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史(下).ppt

230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85321781
  • 上传时间:2024-09-0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49MB
  • / 2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下)          主讲人:张文华 第十二章  隋朝第一节、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繁荣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一)隋朝的建立•(二)隋的统一•《《南史南史》》卷卷10《《后主纪后主纪》》:•后主曰:“王气在此,齐兵三度来,周兵再度至,无不摧没虏今来者必自败孔范亦言无渡江理但奏伎纵酒,作诗不辍•同书卷同书卷77《《恩幸传恩幸传·孔范传孔范传》》:•(孔)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度?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臣自恨位卑,虏若能来,定作太尉公矣  二政治制度的整顿和改革•(一)改革官制•1、中央•2、地方•(二)兵制改革•(三)刑律改革(见下页)•(四)创立科举制 十恶八议十恶八议 三经济制度的整顿和改革•(一)继续推行均田制•(二)整顿赋役与户籍•1、赋役内容•2、“大索貌阅”•3、“输籍定样”•(三)统一钱币与度量衡隋隋五五铢铢钱钱 四社会经济的繁荣•(一)农业•(二)手工业•(三)商业•(四)交通•1、运河开凿•广通渠•通济渠 •山阳渎(邗沟) •永济渠 •江南河  隋代的隋代的运河及评价运河及评价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焉……《元和郡县图志》煬帝此舉,為其國促數年之祚,而為後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者矣! —— 顾炎武隋代运河图 史念海与运河•              中国的运河 2、运河评价•(1)马正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犹如一把张开的纸扇,沿扇形的两边,分别开凿了通向东南和东北的运河,穿越黄河下游南北和长江下游富庶经济地区的中心,其柄端又直插关中平原的中央。

      (2)运河风景•毛文锡《柳含烟》诗云:•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全唐诗》卷893)•《全唐诗》书影 •(3)风雨运河•白居易《隋堤柳》: (《白氏长庆集》卷4)•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暮春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船 (4)运河骂名《全唐诗》卷647《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5)运河功利•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全唐诗》卷615)•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叫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第二节  隋炀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起义 一、隋炀帝的统治•1、隋炀帝的奢靡腐朽•2、繁重的赋役•3、对高丽的战争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 二、隋末农民起义•自学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输籍定样,大索貌阅 ,开皇律•二、问答•1、简述隋朝统一中国的原因 。

      •2、简述隋代运河开凿的情况 第十三章   唐朝•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唐朝的建立及其统一 李唐先世李唐先世 隋末群雄割据形势隋末群雄割据形势 二、唐太宗的政治措施和二、唐太宗的政治措施和““贞观之贞观之治治”” 自自自自古古古古帝帝帝帝王王王王多多多多疾疾疾疾胜胜胜胜己己己己者者者者,,,,朕朕朕朕见见见见人人人人之之之之善善善善,,,,若己有之若己有之若己有之若己有之 人人人人之之之之行行行行能能能能不不不不能能能能兼兼兼兼备备备备,,,,朕朕朕朕常常常常弃弃弃弃其其其其所所所所短短短短,,,,取其所长取其所长取其所长取其所长 人人人人主主主主往往往往往往往往进进进进贤贤贤贤则则则则欲欲欲欲置置置置诸诸诸诸怀怀怀怀,,,,退退退退不不不不肖肖肖肖则则则则欲欲欲欲推推推推诸诸诸诸壑壑壑壑朕朕朕朕见见见见贤贤贤贤者者者者则则则则敬敬敬敬之之之之,,,,不不不不肖肖肖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人人人主主主主多多多多恶恶恶恶正正正正直直直直,,,,阴阴阴阴诛诛诛诛显显显显戮戮戮戮,,,,无无无无代代代代无无无无之之之之朕朕朕朕践践践践祚祚祚祚以以以以来来来来,,,,正正正正直直直直之之之之士士士士比比比比肩肩肩肩于于于于朝朝朝朝,,,,未尝黜责一人未尝黜责一人未尝黜责一人未尝黜责一人 自自自自古古古古皆皆皆皆贵贵贵贵中中中中华华华华、、、、贱贱贱贱夷夷夷夷狄狄狄狄,,,,朕朕朕朕独独独独爱爱爱爱之之之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 —— 唐太宗自评唐太宗自评唐太宗自评唐太宗自评 1 1、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唐代之长安,其宫在城北,故北军为卫宫之武力苟明乎此,则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悉决于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军事之胜负,而北军统制之权实即中央政柄之所寄托也 自高祖、太宗至中宗、玄宗,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 之 向 背 为 成 败 之 关 键 …… (陈寅恪)626626年六月廿四日年六月廿四日年六月廿四日年六月廿四日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 2 2、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机构、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机构 ((1 1)中央机构)中央机构 部 下辖四司节制寺、监吏部吏部司 司封司司勋司 考功司宗正寺户部户部司 度支司金部司 仓部司司农寺 太府寺礼部礼部司 祠部司膳部司 主客司太常寺 鸿胪寺光禄寺 国子监兵部兵部司 职方司驾部司 库部司太仆寺 卫尉寺刑部刑部司 都官司比部司 司门司大理寺工部工部司 屯田司虞部司 都水司少府监 将作监军器监 都水监三省位置图 ((2 2)地方机构)地方机构贞贞观观初初年年在在全全国国划划分分十十道道监监察察区区。

      开开元元二二十十一一年年分分为为十十五五道道,,各各置置采采访访处处置置使使 3、府兵制度•(1)府兵的种类及来源•A三卫(亲卫、勋卫、翊卫)•B卫士•(2)府兵的组织•中央、地方•(3)任务•(4)特点 •诸府皆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凡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府勘契乃发•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兵志》 4、唐代的法律体系•唐代的成文法典与隋代相同,分为律、令、格、式其中以律最为稳定、最为重要,是司法部门量刑定罪的依据 ((1 1)、唐律的修订)、唐律的修订总则总则 名例篇名例篇5757条条事律事律卫禁篇卫禁篇3333条条职制篇职制篇5959条条户婚篇户婚篇4646条条厩库篇厩库篇2828条条擅兴篇擅兴篇2424条条罪律罪律贼盗篇贼盗篇5454条条斗讼篇斗讼篇6060条条诈伪篇诈伪篇2727条条杂律篇杂律篇6262条条捕亡篇捕亡篇1818条条专则专则 断狱篇断狱篇3434条条律以正刑定罪律以正刑定罪 令以设范立制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格以禁违正邪 式以轨物程事式以轨物程事 吐鲁番出土唐律残片吐鲁番出土唐律残片吐吐鲁鲁番番出出土土唐唐律律残残片片 •(2)令:是各级官府应遵守的规章、制度。

      •唐代多次编令,如《永徽令》有27篇30卷,包括官品令、考课令、衣服令、仓库令、关市令等1546条•唐令今不存,有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收715条,池田温《唐令拾遗补》•(3)格:是经过整理汇编的皇帝的制敕•如《留司格》、《散颁格》•(4)式:是政府机构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最早的《贞观式》;敦煌发现《水部式》残卷 唐代律令格式的关系•《新唐书》卷56《刑法志》:•“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其有所违及人之为恶而入于罪戾者,一断以律 5、学校与科举•(1)学校 中央①②③④国子监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①太医署有医学、针学、按摩学、咒禁学②太卜署有卜筮学③太仆寺有兽医学以上分别置博士、助教教之④司天台有天文学、历学、漏刻学以上置博士门下省东宫专门技术学校 地方州县学(教儒家经典,学生20至60,最多80)医科学校(太宗629年于各州设医药博士,开元后改称医学博士,培养医学生,一般各州10至20名学生私学 (2)科举•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其最高目标是成文政府官员唐代选拔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科举入仕,二是门荫得官,三是流外和杂色入流(流内官是从正一品至从九品下的职事官,流外官是在此之外的吏职)。

      •科举分常举和制举 大大抵抵众众科科之之目目,,进进士士尤尤为为贵贵,,其其得得人人亦亦最最为为盛焉《新唐书·选举志》进进士士科科始始于于隋隋大大业业中中,,盛盛于于贞贞观观、、永永徽徽之之际际缙缙绅绅虽虽位位极极人人臣臣,,不不由由进进士士者者终终不不为为美美……其其推推重重谓谓之之“ “白白衣衣公公卿卿” ”,,又又曰曰“ “一一品品白白衫衫” ”,,其其艰艰难难谓谓之之“ “三三十十老老明明经经,,五五十十少少进进士士” ”其其负负倜倜傥傥之之才才、、变变通通之之术术、、苏苏张张之之辨辨说说、、荆荆聂聂之之胆胆气气、、仲仲由由之之武武勇勇、、子子房房之之筹筹画画、、弘弘羊羊之之书书计计、、方方朔朔之之诙诙谐谐,,咸咸以以是是而而晦晦之之,,修修身身慎慎行行,,虽虽处处子子之之不不若若其其有有老老死死于于文文场场者者,,亦无所恨亦无所恨………… 王定保《唐摭言》 (3)铨选•唐代,任何欲获得职事官的人,均须参加中央的官员选拨考试,即“铨选”参加科举的人称举人,参加铨选的叫选人•“选人”有两种:•“有出身人”:通过科举、门荫或其他方式获得做官资格的人•“前资官”:已经担任过某官,因任满或其他原因停官待选的人 铨选考试内容•★ 文官考察“四事”:身、言、书、判•      ♦ 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      ♦ 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武官考察 :箭法,包括长垛(长距离射箭)、马射、步射;枪法;表达与反应能力•然后再据骁勇、材用(武艺)和领导能力授官。

      ((4 4)考课)考课★ ★ 任满考核标准:四善二十七最任满考核标准: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针对个人品德、工作作风和态度;二十七最是据不四善是针对个人品德、工作作风和态度;二十七最是据不同工作岗位和职责提出的最高标准同工作岗位和职责提出的最高标准 ♦ ♦ 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 ♦ ♦ 二十七最:二十七最: 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 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 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 …………考核结果分九等考核结果分九等考核结果分九等考核结果分九等:(中上以上奖俸禄,中中保禄安位,中下罚禄):(中上以上奖俸禄,中中保禄安位,中下罚禄):(中上以上奖俸禄,中中保禄安位,中下罚禄):(中上以上奖俸禄,中中保禄安位,中下罚禄) ♦ ♦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 无最而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无最而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 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 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6 6、修、修《《氏族志氏族志》》 7 7、、““贞观贞观之治之治”” 自自自自古古古古帝帝帝帝王王王王多多多多疾疾疾疾胜胜胜胜己己己己者者者者,,,,朕朕朕朕见见见见人人人人之之之之善善善善,,,,若己有之。

