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课异构.doc
4页同课异构,殊途同归——听合唱课《铃儿响叮当》有感实验小学 石守蓉 下午的三堂合唱课《铃儿响叮当》,是西片区域组三位年轻的教师献给大家的春天礼物虽谈不上尽善尽美,但每堂课都有闪光点,可圈可点,有些课中的环节设计或教学手段非常巧妙,值得细细研品一、渐进式的声部添加: 在林峥老师的课中,以副歌部分二声部教学为例,环节设计清晰明了,真正体现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低声部旋律入手,因为考虑到学生对副歌部分的高声部旋律已非常熟悉,通过强化训练,多次练习,让学生头脑中对低声部旋律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然后渐进式的加入低声部旋律,由易到难,先从高低声部相似度高的乐句入手,通过听琴模唱、离琴清唱、简易乐句二声部合作开始,逐渐过渡到整个副歌部分的二声部合作,让学生感受和声的美感这样的设计在其它合唱歌曲教学中都可以尝试二、形象化的手势辅助: 在凌莉丽老师的课中,多次运用形象化的手势辅助,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了音准问题手势动作提示音高、旋律走向,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另外,手势动作还带有一定的韵律感,对歌曲情绪的把握也有一定的提示性如在副歌的第二声部教学时,教师的手势语非常的清晰到位,并带有一定的韵律感。
而此时形象的语言提示,也使教学变得更为轻松、流畅老爷爷身上带着那么多的礼物,要走的踏实些,我们的歌声不能飘起来,也要走的踏实稳当些这是教师在教学低声部旋律时的语言提示,学生听着形象生动的比喻,看着清晰到位的手势,自然唱得稳当起来三、互动式的情景渲染: 在陆依老师的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音乐带给人们的那份愉悦与轻松而这份愉悦体现在课的各个环节首先,带有音乐性的师生问好,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创设了良好的音乐氛围其次,对于主题旋律的学唱,老师自己进行了创编,加入了简易的二声部旋律虽然添加的旋律过于浅显了些,但师生们的配合还是默契的,也是较和谐的;最后,在整首歌曲完整演绎时,教师添加了钢琴弹奏的引子部分,很好地渲染了歌曲的气氛,即时加入的一声欢呼,刺激了学生的歌唱情绪,学生在轻松、欢跃的伴奏铺垫下开始唱歌;而在副歌旋律每次响起时,学生的双手叉腰和左右手同向捻指的动作,使歌唱变得更为自然,似乎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四.关于课的教学节奏的把握: 一堂好课,教学节奏总会把握的比较得当,这就会使听课者觉得舒坦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也不累,还会带着一份愉悦,自然听课者也舒坦了当然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符合该年级的学段要求,适宜适量的安排是最为重要的。
1、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教学节奏的把握与科学合理的构课密不可分,也与教师及时的课堂调控紧密关联预设与生成之间存在的差异,要求教师对课堂环节作一些微调在今天的合唱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学得很努力,唱得很认真,但学生的歌声中似乎少了一份轻松与愉悦这让我们引起思考?是否学生唱累了?是否教师在歌唱情感表达与表现方面,少了一份引导与关注单老师在活动点评中提到,不要让学生一刻不停地唱,应该有个缓冲,应该张弛有度我想有时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伴奏,在心中默唱,并思考唱好此歌的良策,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也许学生会唱得更投入更自然2、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在一堂歌唱课中应该如何体现呢?有些老师会说,在低段唱游课或欣赏课中,我运用的比较多,也比较顺溜合唱曲《铃儿响叮当》,让我想到了那首我非常喜欢的合唱曲《铃儿响叮当变奏曲》其一、改变后的变奏曲,引子与前奏音乐很精彩,飘渺、纯净的“呜”音哼鸣,把我们带进了令人向往的白色世界,随着前奏音乐富有动感,轻盈跳跃的节奏,随之引入的主题旋律在耳边响起这段创编可以引入在本课教学中,通过精心聆听,感受主题与引子及其前奏的相互交融;其二,变奏曲中有3/4创编和爵士风格引入段落,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
在本课教学中,也可以渗透一些,让学生聆听老师的范唱(其中几句即可),当然教师最好有与歌曲风格相吻合的律动加入,学生定会眼前一亮,静静地聆听,专注地模仿有静有动的安排,学生印象深刻,歌声也随之变得声情并茂同课异构,思维碰撞出火花,它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大放异彩,但我们相信殊途同归,大家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高效愉悦富有音乐性的课堂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