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
14页《曹刿论战》导学案九( )班 教师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2、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3、掌握重要词句.【基础学习】1、简介作品《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3、给黑体字注音曹刿请见( )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 忠之属也( )公与之乘( ) 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 )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4、朗读课文5、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何以战 小惠未徧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 虽不能察 公将鼓之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惧有伏焉 【合作交流】1、古今异义词。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2、试译课文、合作学习、交流反馈、达成共识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4)夫战,勇气也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析疑解难】 对照注释,朗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堂清作业】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课外学习】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曹刿论战》导学案九( )班 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2、评析人物形象3、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既克,公问其故从 其 吾视其辙乱 战则请从 其乡人曰2、交流所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基础学习】1、 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2、 他为什么要“请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广大人民(肯定)4、 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和他对当时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
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5、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 远谋 【合作交流】1、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2、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 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3、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因为本文重点写“论战”,所以战前对话写得祥,战争过程写得略;曹刿用谋写得祥,庆公问计写得略析疑解难】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要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主要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 2、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 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
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堂清作业】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曹 刿: 鲁庄公: 【课外学习】背诵全文【教学反思】《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九( )班 教师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课前准备:制作幻灯片第1课时教学步骤: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1、目标导学①了解《战国策》②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③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自学指导(1)了解作品及相关人物《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邹忌:战国时政治家邹忌(约前385-前319) 战国时齐 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2)听朗读,注意生字读音昳yì 窥kuī 间进jiàn 期年 jī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齐 cháo (3)解题“邹忌讽 纳谏”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3、学生自学分组学习,翻译课文:(1)、一人主讲(2)、其他人补充修正4、学后检测(1)、古今异义: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古义:长,这里指身高 今义:修理 尺:古义的尺相当于现代的六寸暮寝而思之寝: 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泛指睡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这里指“议论” 今义,诽谤,恶意中伤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地点2)、一词多义: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