      若己有之若己有之若己有之 人人人人之之之之行行行行能能能能不不不不能能能能兼兼兼兼备备备备,,,,朕朕朕朕常常常常弃弃弃弃其其其其所所所所短短短短,,,,取其所长取其所长取其所长取其所长 人人人人主主主主往往往往往往往往进进进进贤贤贤贤则则则则欲欲欲欲置置置置诸诸诸诸怀怀怀怀,,,,退退退退不不不不肖肖肖肖则则则则欲欲欲欲推推推推诸诸诸诸壑壑壑壑朕朕朕朕见见见见贤贤贤贤者者者者则则则则敬敬敬敬之之之之,,,,不不不不肖肖肖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人人人主主主主多多多多恶恶恶恶正正正正直直直直,,,,阴阴阴阴诛诛诛诛显显显显戮戮戮戮,,,,无无无无代代代代无无无无之之之之朕朕朕朕践践践践祚祚祚祚以以以以来来来来,,,,正正正正直直直直之之之之士士士士比比比比肩肩肩肩于于于于朝朝朝朝,,,,未尝黜责一人未尝黜责一人未尝黜责一人未尝黜责一人 自自自自古古古古皆皆皆皆贵贵贵贵中中中中华华华华、、、、贱贱贱贱夷夷夷夷狄狄狄狄,,,,朕朕朕朕独独独独爱爱爱爱之之之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 —— 唐太宗自评唐太宗自评唐太宗自评唐太宗自评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其其其其除除除除隋隋隋隋之之之之乱乱乱乱,,,,比比比比迹迹迹迹汤汤汤汤、、、、武武武武;;;;致致致致治治治治之之之之美美美美,,,,庶庶庶庶几几几几成成成成、、、、康康康康自自自自古古古古功功功功德德德德兼兼兼兼隆隆隆隆,,,,由由由由汉汉汉汉以以以以来来来来,,,,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新新唐唐书书··太太宗宗纪纪赞赞》》夫夫夫夫太太太太宗宗宗宗之之之之于于于于正正正正心心心心修修修修身身身身之之之之道道道道、、、、齐齐齐齐家家家家明明明明伦伦伦伦之之之之方方方方,,,,诚诚诚诚有有有有愧愧愧愧于于于于二二二二帝帝帝帝三三三三王王王王之之之之事事事事矣矣矣矣然然然然其其其其屈屈屈屈己己己己而而而而纳纳纳纳谏谏谏谏,,,,任任任任贤贤贤贤而而而而使使使使能能能能,,,,恭恭恭恭俭俭俭俭而而而而节节节节用用用用,,,,宽宽宽宽厚厚厚厚而而而而爱爱爱爱民民民民,,,,亦亦亦亦三三三三代代代代而而而而下下下下绝绝绝绝无无无无而而而而仅仅仅仅有有有有者者者者也!也!也!也!元元 戈直戈直《《贞观政要题辞贞观政要题辞》》翻阅一下《贞观政要》这部书,就可以突出地感觉到,贞观一朝二十余年中,君臣之间几乎每天都在研究、探讨“治道”,甚至可以说他们举办了一个常设的政治理论研究班……胡如雷《李世民传》 承承乾乾既既废废,,上上御御两两仪仪殿殿。

      群群臣臣俱俱出出,,独独留留长长孙孙无无忌忌、、房房玄玄龄龄、、李李世世勣勣((jiji))、、褚褚遂遂良良,,谓谓曰曰::“ “我我三三子子一一弟弟,,所所为为如如是是,,我我心心诚诚无无聊聊赖赖!!” ”因因自自投投于于床床,,无无忌忌等等争争前前扶扶抱抱上上又又抽抽佩佩刀刀欲欲自自刺刺,,遂遂良良夺夺刀刀以以授授晋晋王王治治无无忌忌等等请请上上所所欲欲,,上上曰曰::“ “我我欲欲立立晋晋王王 ”无无忌忌曰曰::“ “谨谨奉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卷卷197197贞观十七年四月贞观十七年四月三、武周政权三、武周政权 ((1 1)太宗晚年的烦)太宗晚年的烦恼恼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生三子:太子承乾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生三子:太子承乾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生三子:太子承乾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生三子:太子承乾 魏王泰魏王泰魏王泰魏王泰 晋王治晋王治晋王治晋王治我我若若立立泰泰,,则则是是太太子子之之位位可可经经营营而而得得自自今今太太子子失失道道、、藩藩王王窥窥伺伺者者,,皆皆两两弃弃之之传传诸诸子子孙孙,,永为后法永为后法………… ———— 唐太宗唐太宗唐唐太太宗宗不不以以天天下下大大器器私私其其所所爱爱,,以以杜杜祸祸乱乱之之原原,,可谓能远谋矣!可谓能远谋矣! ———— 司马光司马光 ((2 2)、武则天的一生)、武则天的一生637637年年1414岁岁 入宫为太宗才人入宫为太宗才人650650年年2727岁岁 高宗复召入宫,封为昭仪高宗复召入宫,封为昭仪655655年年3232岁岁 册立为皇后册立为皇后675675年年5252岁岁 皇太子(长子)李弘暴卒皇太子(长子)李弘暴卒680680年年5757岁岁 废黜皇太子(次子)李贤废黜皇太子(次子)李贤683683年年6060岁岁 高宗卒,中宗(三子)李显即高宗卒,中宗(三子)李显即 位,则天临朝称制位,则天临朝称制684684年年6161岁岁 废李显,立睿宗(四子)李旦废李显,立睿宗(四子)李旦688688年年6565岁岁 加尊号加尊号“ “圣母神皇圣母神皇” ”690690年年6767岁岁 称帝,改国号为周称帝,改国号为周695695年年7272岁岁 加尊号加尊号“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698698年年7575岁岁 复立中宗李显为皇太子复立中宗李显为皇太子705705年年8282岁岁 病重,大臣拥立中宗。

      寻病卒病重,大臣拥立中宗寻病卒素多智计,兼涉文史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旧唐书旧唐书》》人非温顺,地实寒微人非温顺,地实寒微………… —— —— 骆宾王骆宾王 唐唐 大大明宫含元殿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复原图四、开元盛世四、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三个阶段:前期前期开元元年~十年(开元元年~十年(713713~~722722))励精图治励精图治 盛世初现盛世初现中期中期开元十一年~二十四年(开元十一年~二十四年(723723~~736736))好大喜功好大喜功 盛极渐衰盛极渐衰后期后期开元二十五年~天宝十五载(开元二十五年~天宝十五载(737737~~756756))昏庸怠政昏庸怠政 酿成祸乱酿成祸乱 •玄宗的政治作为有五:•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 •2、抑制食封贵族•3、重视农业生产、•4、压抑佛教  •5、改革漕运•开元二十二年(734)任裴耀卿为宰相,兼江淮河南转运都使,主持漕运改革•(1)“兴漕路,请罢陆运•武则天时期,“陆运北路分八递,雇民车牛以载”•裴耀卿主持漕运时,主要采取水路运输,只是在黄河三门峡之险处,才凿开山路18里,陆运避险。

      •(2)建”仓储”•在漕运线上建物资中转仓库•如:河阴的河阴仓,河清的柏崖仓,三门东的集津仓,三门西的三门仓 •(3)行“节级转运”法•分段运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效果:•(1)节约运费•(2)节省民力、牛力•(3)调剂了粮食余缺 五、户籍管理制度及经济制度 (1)户籍管理制度时间黄小中丁老为丁年限隋初开皇二年 1-34-1011-1718-59 6041年炀帝继位初 1-34-1011-2122-59 6037年唐武德七年 1-34-1516-20 21-59 6038年唐天宝三年 1-34-1718-22 23-57 5834年唐广德元年 1-34-1718-24 25-55 5630年 敦煌户籍残卷 ((2 2)均田制、租庸调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 均田制均田制 ▲▲对百姓的授田对百姓的授田    ▲    ▲对贵族官僚受田对贵族官僚受田 ▲▲土地买卖的规定土地买卖的规定● ● 租庸调制(缴纳单位:丁租庸调制(缴纳单位:丁/ /每年)每年) ▲ ▲ 租:粟二石租:粟二石 ▲ ▲ 调: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调: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五尺,麻三斤 ▲ ▲ 庸(代役绢):正役庸(代役绢):正役2020日,每日日,每日可折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可折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 ▲ 额外加役额外加役1515日免调,日免调,3030日租调俱日租调俱免免 唐唐授授田田文文籍籍残残卷卷 第二节     唐后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安史之乱•(一)原因•1、经济危机•2、军事危机•3、政治危机(统治腐朽) 1010节度分布图节度分布图安禄山安禄山 (二)安史之乱的简单经过(二)安史之乱的简单经过至德至德元载(元载(756756年)六月初七日年)六月初七日 哥舒翰大败于灵宝哥舒翰大败于灵宝六月初九日六月初九日 叛军占领潼关叛军占领潼关六月十二日六月十二日 玄宗放弃长安西逃玄宗放弃长安西逃六月十四日六月十四日 马嵬兵变马嵬兵变七月十二日七月十二日 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唐肃宗即位于灵武 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尊玄宗为上皇天帝七月二十八日七月二十八日 玄宗抵达成都玄宗抵达成都肃宗肃宗…………乃太子叛父,何以讨禄山也!唐有天下几三乃太子叛父,何以讨禄山也!唐有天下几三百年,由汉以来,享国最为长久。

      然三纲不立,无百年,由汉以来,享国最为长久然三纲不立,无父子君臣之义,见利而动,不顾其亲,是以上无教父子君臣之义,见利而动,不顾其亲,是以上无教化,下无廉耻化,下无廉耻…………唐之父子不正,而欲以正万事,唐之父子不正,而欲以正万事,难矣其享国长久,亦曰幸哉!难矣其享国长久,亦曰幸哉! 范祖禹范祖禹《《唐鉴唐鉴》》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统一、强盛到分裂、衰落的转折点 •2,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破坏了社会生产,给广大百姓带来沉重灾难•黄河流域,遭到极大破坏:“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遭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李白:“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人口锐减:全国只有一千七百九十万,比天宝十三年减少了近十分之七 二、藩镇割据•1、藩镇类型:•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2、唐政府与藩镇的斗争•(1)四镇之乱 成德李惟岳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山南东道梁崇义中央河东马燧昭义李抱真范阳朱滔淮西李希烈宣武李洽   四镇之乱 (2)淮西之乱与“元和中兴”•唐中叶后,蔡州成为藩镇割据称雄、抗命朝廷的重要资本。

      唐德宗初,辽西人李希烈先是深受德宗青睐,恩宠有加,然而希烈性情惨狠毒辣,“每对战阵杀人,流血盈前,而言笑饮馔自若”(《旧唐书·李希烈传》),终至违抗朝命,僭号称王,割据争雄,“纵横搏噬,河洛淮汉之交,诸州悉被其患 •唐宪宗时,蔡州刺史吴元济“以申、光、蔡三州拒天下之兵,四面攻围”,凶猛狂悍而难以抵遏,屠舞阳,焚叶县,攻掠鲁山、襄城,汝州、许州及阳翟人多逃匿山谷荆棘之间,关东大震宪宗在讨伐吴元济的诏文中历数其罪云: •吴元济逆绝人理,反易天常;不居父丧,擅领军政谕以诏旨,曾无谦恭;荧惑一方之人,迫胁三军之众……陵虐封疆,遂致稽阻,绝朝廷之理,忘父子之恩;旋又掩寇舞阳,伤残吏卒,焚烧叶县,骚扰闾阎,恣行夺攘,无所畏忌《旧唐书·吴元济传》)  藩镇割据分布图藩镇割据分布图河朔三镇河朔三镇河朔三镇河朔三镇 •三、唐后期中枢政制的演变 肃宗肃宗代宗代宗德宗德宗顺宗顺宗宪宗宪宗穆宗穆宗敬宗敬宗文宗文宗武宗武宗宣宗宣宗懿宗懿宗僖宗僖宗昭宗昭宗哀帝哀帝四、宦官专权四、宦官专权德宗德宗……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

