有活泼跌宕的生姿  这是一首民歌,我们读时马上会联想起另一篇古老的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在结构上几乎一样,而这是一篇甲骨文辞即使我们不能说,《江南》受甲骨文辞的影响,因为写《江南》歌的人无法看到甲骨卜辞,不过不论是甲骨文所代表的贵族还是《江南》所显示的民间,这种抒情方法竟是如此的一样,这不得不说是“人同此心,曲同此理”甲骨文卜辞:癸卯这一天,占卜说“有雨”,但,不知道雨从何方来?从西方来?从东方来?从南方来?从北方来?若说甲骨卜辞的“东南西北”充满着巫师狡黠的猜测,那么,《江南》的“东南西北”则洋溢着少女悸动的青春最近有论者列举了很多极有智慧的“东南西北”诗,它们和《江南》的表示方法就异趣而殊途了于此录一首相传为祝枝山所作的“东南西北”诗存照:  东边一颗大柳树,西边一颗大柳树,南边一颗大柳树,北边一颗大柳树任尔东西南北,千丝万缕,总系不得兰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  祝枝山“东南西北诗”的“东南西北”四句是铺垫,是蓄势,是做足镜头!《江南》的“东南西北”四句是渲染,是延展,是把眼前之景幻化成无尽的绵绵情意  二  《江南》的绵绵情意由全诗动静两种画面相济糅合而成,静静的荷叶,活泼的鱼儿,这是高妙的画史无法绘出的图景,因为它有流动的欢畅;这也是卓越的导演无法拍出的影片,因为那种静默的纯洁极难用镜头显现。

        “莲叶何田田”是全诗中最纯粹的语言,纯粹到好像天音,不杂一丝人间烟火气!“田田”是汉代江南的方言口语,形容荷叶密密匝匝的挨挨挤挤,而且有些随风摇弋的姿态;“田田”又谐 “甜甜” 音,似乎把那种弱弱的柔柔的含情脉脉的江南女子的样子人格化到了那一株株被微风扶着的婷婷的荷叶身上了用“田田”形容荷叶的绵密和多姿从六朝到隋唐的诗赋中层出不穷如谢朓说:“望水叶之田田”,“莲叶向田田”;赵嘏说:“叶乱田田绿,莲馀片片红”;皎然说:“荷叶田田间白蘋”  仅“田田”尚不见得描摹荷叶怎样的高妙,前置一“何”字则极提神了!这句话能够这么了解:莲叶多么田田啊!也能够这么了解:莲叶怎么那么田田呢?还能够这么了解:莲叶为何如此田田呢?这是一个静静的写出动态的笔触,有一个静默的气息,但又有着微微的颤动因着这静默、微颤才更招人疼爱;又因着有了颤动,而这静默便显得愈加楚楚感人一支支莲叶,如同一位位娉婷顾盼的静女,脱俗高雅又有一个青春的灵动浮浮地溢出  和“何”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可”字,江南能够采莲了,江南到了采莲的季节了似乎只有江南才能够采莲,江南这时候就应该采莲可”字透出坚定的语气,不容置疑的热烈所以,有论者认为,“可”字就是“适合”、“恰好”的意思,“可采莲”就是“恰好到了采莲的时候”,“正是适合采莲的时候”。

      莲叶何田田”,即使只是在说荷叶的绵密,但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曾经的一朵朵艳丽的荷花映日而别样红的光景,我们又好像看到了盛夏骄阳下,一头头青绿的莲蓬在荷叶间摇摆,饱满的莲蓬,青衣深裹着的莲子仿佛竞相挤出,真的是“可采莲”了  采莲的人儿呢?隐在如森林般的莲枝荷叶莲蓬中了只有一条条一群群鱼儿,红色的,五花的,黑色的,深黛色的……成群结队,相约而出,优雅地在莲的青枝和碧叶间穿梭前面一群刚刚游过,后面几条便又追来,追逐着,躲闪着,躲闪着再追逐着……往东往南,往西往北,画出一道道湖波,幻出一圈圈碧纹鱼儿在游动,莲蓬在摇动,荷叶在晃动,湖水在波动,观鱼的采莲人的心儿——一切全部在静静的颤动  三  闻一多说《江南》中的“鱼”比方男子,莲比方女子,说鱼和莲戏,其实是说男子和女子相戏一幅鱼儿戏莲图一经隐喻说破,一下子成了一幅男追女逐戏夏图  一位日本的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其《中国文学史》说:“鱼戏莲叶东、西、南、北,恰好成了我从四面八方和恋人欢谑之意一幅夏荷鱼戏图一经想象,一下子也成了一幅男女恋爱欢谑图  民间歌词确实有隐喻,因为开始不是写下来的案头文学,而是民间歌手唱出来的口头文学,只要声音相同便会产生联想,这是谐音在文学艺术上被利用的基础。

      民间歌手唱出来的歌行,文人雅士要把它写下来,甚至再作出部分润色,这一过程中,那些直露的字儿便被寻求来的能够隐蔽率真感情的那些温婉文雅的字儿替代了,这就是文学艺术中的谐音了这种谐音的手法通常出现在民间歌词被雅化修饰的过程中,不是民间歌词不会出现那么直白的情感,民间歌词不被文人整理也不会出现用同音字替换的过程和现象  谐音在汉魏晋南北朝乐府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以后,冯梦龙整理《吴歌》和《挂枝儿》这两部民歌集的时候也有所利用,可见这是一个民歌表示本文人整理时的基础手法即使《论语》里宰我说:“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这便是双关谐音较早的文化源头两汉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在江南的“吴歌杂曲”中这种谐音才被大量使用,如以“丝”为“思”,以“藕”为“偶”,以“琴”为“情”,以关门的“关”为关心的“关”,等等,举不胜举  《江南》中的“莲”字便是谐音莲”谐“怜”音,“怜”,爱的意思莲子”,即“爱你”;“莲心根本红”,就是说“我对你的爱的那一颗心赤诚无比”;“莲子清如水”,就是说“我对你的爱纯洁无暇”那么,“采莲”,便是追求爱情了;“莲叶何田田”,便是爱意深深浓浓甜甜蜜蜜了;“江南可采莲”,便是:在江南,在这时,最适合谈恋爱了。

      江南的盛夏真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江南》,一首古老的民歌,在今天让一年级的孩子读,给她们讲鱼儿在“荷塘月色”中的活泼可爱,那一丝情爱的亮丽色调似乎又被隐去了,诗歌又回到了原初的状态这是诗的“轮回”吗?唱了两千年的歌,我们还会这么唱下去吗?  责编:袁海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