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88975720
  • 上传时间:2022-05-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    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    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    2) 中世纪, 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    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    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    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    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    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    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    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由上而下”:行而上,由抽象理论研究演绎到具体现象的研究方法    8、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    例:①“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    ②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老*欧米哀尔)的形象—化丑为美    9、美学研究的对象:(名/简)    答: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0、美学为什么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第二,艺术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第三, 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第四, 通过艺术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1、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3)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具体方法在美学研究中都有用武之地    1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就是说,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说明,虽然有美的事物,但当审美主体处在异化的状况下无法欣赏美的东西,审美依赖主体的条件、心境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来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第四,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第五,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    1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也就是人的本质相联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讨美的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第二章 美 论    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    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书中提出自己的美学理论:1) 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2) 美是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3) 美即在恰当的比例,4) 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观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观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3、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4、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探求美的合理性、片面性?    合理性: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    片面性:①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虽然认为是客观的,但不认为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认为是自然就有的;②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③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总之,事物的客观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原始民族很少认为花是美的,极少以植物作为描写对象,原因是还没有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不是美感的对象。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1、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的,精神的,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质这种美的理念“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2、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认为美是理念 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本质在于客观的运动的发展的理念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不变的,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在自我的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    1、英国经验主义派休谟认为,因为外和的秩序和结构“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2、美国的马歇尔:美在于人的感官的快乐3、桑塔耶纳: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美感就是快感,美的本质和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性的象征,表现了人们无意识中的性本能的冲动贡献:首次发现了美、审美活动和艺术同人类被压抑的无意识的紧密联系。

      5、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认为“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他所说的“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五、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论述: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美是生活”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学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脱离具体生活的偏颇 这个命题的内涵在于: 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显示生活的就是美的; 反之,凡是不利于生活的,不能显示生活的,就是丑的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把美既不是看成物的属性,也不看成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看作人的生活本身,认为美的属性正是生活的属性,从而首次明确地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对于后来唯物主义美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结论:“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浅显易懂,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理由: ①生活包含着多种可能性,有美也有丑,不能说凡是生活都美,从而不能简单说美是生活 ②“美是生活”的讲法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如果不是则违反了他的第一句话,如果是又违反他第二句话 ③ 他还把个人对亲爱的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因此,他虽然正确的从客观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入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生理学相混杂的境地 (3)总之,“美是生活”不能成为关于美的正确命题    六、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