      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故昏君蔽于所昵,英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玄宗以迁崩,宪、敬以弑殒,文主祸生所忽玄宗以迁崩,宪、敬以弑殒,文(宗)(宗)以忧偾,至昭以忧偾,至昭(宗)(宗)而天下亡矣!而天下亡矣!《《新唐书新唐书··宦者传序宦者传序》》泥泥制制宦宦官官头头像像吐吐鲁鲁番番唐唐墓墓出出土土被宦官拥立的皇帝 穆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被宦官杀害的皇帝 宪宗 敬宗 •唐后期皇帝、大臣对宦官进行了两次斗争•(1)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革新)•(2)甘露之变  五、朋党之争•牛李两派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选官途径 •二是对藩镇的态度  六、两税法的施行•(一)刘晏理财刘晏理财 •1、以雇佣劳动为核心的漕运整治 •a、推行“雇佣”制即雇佣船工、漕丁运输,废除徭役摊派•b、发展裴氏分段转运制•“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 •c、创立“纲运”•“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遣军将押送•d、训练漕卒•e、“囊米”装卸制。

      •2、以自由经营为原则的盐法改革 •3、以稳定物价为目的的常平改革  (二)两税法 •1、内容•第一,取消租庸和各种杂税杂役,所有税目集中于地税户税中;•第二,户税按户等高下征钱(实际按家产多少征收);地税按亩征粮,每亩征收数以颁两税法前一年地亩为准•第三,夏秋两征,夏税不迟于六月,秋税不迟于十一月交纳•第四,商贾人户按其经营额的三十分之一纳税•第五,量出制入,按预算需要的开支数决定当年两税总额,再按户税,地税两项向地方州县逐级摊派  •2、作用•①改变了按人丁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③简化了税收的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对百姓的盘剥•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唐王朝的实力,促成了所谓的“元和中兴”,它对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  “租庸调”与“两税法”的异同 (1)租庸调制 内容、意义•(2)两税法内容、作用•(3)异:租庸调以均田制为基础,是唐前期的基本赋税制度其征税原则以人头为基准,征收实物与劳役,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税制的延续;两税法则是在唐中期均田制破坏,国家户口大量流亡的情况下制定的新税制,手续简化,将地税部分摊入田亩,部分税目以钱代实物征收,出现了人头税向财产税的转移,开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税制征收的新标准。

      •(4)同:税制的调整与制定都是基于保证国家税收来源与相对正义而产生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在其实行之初都有其积极意义,如租庸调中纳庸代役的规定与两税法中对客户地位的承认;而两税法中的户税也是对前代调以户为单位征收的继承,徭役的征发摊入田亩,并没有完全废除人丁为单位的征役原则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四镇之乱,元和中兴) ,刘知几(史通),两税法,朋党之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唐律, 永贞革新,甘露之变•二、问答•1、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2、简述唐三省六部制度的主要内容•3、比较“租庸调”与“两税法”的异同•4、武周政权的历史地位•5、了解唐代文化的成就•  •第十四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 第一节、五代十国及契丹概况 •一、五代概况(见下页)•五代共八姓14君,53年 (907—959)•二、十国概况•除刘崇在太原建北汉,其余9国均属南方  唐末五代割据形势唐末五代割据形势梁梁·朱全忠晋晋·李克用 李存勗燕燕·刘守刘守光光岐岐岐岐· ·李茂贞李茂贞李茂贞李茂贞907907年年年年 朱全忠建梁朱全忠建梁朱全忠建梁朱全忠建梁908908年年年年 李克用卒李克用卒李克用卒李克用卒912912年年年年 朱全忠卒朱全忠卒朱全忠卒朱全忠卒913913年年年年 李存勗灭燕李存勗灭燕李存勗灭燕李存勗灭燕923923年年年年 后唐灭梁后唐灭梁后唐灭梁后唐灭梁924924年年年年 岐并入后唐岐并入后唐岐并入后唐岐并入后唐 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大同大同大同大同密云密云密云密云延庆延庆延庆延庆河间河间河间河间应县应县应县应县宣化宣化宣化宣化顺义顺义顺义顺义朔州朔州朔州朔州蓟州蓟州蓟州蓟州蔚州蔚州蔚州蔚州涿州涿州涿州涿州石敬瑭献幽云石敬瑭献幽云1616州于契丹州于契丹授予夺之权于夷狄,授予夺之权于夷狄,……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帝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帝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

      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夷! 王夫之《读通鉴论》王夫之《读通鉴论》 欧阳修论五代欧阳修论五代 呜呼!呜呼!……五代乱世也,其事无法而不合理者多矣,皆不足五代乱世也,其事无法而不合理者多矣,皆不足道也汉本纪赞) 呜呼!呜呼!……甚矣,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甚矣,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唐废帝家人传赞) 呜呼!呜呼!……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崩乐坏,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崩乐坏, 三纲五常之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晋家人传赞)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 “天地闭,贤人隐天地闭,贤人隐” ”之时欤!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其灭矣!(一行传序) 五代十国形势五代十国形势后梁后梁后梁时的南方形势①①①① 前蜀前蜀前蜀前蜀②②②② 吴吴吴吴③③③③ 吴越吴越吴越吴越④④④④ 闽闽闽闽⑤⑤⑤⑤ 楚楚楚楚⑥⑥⑥⑥ 南汉南汉南汉南汉 五代十国形势五代十国形势后唐后唐后唐时的南方形势②②②② 吴吴吴吴③③③③ 吴越吴越吴越吴越④④④④ 闽闽闽闽⑤⑤⑤⑤ 楚楚楚楚⑥⑥⑥⑥ 南汉南汉南汉南汉⑦⑦⑦⑦ 南平南平南平南平⑧⑧⑧⑧ 后蜀后蜀后蜀后蜀 五代十国形势五代十国形势后晋后晋·后汉后汉后晋·后汉时的南方形势③③③③ 吴越吴越吴越吴越⑤⑤⑤⑤ 楚楚楚楚⑥⑥⑥⑥ 南汉南汉南汉南汉⑦⑦⑦⑦ 南平南平南平南平⑧⑧⑧⑧ 后蜀后蜀后蜀后蜀⑨⑨⑨⑨ 南唐南唐南唐南唐 五代十国形势五代十国形势后周后周后周时的南方形势③③③③ 吴越吴越吴越吴越⑥⑥⑥⑥ 南汉南汉南汉南汉⑦⑦⑦⑦ 南平南平南平南平⑧⑧⑧⑧ 后蜀后蜀后蜀后蜀⑨⑨⑨⑨ 南唐南唐南唐南唐 三、周世宗改革•1、政治上,求贤、纳谏,加强法制,改善吏治•2、经济上,均定赋税,颁布《均田图》•3、军事上,严明军纪,整顿禁军 四、辽朝•(一)契丹的建国•契丹是鲜卑族族的一支,是漠北的一大势力。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都西楼(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982年又称契丹,1066年又改为辽•范围:“东至于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内蒙古克鲁伦河),南至白沟(雄县北白沟河),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  辽朝大致形势辽朝大致形势 契丹人的发型““契丹契丹””词义词义契丹一词的原义可能是契丹一词的原义可能是契丹一词的原义可能是契丹一词的原义可能是“ “镔铁镔铁镔铁镔铁” ”或或或或“ “刀剑刀剑刀剑刀剑” ”近古西方文献对中国的近古西方文献对中国的近古西方文献对中国的近古西方文献对中国的称呼:称呼:称呼:称呼:KltaiKltaiKltaiKltai KytayKytayKytayKytayCathay Cathay Cathay Cathay KitaiKitaiKitaiKitaiCataiCataiCataiCatai KathayKathayKathayKathayKhataKhataKhataKhata GhotaiGhotaiGhotaiGhotaiGhataGhataGhataGhata HitaHitaHitaHitaKataiKataiKataiKatai XetaiXetaiXetaiXetaiKatayKatayKatayKatay CathanCathanCathanCathan 等等等等 皆皆皆皆来自来自来自来自“ “契丹契丹契丹契丹” ”一词一词一词一词见冯家昇见冯家昇《《契丹名号考释契丹名号考释》》 (二)契丹文字(二)契丹文字 (二)契丹文字(二)契丹文字 上京临潢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府=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 南京析津府=北京南京析津府=北京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 西京大同府=大同西京大同府=大同(三)辽朝五京(三)辽朝五京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辽史(辽史·营卫志)营卫志)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 (辽史(辽史·太祖纪)太祖纪) 辽中京遗址辽中京遗址辽中京辽中京遗址遗址 (四)辽朝的制度•(1)“斡鲁朵”制•“斡鲁朵”是直接隶属于最高统治者本人的机构 “斡鲁朵”即宫帐之义,由皇帝的行宫毡帐,办事的衙署和警卫,供给、承应日常役使的部门组成•“斡鲁朵”有其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一个独立的军事和经济单位它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辽朝共有12个“斡鲁朵”(宫)和一个相当于“斡鲁朵”的王府 春春捺捺钵钵曰曰鸭鸭子子河河泺泺皇皇帝帝正正月月上上旬旬起起牙牙帐帐,,约约六六十十日日方方至至天天鹅鹅未未至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弋猎网钩,春尽乃还弋猎网钩,春尽乃还夏夏捺捺钵钵无无常常所所,,……四四月月中中旬旬起起牙牙帐帐,,卜卜吉吉地地为为纳纳凉凉所所,,五五月月末末旬旬、、六六月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居五旬,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 七月中旬乃去七月中旬乃去秋捺钵秋捺钵曰伏虎林。

      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冬冬捺捺钵钵曰曰广广平平淀淀……其其地地饶饶沙沙,,冬冬月月稍稍暖暖,,牙牙帐帐多多于于此此坐坐冬冬,,与与北北、、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 ————《《辽史辽史··营卫志中营卫志中··行营行营》》捺捺钵钵……乃乃契契丹丹民民族族生生活活之之本本色色,,有有辽辽一一代代之之大大法法,,其其君君臣臣之之日日常常活活动动在在此,其国政之中心机构在此此,其国政之中心机构在此辽代政治中心,不在汉人式的五京,而在游牧式的捺钵辽代政治中心,不在汉人式的五京,而在游牧式的捺钵———— 傅乐焕傅乐焕《《辽代四时捺钵考辽代四时捺钵考》》(四)辽朝的制度:(四)辽朝的制度:((2 2))四时捺钵制四时捺钵制 辽汉官像契契丹丹……官官分分南南北北,,以以国国制制治治契契丹丹,,以以汉汉制制待待汉汉人人……北北面面治治宫宫帐帐、、部部族族、、属属国国之之政政,,南南面面治治汉汉人人州州县县、、租租赋、军马之事赋、军马之事《《辽史辽史··百官志一百官志一》》其其官官有有契契丹丹枢枢密密院院及及行行宫宫都都总总管管司司,,谓谓之之北北面面,,以以其其在在牙牙帐帐之之北北,,以以主主蕃蕃事事;;又又有有汉汉人人枢枢密密院院、、中中书书省省、、行行营营都都总总管管司司,,谓谓之之南南面面,,以以其其在在牙牙帐帐之之南南,,以以主主汉汉事。

