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揿针埋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效果观察.docx
6页揿针埋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揿针埋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我科收住的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使用揿针埋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月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32例(76.2%),好转7例(16.7%),无效3例(7.1%)对照组治愈20例(47.6%),好转14例(33.3%),无效8例(19.1%)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揿针埋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安全、无并发症、患者依从性高关键词:揿针埋针;体外反搏;阴虚火旺不寐又称失眠,临床表现为睡眠时间短,深度不够,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眠[1]阴虚火旺不寐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现目前临床治疗不寐主要使用镇静、安眠药,但长期使用易造成药物依赖[2]。
我科对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应用揿针埋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与分组 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我科收住的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84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阴虚火旺相关诊断标准[3],年龄40~75岁,愿意配合接受治疗者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夹层主动脉瘤者;下肢静脉血栓;各种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者;其他体外反搏禁忌症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40~72岁,平均(45.2±5.3)岁;病程2.5~15.0年,平均(7.4±2.7)年观察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40~75岁,平均(42.5±6.7)岁;病程2.0~16.0年,平均(6.8±3.0)年两组一般资料接近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 揿针埋针治疗:选取体穴双侧心俞、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巨阙,共11个穴位,先用75%酒精消毒患者皮肤,使用揿针(清铃株式会社,0.2mm×1.2mm)埋针治疗,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每个穴位按压1分钟,以增强刺激,每48小时更换揿针埋针,治疗时间为1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体外反搏所用设备为气囊式体外反搏装置(ECP PSK)患者于平卧状态下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胸前区,确认氧饱和度与心电图正常后选取合适气囊将患者臀部、大腿及小腿进行完全包裹,45分钟/次,1次/天,压力控制在0.025~0.035MPa之间,治疗时间为1个月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或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反而加重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两组治疗的总体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两组均未见明显并发症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观察组4236(76.2)7(16.7)3(7.1)对照组4220(47.6)14(33.3)8(19.1)注:经秩和检验,P<0.053 讨论阴虚火旺导致的失眠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治疗此病应从促使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等方面着手[4]。
揿针疗法是皮部理论、浅刺法和留针术的结合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调气,其最终目的是促使阴平阳秘,阴阳平衡《黄帝内经.皮部论》云:“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的部位,与机体内脏腑构成整体的联系,通过长时间地刺激皮部及腧穴,可调节脏腑阴阳的作用[5-6]选取的穴位神门为心经原穴,有宁心安神作用;心俞、巨阙为心之俞穴、募穴,有调补心气作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有补益心脾、滋阴降火的作用体外反搏通过气囊挤压患者臀部、大腿、小腿方式,以R波作为触发信号,使下半身形成压力,动脉血管受到挤压,使血液反流至上半身,进一步增加回心输血量,患者脑部血供情况得到有效改善[7]另外体外反搏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提高镁离子在红细胞和血浆中的含量,调节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改善失眠症状[8]此外体外反搏在缓解日常疲劳状态也有明显效果,特别是脑力疲劳和体力 疲劳方面,能使失眠患者迅速消除疲劳,提高日间精神状态及间接缓解不良情绪,夜间睡眠质量也将好转[9]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明显并发症说明揿针埋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效果好,且操作简单、安全、患者易于接受参考文献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2. 胡美珠,张文苑. 耳穴埋籽联合穴位按摩对阴虚阳亢不寐患者的疗效分析研究[J]. 中外医疗,2018(5):155.3.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0.4. 彭安瑜,潘集阳. 失眠障碍的药物治疗[J]. 临床荟萃,2016,31(12):1277-1281.5. 陈秀娟,王淑雅,吴桓宇,等. 中药治疗失眠安慰剂效应的Meta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3):313-317.6. 陈燕荔,潘丽佳,周丹,等.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皮内针疗法处方用穴规律初探[J]. 河南中医,2016,36(11):2020-2023.7. 王兆国,法宪恩,杨展,等. 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6,45(9):30-32.8. 邹振宇,黄莉珊.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的疗效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6):1774-1775.9. 吴仕平,廖悄.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失眠41例[J]. 安徽医药,2020,8,24(8):1567-157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