      事《《契丹国志契丹国志··建官制度建官制度》》胡胡人人之之官官,,领领番番中中职职事事者者皆皆胡胡服服,,谓谓之之契契丹丹官官,,枢枢密密、、宰宰臣臣则则曰曰北北枢枢密密、、北北宰宰相相领领燕燕中中职职事事者者,,虽虽胡胡人人亦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余靖余靖《《契丹官仪契丹官仪》》(四)辽朝的制度(四)辽朝的制度((3 3))中央的北南面中央的北南面官制官制 •(4)地方的部族制和州县制•(5)“头下军州”•(6)军事制度•(7)法律制度 第二节、北宋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北宋历九帝而亡: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凡167年  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亦终日侍侧,不能害我我亦终日侍侧,不能害我………… 赵匡胤赵匡胤一、一、北宋建立及统一北宋建立及统一950950年年2323岁岁 从军从军951951年年2424岁岁 后周建立,任后周建立,任 禁军东西班行首禁军东西班行首953953年年2626岁岁 任开封府马直任开封府马直 军使,成为皇子柴荣亲信军使,成为皇子柴荣亲信954954年年2727岁岁 柴荣(周世宗)柴荣(周世宗) 即位。

      升殿前都虞候即位升殿前都虞候956956年年2929岁岁 从周世宗伐南从周世宗伐南 唐,升殿前都指挥使唐,升殿前都指挥使959959年年3232岁岁 周世宗病卒周世宗病卒 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 军最高统帅军最高统帅960960年年3333岁岁 陈桥兵变篡位陈桥兵变篡位 963年灭年灭960年建立年建立965年灭年灭971年灭年灭975年灭年灭963年灭年灭978年年献土献土978年年献土献土979年灭年灭一、一、北宋的统一北宋的统一攻取之道,从易者始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当今惟吴易图,…………得吴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可飞书而召之…………唯并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诱,…………可为后图可为后图 ————(周)(周)王朴王朴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矣…………河东正扼两蕃,河东正扼两蕃,若遽取河东,便与两蕃若遽取河东,便与两蕃接境…………俟我完实,取俟我完实,取之未晚。

      之未晚 ———— 赵匡赵匡胤胤 二、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宋太祖: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 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 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其道何如?赵普: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 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司马光《《涑水纪闻涑水纪闻》》卷一卷一宋宋太太祖祖……削削夺夺藩藩镇镇之之权权,,其其术术不不止止一一端端,,惟惟最最要者则为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支郡添置通判与罢领支郡二事聂崇岐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论宋太祖收兵权》》明人绘明人绘《《雪夜访普图雪夜访普图》》 北宋前期的 中枢组织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三司…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宋史·职官志二》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1 1、、中枢中枢削弱相权削弱相权 2、三衙鼎立与军权集中(禁军)•(1)“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961)•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慕容延钊•(2)废除殿前都点检,设立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长官称三帅•(3)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帅领兵,枢密使调兵 •(4)整顿部署禁军•(5)“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3、收夺地方各种权力•(1)裁除节度使所领的支郡,削夺节度使的军权•(2)收归司法权•(3)收归财权及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页) 中央中央路路府州军监府州军监县县安抚司安抚司(帅司)(帅司)转运司转运司(漕司)(漕司)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宪司)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司(仓司)(仓司)知州(或知府等)知州(或知府等)通判通判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3 3、地方、地方汉汉唐唐之之时时部部刺刺史史之之职职,,于于今今为为甚甚简简,,而而事事无无有有不不举举者者。

      今今之之监监司司,,有有漕漕,,有有宪宪,,常常平平茶茶盐盐则则有有提提举举,,坑坑冶冶铸铸钱钱则则有有提提点点,,其其职职甚甚备备,,而而治治不不加加于于昔昔,,何何也也??监监司司之之职职愈愈多多,,而而州州县县之之扰扰愈愈甚甚,,于于治无益也!治无益也!南南宋宋 王十朋王十朋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 “我是监郡,朝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廷使我监汝” ”,举动为其所制举动为其所制……至今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至今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     (欧阳修)(欧阳修)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北宋最重要的路级机构为转运使司,宋初共设15路,至神宗元丰时分为23路宋宋神神宗宗时时官官修修全全国国地地理理志志 路名漕司治所宪司治所两浙路浙江杭州浙江绍兴京东东路 山东益都      同江南东路 江苏南京      同京东西路河南商丘南山东巨野江南西路 江西南昌江西赣州京西南路 湖北襄樊河南邓县荆湖南路 湖南长沙湖南衡阳京西北路 河南洛阳河南临汝荆湖北路 湖北荆州湖南常德河北东路河北大名东      同福建路福建福州      同河北西路 河北正定      同广南东路 广东广州广东韶关河东路山西太原      同广南西路 广西桂林广西象州永兴军路 陕西西安山西永济西成都府路 四川成都四川乐山秦凤路甘肃天水陕西凤翔梓州路四川三台     同淮南东路 江苏扬州      同利州路陕西汉中     同淮南西路 安徽凤台安徽潜山夔州路四川奉节    重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治治治治所为今地名所为今地名所为今地名所为今地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官职差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官职差遣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三省、六曹、二十四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马端临马端临 大宋大宋…………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制廪禄之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厚薄,多无职业其所谓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其所谓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谓职者,乃古之加官也也;所谓职者,乃古之加官也自余功臣、检校官、散官、阶、勋、自余功臣、检校官、散官、阶、勋、爵、邑,徒为烦文,人不复贵。

      凡朝廷所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绩者,爵、邑,徒为烦文,人不复贵凡朝廷所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绩者,曰官、曰差遣、曰职而已曰官、曰差遣、曰职而已于三者之中,复有名同实具,交错难知,于三者之中,复有名同实具,交错难知,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 司司马光马光 4、完善科举制度•(1)科举门类•贡举、武举、制举、词科、童子科等•其中贡举是主流,设进士科、明经科、三礼科、明法科等•(2)应试程序•乡试(解试)、会试(省试)、殿试 •(3)考试管理•考生回避•考官“锁院”•糊名誊卷•评阅“封弥”•落第“附试”•登科授官 三、北宋的其他制度及教育•(一)官员的选拨与管理制度•1、选官途径•(1)科举取士•(2)门荫补官•(3)吏人出职•(4)纳粟卖官•2、磨勘制度 •3、俸禄制度•4、致仕制度•致仕年龄:文官70,武官80•致仕待遇 •(二)军事制度•1、军队种类:•(1)禁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有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番号•(2)厢军•是地方诸州的镇兵•(3)乡兵•是各地方上的兵力,不算正式军队编制•(4)蕃兵•是西北地区由羌人组成的地方军•2、募兵制度 •(三)学校教育•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的州学、县学•1、国子监是宋代最高教育行政机构,隶属其下的学校有:•(1)国子学;(2)四门学; (3)太学•(4)武学;(5)律学; (6)算学•(7)书学; (8)画学; (9)医学•2、州学、县学 •(四)书院教育•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第三节、北宋的经济•一、户籍制度•1、“闰年图”:每逢闰年造户籍一次•2、户口分类:•(1)坊郭户: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居民•(2)乡村户:居住在乡村的民户•3、户口的特点•(1)坊郭户、乡村户均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2)主户有户等的区分•坊郭户:分10等•乡村户:分5等(“五等版籍”、“五等丁产簿”)•第一、二等:上户•第三等:中户•第四、五等:下户 •二、租佃制度与客户所受的剥削•1、宋代租佃制普遍发展起来•“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书面契约•2、客户的身份地位•(1)落后地区:相当于农奴•(2)发达地区:经济性的租佃契约关系•3、地主对客户的剥削•地租:实物地租,落后地区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分成组和定额组 •三、赋役制度•(一)繁苛的赋税•1、两税:夏税钱帛,秋税谷物(1斗/亩)•2、“加耗”(“鼠雀耗”)•3、“支移”:运送到指定地点•4、“折变”:钱物互相折纳•5、“杂变之赋” :五代时期的苛税名目•“沿征”           “沿纳”•6、“丁口之赋”:即丁身税•7、“和买”、“和籴” •“和买”(“和预买”):强制征买民户绢帛•“和籴”(“籴买”、“市籴”):征购粮草•以上是乡村主户的负担以上是乡村主户的负担•8、城郭之赋:房宅税(屋税)和可供盖房的宅地的地税•9、“科配”:包括科买、配卖•科买:向商人、手工业者强买物品•配卖:官府把各种实物强行摊卖给坊郭户销售•以上是坊郭户的负担以上是坊郭户的负担•上述种种赋税和科配,最终由城乡的贫下上述种种赋税和科配,最终由城乡的贫下户负担。

      原因是:户负担原因是: •一方面上户享有政府规定的种种免役特权;另一方面,一般地主或富裕农民又耍滑头:•“诡名子户”:把自家的土地与人丁分散为许多户头•“诡名寄产”:假称把土地献纳给僧寺、道观•“诡名挟佃”:伪造售田券,假称售田于形势户或官户,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 •(二)商税•1、征税机构•商税院:四京府及临安•“场务”:地方州县及墟市•2、商税的征收•(1)正税:包括过税和住税•过税:即流通税,税率2%•住税:即交易税,税率3%•(2)附加税:如“力胜钱”•(3)商税征收以货币为主,兼征一定实物(三)杂税 盖盖盖盖至至至至于于于于今今今今,,,,授授授授田田田田之之之之制制制制亡亡亡亡矣矣矣矣民民民民自自自自以以以以私私私私相相相相贸贸贸贸易易易易,,,,而而而而官官官官反反反反为为为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之司契券而取其直之司契券而取其直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凡凡凡凡人人人人诉诉诉诉论论论论田田田田业业业业,,,,只只只只凭凭凭凭契契契契照照照照为之定夺为之定夺为之定夺为之定夺叶适叶适1 1、田契税、田契税 •2、经总制钱•为支付军费而征收•经制钱和总制钱的总称•3、月桩钱•南宋因筹措军饷而加征的税,具体名目繁多•4、版帐钱•南宋因军兴为名创设的苛敛总称,具体名目多得“不可以遍举,亦不能遍知”(马端临语)。

      •主要在两浙及福建路征收 •(四)职役•1、含义•职役又叫差役,是宋政府在乡村主户中实行的、按户等高下轮差的制度•2、种类•(1)州县役:在州县官府中担任的公吏•衙前;承符、手力、散从;弓手•(2)乡役:在乡村担任职责的人员•里正;户长、乡书手;耆老;壮丁 •(五)夫役•1、征役对象•以乡村民户(包括主户和客户)定口多寡计征•2、夫役时间•不固定有“春夫”、“急夫”等•由上可见,宋代的赋役负担极其沉重,故南宋朱熹就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可谓确评! 第四节、北宋中期的变法运动•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2、土地兼并严重•3、农民起义 范仲淹((989989~~10521052))庆历新政庆历新政((10431043~~4444))的改革方案:的改革方案:一:明黜陟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二:抑侥幸三:精贡举三:精贡举四:择官长四:择官长五:均公田五:均公田六:厚农桑六:厚农桑七:修武备七:修武备八:减徭役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九:覃恩信十:重命令十:重命令 二、二、庆历新政庆历新政 三、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二宋神宗熙宁二年(年(10691069)) 二月二月 王安石拜参知政事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七月 行行均输法均输法 九月九月 行行青苗青苗法法 闰十一月闰十一月 行行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三年十二月 行行保甲法保甲法 王安石拜相王安石拜相四年二月四年二月 改革科举改革科举 十月十月 行行募役法募役法 行行太学三舍法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五年三月 行行市易法市易法 五月五月 行行保马法保马法 八月八月 行行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六年六月 置置军器监军器监 八月八月 行行免行法免行法七年九月七年九月 行行将兵法将兵法九年(九年(10761076)十月)十月 王安石罢相王安石罢相元丰五年(元丰五年(10821082)四月)四月 改官制改官制(一)、理财诸法1 1、均输法、均输法、均输法、均输法2 2、青苗法、青苗法、青苗法、青苗法3 3、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4 4、募役法、募役法、募役法、募役法 (免役法)(免役法)5、、市易法市易法市易法市易法 6、、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二)、整军诸法1、、将兵法(将兵法(将兵法(将兵法(置将法置将法))))2 2、保甲法、保甲法、保甲法、保甲法 3、、保马法保马法保马法保马法4 4、置军器监、置军器监、置军器监、置军器监 (三)、科举教育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以以实实现现 “ “富富国国强强兵兵” ”为为目目标标的的“ “熙熙宁宁变变法法” ”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1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 2、抑制了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抑制了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3 3、、增加了增加了财政收入财政收入4 4、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但、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但“ “积弱积弱” ”局面局面并未改变并未改变 王安石 ((10211021~~8686)) 四、变法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四、变法派与守旧派的斗争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之,成者毁之,矻矻之,成者毁之,矻矻之,成者毁之,矻矻( (ku)ku)焉穷焉穷焉穷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使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司司司司马光马光马光马光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月变化天下月变化天下月变化天下………… —— ——刘挚刘挚刘挚刘挚 司马光司马光((((10191019~~~~8686))))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 五、元祐更化和元祐党籍五、元祐更化和元祐党籍10851085年年 神宗卒,哲宗即位,太皇太神宗卒,哲宗即位,太皇太 后高氏摄政,后高氏摄政,“ “元祐更化元祐更化” ”开开始始10861086年年 司马光卒,反变法派陷入内司马光卒,反变法派陷入内 部党争部党争10931093年年 高太后卒,哲宗亲政,变法高太后卒,哲宗亲政,变法 派重掌政权派重掌政权11001100年年 哲宗卒,徽宗即位哲宗卒,徽宗即位 ,皇太,皇太 后向氏主政,反变法派再起后向氏主政,反变法派再起11021102年年 向太后卒,徽宗亲政,变法向太后卒,徽宗亲政,变法 派蔡京拜相,颁刻派蔡京拜相,颁刻“ “元祐党籍元祐党籍碑碑” ”,, 党争告一段落党争告一段落11271127年年 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宋宣仁太后高氏(宋宣仁太后高氏(10321032~~9393)) •      •        第十五章 金、南宋 •第一节、金朝的政治制度•一、勃极烈制度•四勃极烈:谙班、国论、阿买、昃•二、猛安谋克制•三、中央官制与监督制度•中央:三省制•监察:御史台•四、地方官制•路府、州、县三级制 •四、行台尚书省的创立•五、科举制度与官员选拨•第二节、南宋与金的对峙及其和战(自学)•1141年(绍兴11年)“绍兴和议”•1164年(隆兴2年)“隆兴和议”•1206年(开禧2年)韩侂胄“开禧北伐”•1208年(嘉定元年)“嘉定和议” 复习题•主户,猛安谋克,绍兴和议,北南面官制,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程朱理学,靖康之难  •头(投)下军州,庆历新政 ,计相,陈桥兵变,斡鲁朵,捺钵、元祐更化•1、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3、评述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从背景、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三方面回答)  •      •        第十六章 元 元代的制度建设•一、职官制度•(一)中央机构•1、中书省:掌行政•2、枢密院:掌军政•3、御史台:掌监察•4、宣政院:掌佛教事务及吐蕃地区•5、大宗正:掌蒙古、色目人刑名诉讼 •6、宣徽院:掌朝会、宴享及漠北蒙古赋税等•7、翰林国史院:掌修史、起草制诏、备顾问•8、蒙古翰林院:掌译写诏令文书•9、通政院:掌全国驿站•10、大司农司:掌劝课农桑及水利、义仓•(二)地方机构•行省—路—府、州—县 ((((腹腹腹腹里里里里))))察察合合台台汗汗国国畏兀儿畏兀儿属地属地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高高丽丽行省制度行省制度 •二、入仕途径•1、宿卫•高级官僚主要出自怯薛宿卫组织•2、吏•中下级官僚吏员出职•3、儒•儒士入仕•三、监察与考核•(一)监察•中央:御史台•地方:江南、陕西行御史台 •(二)考核•1、中央机构、行省、宣慰司官员•2、地方路府州县官员•四、驿站和急递铺•五、户籍管理•(一)户等•(二)诸色户计 名称名称义务义务数量数量军户军户承担兵役承担兵役约约30万万站户站户驿站服务驿站服务30万以上万以上匠户匠户官官手工业生产手工业生产20万万灶户灶户食盐生产食盐生产近近10万万僧尼僧尼户户诵经诵经祝寿,告祝寿,告天祈福天祈福20余万余万儒户儒户入入学校读书学校读书约约11万万““诸色户计诸色户计”” 大大凡凡今今仕仕惟惟三三途途,,一一由由宿宿卫卫,,一一由由儒儒,,一一由由吏吏。

      由由宿宿卫卫者者……十十之之一一由由儒儒者者……十十分分之之一一半半由由吏吏者者……十十九九有半焉姚燧姚燧 滑滑稽稽之之雄雄,,以以儒儒为为戏戏者者曰曰::“我我大大元元制制典典,,人人有有十十等等一一官官,,二二吏吏先先之之者者,,贵贵之之也也贵贵之之者者,,谓谓有有益益于于国国也也七七匠匠,,八八娼娼,,九九儒儒,,十十丐丐后后之之者者,,贱贱之之也也贱贱之之者者,,谓谓无无益益于于国国也也嗟嗟乎乎悲悲哉哉!!介介乎乎娼娼之之下下、、丐丐之之上上者者,,今今之之儒儒者者也也!! 谢谢枋枋得得 元元朝朝一一度度计计划划开开凿凿胶胶莱莱运运河河以以缩缩短短海海运运航航线线,,但但未未能能成成功功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危素危素《《元海运志元海运志》》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萨都剌萨都剌《《芒鞋芒鞋》》寒就江南暖,饥就江南饱,寒就江南暖,饥就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揭傒斯揭傒斯《《题芦雁题芦雁》》贫极江南,富称塞北贫极江南,富称塞北………… 元末红巾军檄文元末红巾军檄文漕运、海运漕运、海运 •复习题•驱口 ,行省制度 ,胡三省,忽必烈 ,匠户,匠户,斡脱钱,怯薛斡脱钱,怯薛•1、简述元代行省制度的主要内容。

       •2、简述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 •3、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4、结合史实分析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元、结合史实分析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        第十七章 明 第一节   明前期的政治•一、明朝的开国制度•(一)职官制度•1、地方•(1)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两京两京(南京、北京)十三省十三省(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广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2)都指挥使司•(3)提刑按察使司 地方(都、布、按三司分立,互不统属)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掌军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监察、司法)府直隶州(统县)县属州(隶属于府) •2、中央•(1)废除宰相制度(见下页)•洪武十三年(1380),谋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不设宰相从此结束了秦汉以来行之1000余年的宰相制度•(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长官皆为尚书(正二品),副长官侍郎(正三品),分割了昔日宰相的权力•(3)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左、右都御使,因与六部尚书地位相似,合称“七卿七卿”•十三道监察御史 昔昔秦秦皇皇…………设设相相之之后后,,臣臣张张君君之之威威福福,,乱乱自自秦秦起起,,宰宰相相权权重重,,指指鹿鹿为为马马。

      自自秦秦以以下下,,人人人人君君天天下下者者皆皆不不鉴鉴秦秦设设相相之之患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自自古古三三公公论论道道,,六六卿卿分分职职,,并并不不曾曾设设立立丞丞相相自自秦秦始始置置丞丞相相,,不不旋旋踵踵而而亡亡汉汉、、唐唐、、宋宋因因之之,,虽虽有有贤贤相相,,然然其其间间所所用用者者多多有有小小人人,,专专权权乱乱政政今今我我朝朝罢罢丞丞相相,,设设五五府府、、六六部部、、都都察察院院、、通通政政司司、、大大理理寺寺等等衙衙门门,,分分理理天天下下庶庶务务彼彼此此颉颉颃颃不不敢敢相相压压,,事事皆皆朝朝廷廷总总之之,,所所以以稳稳当当以以后后子子孙孙做做皇皇帝帝时时,,并并不不许许立立丞丞相相臣臣下下敢敢有有奏奏请请设设立立者者,,文文武武群群臣臣即即时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 朱元璋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理由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理由有有明明之之无无善善治治,,自自高高皇皇帝帝罢罢丞丞相相始始也也!! —— 黄黄宗宗羲羲《《明明夷夷待待访访录录·置置相相》》 •(4)六科•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科设给事中•“科道官科道官”((“言官言官”)):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5)大理寺•长官大理寺卿,掌复审、平反刑狱•(6)通政使司•长官通政使,掌出纳帝命,受理奏章•“大九卿”:大理寺卿、通政使与六部尚书、都察院长官左、右都御史•(7)翰林院:起草制诰、修史、备顾问 •(二)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1、五军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废宰相同时,又改大都督府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掌军籍和军政,统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但不直接统率军队•兵部:掌武官的选授、军队的调发(奉帝命)•皇帝: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和调遣•总兵官:打仗时,兵部奉帝命任命总兵官,发给印信,战后,交还,士兵回卫所。

      2、卫所制度•(1)编制•如左图•(2)士兵来源•元朝军户•从征•归附•谪发•垛集•(3)经济来源:军屯都司卫5600人千户所(五个)5×1120人百户所(十个)10×112人总旗(二个)小旗(五个) •(三)、学校与科举•1、学校•1)、国子学——国子监•国子监分六堂:•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2)、府、州、县学校•3)、社学:民间乡村设立•4)、宗学:为宗室子弟设立•5)、武学:为武官子弟设立 童生童生生员生员(秀才)(秀才)科举科举生员生员贡士贡士贡士贡士举人举人举人举人进士进士进士进士庶吉士庶吉士庶吉士庶吉士童童试(县、试(县、府、院试)府、院试)岁岁考考科考科考乡试乡试乡试乡试会试会试会试会试殿试殿试殿试殿试考选考选考选考选每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乡试每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乡试每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乡试每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乡试 丑、辰、未、戌年二月举行会试丑、辰、未、戌年二月举行会试丑、辰、未、戌年二月举行会试丑、辰、未、戌年二月举行会试三月初一殿试三月初一殿试三月初一殿试三月初一殿试各地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各地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各地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各地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进士分为三甲殿试进士分为三甲殿试进士分为三甲殿试进士分为三甲 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第二名为榜眼第二名为榜眼第二名为榜眼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探花第二、三甲第一名均称传胪第二、三甲第一名均称传胪第二、三甲第一名均称传胪第二、三甲第一名均称传胪第一甲三人、及二三甲庶吉士均入翰林第一甲三人、及二三甲庶吉士均入翰林第一甲三人、及二三甲庶吉士均入翰林第一甲三人、及二三甲庶吉士均入翰林2 2、科举、科举 八股文结构举例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分股 起二股 出题 中二股 后二股 束二股收结祝总斌先生总结八股文取士之制的要点:祝总斌先生总结八股文取士之制的要点:▲ ▲ ▲ ▲ 经义:实质内容经义:实质内容经义:实质内容经义:实质内容▲ ▲ ▲ ▲ 代圣贤立言:阐述经义的角度代圣贤立言:阐述经义的角度代圣贤立言:阐述经义的角度代圣贤立言:阐述经义的角度▲ ▲ ▲ ▲ 八股对仗:阐述经义的文体八股对仗:阐述经义的文体八股对仗:阐述经义的文体八股对仗:阐述经义的文体八股文结构八股文结构彼其所以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 比物连类 其旨不可一而概之也 然而观者得于吟哦上下之际 所以会其意而一之者 要以触发其本真而使之约于中耳其所以自然于音响节簇而不能已者 宣志达情 其意不可泥而拘之也 然而观者得于咏歌慨叹之间 所以迎其意而通之者 要以和平其心意而俾之离于僻耳 归有光《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后二股 •(四)、户籍与赋役•1、户帖•2、里甲制度•3、黄册•4、鱼鳞图册•5、“本色”、“折色”•6、粮长制•7、正役、杂役 •(五)、《大明律》与《大诰》•1、 《大明律》•是明代一直遵用的综合性正式法典,颁布于洪武三十年(1397)。

      特点:•(1)组成结构的变化•(2)刑名的沿袭与变化•(3)“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重典特征•(4)增加了维护皇权的“奸党”之罪 •2、《大诰》•是洪武中后期朱元璋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由《大诰》、 《大诰续编》、 《大诰三编》、 《大诰武臣》组成,共236条•这是一部集重刑恫吓与宣传说教于一体的特种法典•《大诰》在 洪武以后基本不再使用 明孝陵 康熙题字 顺顺治治::其其自自汉汉高高以以下下,,明明代代以以前,何帝为优?前,何帝为优? 范范文文程程等等::汉汉高高祖祖、、文文帝帝、、光光武武、、唐唐太太宗宗、、宋宋太太祖祖、、明明太太祖祖俱俱属贤君 顺治:顺治:此数君又孰优?此数君又孰优? 陈名夏:陈名夏:唐太宗似过之唐太宗似过之 顺顺治治::朕朕以以为为历历代代贤贤君君,,莫莫如如明明太太祖祖即即唐唐太太宗宗并并数数君君德德政政,,皆皆有有善善者者,,有有未未尽尽善善者者至至明明太太祖祖所所定定制制度度章章程程,,规规画画周周详详,,历历代之君,实皆不及也代之君,实皆不及也 范文程等:范文程等:诚如上谕!诚如上谕!—— 清初君臣对话清初君臣对话开国制度之影响开国制度之影响 •二、明初的四起大案•1、、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胡惟庸,凤阳定远人胡惟庸,凤阳定远人•被诛或追夺封爵被诛或追夺封爵21侯,株杀侯,株杀3万余人万余人•《《昭示奸党录昭示奸党录》》•2、、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年(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蓝玉,凤阳定远人蓝玉,凤阳定远人•株杀株杀2万人万人•《逆臣录》 ◎ ◎ 13801380年胡惟庸案年胡惟庸案 ◎ ◎ 13931393年蓝玉案年蓝玉案◎ ◎ 13751375年空印案年空印案 ◎ ◎ 13851385年郭桓案年郭桓案四案共诛杀十万人以上四案共诛杀十万人以上 从从胡胡惟惟庸庸被被杀杀以以后后,,胡胡案案成成为为朱朱元元璋璋进进行行政政治治斗斗争争的的方方便便武武器器。

      凡凡是是心心怀怀怨怨望望的的,,行行动动跋跋扈扈的的,,对对皇皇家家统统治治有有危危险险性性的的文文武武官官员员、、大大族族地地主主,,都都陆陆续续被被罗罗织织为为胡胡党党罪罪犯犯,,处处死死抄抄家家胡胡惟惟庸庸的的罪罪状状也也随随着着统统治治阶阶级级内内部部矛矛盾盾的的发发展展而而发发展展,,随随时时扩扩大大,,…………发发展展为为串串通通李李善善长长谋谋反反,,把把淮淮淮淮西西西西集集集集团团团团的的主主要要力力量量完完全全摧摧毁毁最最后后是是蓝蓝玉玉案案,,则则连连淮淮西西集集团团中的军事贵族也大部分消灭了中的军事贵族也大部分消灭了 胡胡惟惟庸庸事事件件正正像像一一个个在在传传说说中中的的故故事事,,时时间间越越后后,,故故事事的的范范围围便便越越扩大扩大………… ———— 吴晗吴晗 •3、 1375年(洪武八年)空印案年(洪武八年)空印案•4、、 1385年(洪武十八年)郭桓案年(洪武十八年)郭桓案•三、特务政治与文化专制•(一)特务政治•1、“检校”:监察在京官吏•非专门化的机构•2、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设立•锦衣卫下属镇抚司设有监狱,有权审判、处刑,称“诏狱” 故事:凡杖者,以绳缚两腕,囚服逮赴午门外。

      每入一门,门扉随阖至杖所,列校百人衣襞衣,执木棍林立司礼监宣驾帖讫,坐午门西墀下左,锦衣卫使坐右,其下绯而趋走者数十人须臾缚囚定,左右厉声喝喝“阁棍”,则一人持棍出,阁于囚股上喝“打”,则行杖杖之三,则喝令“着实打”或伺上意不测,曰“用心打”,则囚无生理矣五杖而易一人,喝如前每喝,环列者群和之,喊声动地,闻者股栗凡杖,以布承囚,四人舁之杖毕,举布掷诸地,几绝者十恒八九午门廷杖,司礼监、锦衣卫使分坐左右列校行杖之重轻,匪独察二人之语言、辨其颜色也黠者每视其足,足如箕张,则囚可生,靴尖一敛,则囚无生理矣闻诸恶少年习行杖时,先缚草为二人,一置砖于中,一纸裹其外,俱以衣覆之杖置砖者视之若轻,徐解而观,则砖都裂杖纸裹者视之若重,而纸无伤能如是,则入选《《日下旧闻考日下旧闻考》》3 3、、廷杖廷杖 •(二)文化专制•1、严惩不合作的士人•2、大兴文字狱•僧、发、光、贼;•生——僧,则——贼•作则垂宪,垂子孙而作则,睿性生(僧)智•藻饰太平——早失太平•遥瞻帝扉——遥瞻帝非•《庆贺谢恩表式》 •四、分封诸王与靖难之役•明太祖实行分封制,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洪武年间受封诸王仅20人就藩,其余五人因年幼,至1408年(永乐六年)始就藩(下页)•明初分封特点:•(1)诸王出镇,各立王府,设置属官•(2)冕服车旗宅第,低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面须伏拜•(3)诸王不得过问地方民政事务,但可统兵,有自己的护卫军•(4)对各地都司的守镇兵有监控和调遣权 明初诸王明初诸王分封形势分封形势 今裂土分封,使诸王今裂土分封,使诸王今裂土分封,使诸王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

      而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秦、晋、燕、齐、梁、秦、晋、燕、齐、梁、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楚、吴、蜀诸国,无不楚、吴、蜀诸国,无不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觖望,甚者缘间而起,觖望,甚者缘间而起,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防之无及矣!防之无及矣!防之无及矣! 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 五、内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明史明史》》卷一卷一○九九《《宰辅年表一宰辅年表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於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後,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繄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  •内阁:内阁:(( 《《明史明史》》卷七二卷七二《《职官志一职官志一 》》 ))•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内阁  明代内阁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分四个阶段:•A、洪武时期为最初雏形•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丞相制度以后,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洪武十五年(1382)以翰林、春坊官员协助处理奏章于是仿宋代制度,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这是后来内阁制度的最早雏形但朱元璋重大事务皆“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B、永乐时期为基本形成阶段 •朱棣即位后,命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七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也”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已基本形成但内阁职权极为有限,“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C、仁、宣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阁权已重于六部权力•表现之一,阁臣品级提高,授予尚书官职阁臣品级从正五品提至正、从一品,已超过六部尚书接着,阁臣也相继授予尚书官职,便掌握实权,出现阁权重于六部权力的局面 •表现之二,阁臣拥有“票拟”章奏之权宣德时,命杨士奇等处理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谓之条旨”,也就是阁臣掌握了直接处理国家大事提供意见的大权•D、景泰至嘉靖时,内阁已有专门下属,朝位班次列六部之上•这时,设制敕房、诰敕房,有专门的中书舍人,掌办制、诰等文书的草拟,为阁臣服务特别是嘉靖时朝位班次内阁位于六部之上,阁臣“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相,特不居丞相名耳”。

      第二节   明中后期的政治•一、宦官专权•明代宦官势力的发展:•1、太祖洪武时期(1368-1398):•(1)设立宦官机构:•12监、2司、七局(下页)•(2)限制宦官权力:•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限职衔、服饰、品级、读书 司礼监司礼监惜薪司惜薪司内官监内官监钟鼓司钟鼓司御用监御用监宝钞司宝钞司司设监司设监混堂混堂司司御马监御马监兵仗局兵仗局神宫监神宫监银作局银作局尚膳监尚膳监浣衣局浣衣局尚宝监尚宝监巾帽局巾帽局印绶监印绶监针工局针工局直殿监直殿监内织染局内织染局尚衣监尚衣监酒醋面局酒醋面局都知监都知监司苑局司苑局 司礼监: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司礼监: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九员或四五员九员或四五员……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误者,亦不妨略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误者,亦不妨略为改正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为改正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

      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 刘若愚刘若愚《《酌中志酌中志》》 我朝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我朝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公同商榷,取自圣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公同商榷,取自圣裁裁…… 明孝宗即位初监察御史陈孜奏明孝宗即位初监察御史陈孜奏宦官专权、宦官机构宦官专权、宦官机构 •2、成祖永乐时期(1402-1424):•信用宦官,给予出使、专征、监军之权•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开宦官干政之端•3、仁、宣洪熙、宣德时期(1424-1435):•宦官进一步得到重要,地方上设立守备太监、镇守太监监军;•宫中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4、英宗正统时期(1436-1449)•司礼监权重,司礼监太监专权(见上页):•“批红”:“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甚而改动“票拟”•干预司法: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断案量罪看宦官脸色•王振专权 •5、代宗景泰时期(1450-1456):•为抗击瓦剌,建立京军的精锐——“团营”,归太监曹吉祥、刘永诚节制,开宦官总领京军之例。

      •6、宪宗成化时期(1464-1487):•成化十三年(1477)设西厂,为患甚剧•汪直提督厂事:横行各地•巡视九边——汪直为第一人•7、武宗正德时期(1505-1521):•宦官权力更炽,为患更酷 •“八虎”(“八党”):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风、罗祥•刘瑾专政:•“红本”、“白本”•刘瑾设内行厂,比东、西成尤酷烈•8、神宗万历时期(1572-1620):•冯保专权,神宗亦怕他——宦官专权登峰造极 •二、内阁倾轧•(一)“大礼议”•武宗(1505-1521)——世宗(1521-1566),武宗堂弟•“护礼派”:主张“尊孝宗(武宗父朱祐樘)为皇考,称兴献王(世宗父朱佑杭)为皇叔考,母妃为皇叔母,祭告上笺称侄署名”•即“继统”亦要“继嗣”•——世宗难以接受•“议礼派”:张璁上书《大礼疏》,主张“继统”不同于“继嗣”,“入继祖统则可,谓为人 •后而绝其亲则不可 ”•支持此议的还有桂萼、方献夫、席书、霍涛等人——“议礼派”•——深得世宗之心•“大礼议”结果:•护礼派失败,遭受严惩;•世宗册封生身父亲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孝宗则改称皇伯考,孝宗后为皇伯母•后又加封父母,建世庙于太庙之侧。

      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 •(二)首辅专权与内阁纷争•1、杨廷和•实际上的第一内阁首辅在“大礼议”中与世宗抗衡•2、费宏•3 、杨一清•4、张璁,1529年起•5、李时,1535年起•6、夏言,1538年起•7、翟銮,1542年起 •8、严嵩,1544年起•9、夏言夏言,1545年起•10、严嵩严嵩,1548年起•11、徐阶,1562年起•12、李春芳, 1568年起•13、高拱,1569年起•14、张居正,1573年起 •三、东林党议(自学) 第三节   张居正改革•一、背景•明王朝进入中期以后开始走向衰落,出现了中衰现象,主要表现在:农民的赋税和负担日趋加重,形成大批的流民;随着与政府矛盾的加深,爆发了多次流民起义,阶级矛盾激化;明代中期开始,宦官对政治的干预日益严重,宦官在政治上弄权的同时,还凭着政治权势大肆搜夺和勒索财富;英宗以后的皇帝几乎个个昏溃无能,挥霍无度,朝政混乱;随着土兼并的恶性发展,卫所屯田也逐渐破坏;内政混乱的同时,原来的蒙古贵族大举南下,骚扰明的边境这种情况逐渐发展,到明中后期,政府的政财危机逐渐加重,明王朝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正是面对此等严重的局面,张居正主持了改革。

        •二、内容:•1、政治改革张居正加强官员考核,讲求工作成效根据事情的大小,缓急,定出官吏的工作时限,延误者受到追治,并对当时无视法纪,上下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腐败官场作风,进行了整治•2、军事改革张居正主张封蒙古俺答汗为师义王,授意宣府,大同,山西总督王崇古经理此事并在大同等地边外设立互市,加强内地与蒙古族间的经济往来,为加强西北和东边的防卫,任用戚继光镇守蓟门和李成梁镇守辽东,给予专断之便在广东地方,任凌云翼为两广军务提督,这对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3、水利整治张居正推荐 ,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使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  •4、经济改革•(1)清丈土地•(2)一条鞭法•《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赋役条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  •A、赋役合并,一律征银•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把部分丁役摊入田亩•原来以户、丁征徭役,现以丁数、土地多寡征银。

      •B、“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取消力役,由官府雇人充役•C、赋役钱粮官收官解•不再由甲首、里长、粮长收解,而由州县收解 •“一条鞭法”的意义:•A、是继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B、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使赋、役合而为一,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C、实现徭役征银,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比较容易离开土地,为城镇手工业提供了较多劳动力•D、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商品化有一定促进作用,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三、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朝政权,但改革不免触动相当数量的官僚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抗另外,历史积弊太深,太远,已是积重难返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此后,某些改革的成果虽然保留了下来,而大部已废殆,不能遏制明王朝衰落的步履 •      •        第十八章 清 第一节   清人入关前的政治军事体制•一、八旗制度•1、创立时间•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四旗;1615年增加四旗•2、八旗组织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上上上上既既既既削削削削平平平平诸诸诸诸国国国国,,,,每每每每三三三三百百百百人人人人设设设设一一一一牛牛牛牛录录录录额额额额真真真真((((佐佐佐佐领领领领)))),,,,五五五五牛牛牛牛录录录录设设设设一一一一甲甲甲甲喇喇喇喇额额额额真真真真((((参参参参领领领领)))),,,,五五五五甲甲甲甲喇喇喇喇设设设设一一一一固固固固山山山山额额额额真真真真((((都都都都统统统统)))),,,,每每每每固固固固山山山山额额额额真真真真左左左左右右右右设设设设两两两两梅梅梅梅勒勒勒勒额额额额真真真真((((副副副副都都都都统统统统))))。

      初初初初设设设设有有有有四四四四旗旗旗旗,,,,旗旗旗旗以以以以纯纯纯纯色色色色为为为为别别别别,,,,曰曰曰曰黄黄黄黄、、、、曰曰曰曰红红红红、、、、曰曰曰曰蓝蓝蓝蓝、、、、曰曰曰曰白白白白至至至至是是是是((((万万万万历历历历四四四四十十十十三三三三年年年年))))添添添添设设设设四四四四旗旗旗旗,,,,参参参参用用用用其其其其色色色色镶镶镶镶之之之之,,,,幅幅幅幅之之之之黄黄黄黄白白白白蓝蓝蓝蓝者者者者红红红红缘缘缘缘,,,,幅幅幅幅之红者白缘,共为八旗之红者白缘,共为八旗之红者白缘,共为八旗之红者白缘,共为八旗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二、议政王大臣会议•天启二年(1622)•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三、三院八衙门•崇祯二年(1629)设文馆•崇祯四年(1631)设六部六部•崇祯九年(1636)三月,改文馆为内三院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崇祯九年(1636)六月,设都察院都察院•崇祯十一年(1638),设理藩院理藩院 第二节•             •清朝入关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强化和完备 •一、国家中枢机构的嬗变•(一)顺治、康熙时期•1、内阁•康熙九年(1670),内阁独立•职掌:“票拟章疏”和“参预机务”•“部本”•“通本”•“红本”•“折本”•御门听政 御门听政御门听政朕朕听政三十余年,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即觉不安御门,即觉不安……朕每日听政,从无朕每日听政,从无间断,闲坐宫中,间断,闲坐宫中,反觉怀抱不适反觉怀抱不适…… 康熙自述上上(乾隆)(乾隆)每晨起,必以卯刻。

      每晨起,必以卯刻……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闻爆竹一声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闻爆竹一声余辈在直舍,遥闻爆竹声自远渐近,则知圣驾已至乾清宫计是时,尚余辈在直舍,遥闻爆竹声自远渐近,则知圣驾已至乾清宫计是时,尚须燃烛寸许,始天明也余辈十余人,阅五六日轮一早班,已觉劳苦,须燃烛寸许,始天明也余辈十余人,阅五六日轮一早班,已觉劳苦,孰知上日日如此!孰知上日日如此!赵翼赵翼 朕朕…数数十十年年来来,,殚殚心心竭竭力力,,有有如如一一日日,,此此岂岂仅仅劳劳苦苦二二字字所所能能该该括括耶耶??…诸诸葛葛亮亮云云::鞠鞠躬躬尽尽瘁瘁,,死死而而后后已已…臣臣下下可可仕仕则则仕仕,,可可止止则则止止,,年年老老致致政政而而归归,,抱抱子子弄弄孙孙,,犹犹得得优优游游自自适适为为君君者者勤勤劬劬一一生生,,了了无无休休息息,,…鞠鞠躬躬尽尽瘁瘁,,诚诚谓此也!谓此也!诸诸臣臣视视朕朕如如驾驾车车之之马马,,纵纵至至背背疮疮足足瘸瘸,,不不能能拽拽载载,,仍仍加加鞭鞭策策,,以以为为尔尔即即踣踣((bo跌跌倒倒))毙毙,,必必有有更更换换者者惟惟从从旁旁笑笑视视,,竟竟无无一一人人怜怜恤恤,,俾俾((bi))其其更更换换休息者休息者……—— 老年康熙的牢骚老年康熙的牢骚 •清代内阁是国家政事中枢,协助皇帝处理地方各省和中央部院的政务。

      屈尊于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无明代内阁权力大•2、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重大机密要务,是国家中枢机关•顺治、康熙对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予以限制和削减•3、密折制度•(1)目的:拓展民情政情信息来源渠道•(2)含义:密折是专指受皇帝指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再径发奏报人的折式文书 •(3)时间:•顺治年间、康熙初期、康熙中期三说•(4)康熙时密折的使用•A、中期前后: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使用•B、后期使用范围扩大•(5)雍正时期密折制度的完善•A、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B、保密制度•4、设立南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选翰林和文学侍从入值,称“南书房”,秉帝意拟写谕旨•分割了内阁的票拟权,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 •(二)雍正时期•1、军机处•(1)设立时间:1726年或其他•其位置在皇宫内廷的隆宗门内、乾清门右侧(见下图)•(2)构成: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3)职掌:•a、“承旨书谕”(见御门停政图)•“明发”: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指事涉机密,不由内阁发抄,令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b、议大政、审大狱 雍正年间,始缮葺养心殿为雍正年间,始缮葺养心殿为寝兴常临之所。

      一切政务,寝兴常临之所一切政务,如批章阅本、召对引见,宣如批章阅本、召对引见,宣谕筹几,一如乾清宫谕筹几,一如乾清宫… 嘉庆帝嘉庆帝《《养心殿联句养心殿联句》》注注养养心心殿殿军军机机处处南南书书房房南书房、军机处位置南书房、军机处位置 •(4)特点:•人员精干•效率极高•保密性强•临时差遣•(5)军机处设立的作用•a取代了南书房,削弱了内阁的地位,内阁只是处理大理繁剧的例行公务;•b对皇权构成一定牵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失去作用,逐渐成为一种虚衔;乾隆五十六年(1791)宣布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走到了尽头 •c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成为国家的中枢机关•d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不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权预决军国大事,军机大臣也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2、秘密立储制 秘密立储制的四项基本内容:秘密立储制的四项基本内容:▲ ▲ 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 ▲ 择贤而立择贤而立▲ ▲ 对储君暗中考察和培养对储君暗中考察和培养▲ ▲ 对储君人选及相关问题严格保密对储君人选及相关问题严格保密 ———— 杨珍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秘密立储制秘密立储制道光帝建储密匣 •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清代地方行政制度•1、地方行政机构(分四级):•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或称属州、散厅或称属厅)。

      •此外,还有与省大体平级的边疆特别行政区,例如:•蒙古地区:盟、旗制度旗是中央领导下的基本行政单位,盟是督察机构•新疆、西藏地区: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2、地方官员及职掌•省级官员:•省级最高官员:总督、巡抚、提督学政•乾隆中期,总督、巡抚作为省级固定性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建制确定下来了•督抚是皇帝心腹,秉帝意行事,掌一省或数省军事、民政、财政•提督学政(学台)每省一人,会同督抚管教育、科举不论本人官阶高下,在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地位平行•布政使(藩台):管一省民政、财政、人事•按察使(臬台):管一省司法、刑狱、纠察,兼领驿递事务,乡试任监试官,大计任考察官•道员、知府、知州、知县,厅设同知 •(二)中央对地方的监控•1、在布、按之上设督抚•2、奏折、“廷寄”•3、增州县、升府州,规划地方官缺•4、建立以督抚为主的地方各衙门间互相监督的体制 •三、官员选任制度•基本沿袭明代•满族为主体的满汉联合•(一)选官途径•1、科举•2、学校选官•3、捐纳 此辈原系白丁,捐纳得官,其心惟此辈原系白丁,捐纳得官,其心惟思偿其本钱,何知有皇上之百姓!思偿其本钱,何知有皇上之百姓!康熙三十年陆陇其奏疏康熙三十年陆陇其奏疏开捐之原因,不外河工、赈济、营开捐之原因,不外河工、赈济、营田、军需各项,而尤以军需为重,田、军需各项,而尤以军需为重,清之中叶,并恃此为饷源。

      清之中叶,并恃此为饷源……革职革职者可以捐复,犯公罪者可以捐级抵者可以捐复,犯公罪者可以捐级抵消,甚至保举亦可由捐而获当时消,甚至保举亦可由捐而获当时朝野人士,往往慨乎言之颓流所朝野人士,往往慨乎言之颓流所及,竟令仕途混浊,贪鄙成风,贿及,竟令仕途混浊,贪鄙成风,贿赂公行,国以不国赂公行,国以不国………… 许大龄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清代捐纳制度》》自序自序清代捐纳收据捐纳制度捐纳制度 •(二)任官制度:官缺制•所谓官缺,一指官职的性质类别,一指官位的编制数额•具体而言,官缺有多种:•1、固定授予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之人的官缺:宗室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内务府包衣缺、汉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2、按官职繁剧程度所划分的官缺•“冲、繁、疲、难”•3、按选任方式划分的官缺 •(1)请旨缺•四品以上官员•(2)留授缺、拣授缺、考授缺、调授缺、题授缺•部分四品及五品以下官员•(3)选授缺•中下级官员•(三)考核制度•对所有文武官员考核由吏部考功司主持•1、“京察” •(1)对京官的考核六年一次•(2)考核内容:“四格”•“守”:即操守,清、谨、平•“政”:即政绩,勤、平•“才”:即才能,长、平•“年”:即年龄,青、健、壮•(3)考核方式:•三品以上向皇帝自陈,四品以下的部院司员由吏部、都察院长官考核,大学士同察•(4)考核结果 •称职、勤职、供职三等•京察一等可加级、记名(有缺时优先升用)、引见。

      •京察一等比例:7:1•2、“大计”•(1)对外官(主要是地方官,督抚除外)的考核三年一次•(2)考核内容:“四格”,与京察同•主要以政绩为准,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3)考核方式: •先由藩、臬、道、府考察属吏表现,上报督抚,督抚核实上报吏部复核•(4)考核结果•“四格”俱优为“卓异官”,有一定比例:•道、府、厅、州、县官15:1,佐杂教官30:1•“卓异官”可不次擢用不实者惩罚•3、“军政”•对武官的考核五年一次•兵部主持•内容:操守、才能、骑射、年岁四格 •四、《大清律例》•五、八旗兵和绿营兵 •六、思想文化的控制•(一)提倡儒学,尤为尊崇程朱理学,以此教化百姓——确立统治思想•康熙九年(1670),颁发《圣谕十六条》•雍正予以注释发挥,颁发《圣谕广训》•(二)禁书 在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板万余部,销毁书板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据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凡有一切违碍书籍,及近时人著作有不经语句者,速行尽数呈出在城士民速自检查,呈缴教职转缴;其有离州县城窎(yu)远者,即于教佐等到乡挨查之时,逐一缴出。

      其有家存书籍无人阅看者,尽数缴官,代阅代缴,并再因亲及友多方说劝,或代为查阅缴官…如查过之后尚有存留者,即行从重治罪! 江南查缴禁书告示禁书禁书 •国人对修《四库》的评价:•吾国王者专断,以乾隆为极致其于《四库书》,直以天禄石渠为腹诽偶语者之死所不仅欲以天子黜陟生杀之权,行仲尼褒贬笔削之事已也删改之横,制作之滥,挑剔之刻,播弄之毒,诱惑之巧,搜索之严,焚毁之繁多,诛戮之惨酷,铲毁凿仆之殆遍,摧残文献,皆振古所绝无虽其工程之大,著录之富,足与长城运河方驾,迄不能偿其罪也!•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引任松如语•页163 •(三)文字狱•1、庄廷鑨《明史》案•2、曾静、吕留良案 •清朝前期维护边疆统一的主要措施 :•(1)、平定三藩之乱•(2)、统一台湾•(3)、平定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4)、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的斗争•(5)、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6)、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7)、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结合明清赋役制度的变革看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演变的趋向•两宋以来,赋税制度的变革继承了唐中期以后出现的人丁税向土地税转移的基本趋势,并有了进一步发展•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清丈土地。

      万历九年,丈量完毕,清查出大批田地,在此基础上实行了以“一条鞭法”为核心的赋役制度改革其内容包括:A赋役合并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过去按户、丁出办的徭役,现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至于摊派的比例,各地尚有所不同B募役法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农民可以出钱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应 •C田赋征银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都改为用银折纳金花银制度实已开其端,这与明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货币使用量的增加有关D简化赋役征收办法丁粮毕输于官”,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征解赋役的办法(差役)•一条鞭法将部分徭役摊入地亩,赋役的主要对象不是人而是物(土地),这是自唐两税法以来人头税转为财产税的历史趋势的进一步发展赋役征银,基本上实现了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化,货币成了赋税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然张居正的赋役制度改革在推行中也现了种种弊端徭役征银,使人身依附关系大大松驰,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清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废除了明末杂派,整顿了赋役制度顺治时,编制《赋役全书》,作为征收赋役的依据1712年,唐熙帝又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银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723年,雍正帝在全国先后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将丁银全部摊入田亩,与田赋一并征收,称“地丁银”这是赋役制的一大改革,从此不再按人丁和土地双重标准征税,而将土地作为唯一的征税标准,在法定意义上废除了延续两千余年的人头税摊丁入亩”后,简化了征收程序,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因躲避丁役而人口逃匿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从赋役制度的大变革方向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也逐渐松弛,契约制取代身份制,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必将是社会发展之大势所在而赋役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这种社会变革的凝固化的象征,也必然要产生变革以适应这种现实趋势以地税征收为主,田多税多,田少税少,无地的农民在理论上不负担任何赋税,这有利于减少农民逃亡,有利于社会安定与生产的发展取消了人丁税使农民不必隐匿户口,国家也无需用超经济强制来控制农民户口,进一步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程度,人口的活动性也提高了就税制本身而言,至摊丁入亩,我国封建经济中“佃户交租,业户完粮,粮从租出,租为粮本”的分配体制最后形成,国家与地主为争夺剥削对象而长期以来所进行的斗争也宣告结束就此而言,古代社会的阶级斗争也更加明朗化和深化了。

        •清朝前期维护边疆统一的主要措施 :•(1)、平定三藩之乱三藩为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康熙亲政后,对三藩逐步采取限制的政策吴三桂起兵反叛由于康熙帝措施得当,最终取得了平叛的胜利•(2)、统一台湾施琅率领水军经过激战,于1638年8月进驻台湾康熙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行政机构,隶福建省•(3)、平定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4)、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的斗争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渥巴锡率众族历时半年,回到祖国乾隆帝妥善安排了其部族  •(5)、对西藏管理的加强康熙年间平定叛乱,设驻藏大臣乾隆年间使西藏“事权始归一”,从此,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6)、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于雍正四年开始改土归流,至八年,基本完成改土归流即将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设为流官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7)、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通过平叛清军加强了对天山南路的统治  •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闭关政策也就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明清两代所施行的一种重要的对外政策•元末明初之时大量落魄的武士阶层构成了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主体,对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太祖时期采取了积极的政策以及国力强盛,因而遏制了倭患的蔓延。

      明中期以后,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的松弛,倭寇复起,中国海边不安,再加上西方殖民者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于是开始施行该政策  •至清前期,康熙时为了镇压郑成功,颁布禁海令;在收复台湾后,为限制与外国之间的往来,康熙时期允许广州、厦门等五地通商,乾隆后仅允许广州一地通商并限定时间,并规定由十三行全权军管对外货易这反映了清统治者的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一切都有,无需与外国通商,再加上害怕中国人同西方人接触后对他们的统治不利,为保证自己的专制统治地位,加强思想控制,因而采取了闭关政策,拒绝了与西方的交流  •闭关政策是封建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结果就是严重地阻碍正常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禁锢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造成了严重后果在世界处于由陆地时代向海洋时代转折的关键时期,中华帝国失去了跻身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机会当西方殖民者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大门的愿望没有实现,最终终于通过鸦片和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近代贫弱挨打的历史由此开启  •复习题•三藩之乱,东林党,军机处,靖难之役,尼布楚条约,乾嘉学派,八旗制度,摊丁入亩,绿营兵绿营兵•1、简述清朝前期国家中枢行政体制的变化。

      •2、简述清朝前期维护边疆统一的主要措施•3、 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4、结合明清赋役制度的变革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演变趋向的理解 •5、评价张居正改革 •6、论述明代内阁的产生与发展•7、评述明代开国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评述明代开国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