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的作用与翻译的未来.docx
12页翻译的作用与翻译的未来 【Summary】本文仅将作者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认识呈现给对翻译感性趣的同仁从翻译的历史可以见得,翻译实践活动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国有史可鉴经东西方数代人的努力,跨文化翻译活动已经在不同国家广泛展开在当代中国,翻译既是外语教育中的专业之一,也是目前蓬勃发展中的一个行业翻译教育的主体内容以翻译实践为主,翻译行业对译员的需求促进了翻译教育的扩展和提升未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学的构建更具发展潜力Key】翻译实践 翻译教育 翻译研究G64 A 2095-3089(2016)07-0003-03自人类开启同语言之间文化交流以来,翻译一直起着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作用在中、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无数文人和学者曾经从事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翻译在现代已成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本文所谓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现代汉语辞典》1983)中国著名文学家茅盾认为翻译是艺术,是创作,是科学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即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言的信息(Nida et Taber,1969)”。
翻译实践是翻译的主要内容,也是翻译研究的主体部分翻译理论流派林立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升华翻译研究的发展又推动了翻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目前在我国,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方兴未艾一、翻译在中国的历史沿革汉语中“译”字最早出现在周代《礼记》中,“翻”字起用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已使用“翻译”二字翻译行业在我国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起源于梵文佛经的翻译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开始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既公元148年)从东汉到唐宋时期,翻译事业由兴起到鼎盛其间,众多人杰志士从事佛经翻译东汉时期一位名为安世高的波斯人翻译了《大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前秦时期,有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释道安聘请印度佛经专家鸠摩罗什,主持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百论》等四百余卷佛经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专门请来印度佛经专家真谛,帮助翻译了《摄大乘论》等四十九部佛经隋朝的彦琮是当时的佛经翻译专家唐朝高僧玄奘更是名声显赫的佛经翻译家在“西去印度取经回唐后,先后主持翻译了一千三百多卷佛经他还将老子的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印度他是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最有成就者唐代末年至宋,元,明,清初期,翻译事业逐渐衰落从清代“新学”时期开始,出现了以徐光启,严复和林纾为代表的翻译家。
他们主要是将西欧各国的科学,文学和哲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后有李善兰等与英国人伟烈亚力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后九卷严复翻译的多是社科类专著,如《天演论》,《财富论》,《法意》,《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等严复不仅翻译西方专著,还参考汉晋六朝佛经翻译的方法和经验,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对我国的翻译事业贡献很大至今,他的翻译标准仍在沿用只是“雅”的含义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林纾本人不懂外语,他是通过懂外语者的合作,翻译了西方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如,《王子复仇记》,《块肉余生》,《巴黎茶花女遗失》等五四”时期也是我国现代翻译开始的时期从那时起直到文革前是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翻译家兼翻译理论家如:鲁迅,茅盾,胡适,巴金,林语堂,钱中书,吕淑湘,董秋斯,付雷等他们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对翻译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特别对“直译”与“意译”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和原则同时,原苏联翻译家的著作如,加切拉泽的《文艺翻译与文译交流》和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被介绍到中国,受到重视文革时期翻译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从1978年开始是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谭载喜等为代表的外语专家将国外的翻译理论介绍到我国翻译界由此使翻译界扩大了认识视角,扩展了研究方法,扩充了研究内容学者们还认为,必须加强翻译教学与研究,建设高素质的翻译教学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回顾中国翻译史,可以了解到翻译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然而文化导向的行业;而作为学科,翻译研究的历史则短暂而零落二、翻译在西方的历史沿革西方翻译史中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开始于希腊文学典籍和《圣经》的翻译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罗马帝国衰落前,出现过一些翻译家其中有古罗马人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圣奥古斯丁等这一时期史称西方古代翻译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败到文艺复兴时期为西方中世纪翻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马的神学家兼翻译家波伊提乌他主张要内容准确的直译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在西方经历了飞跃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有德国人伊拉斯谟,马丁·路德,法国人阿米欧,多雷,英国人查普曼等查普曼将希腊文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翻译成为英文版西方近代翻译时期是从文艺复兴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时期的西方翻译理论得到了逐步发展和加强主要翻译家有英国人德莱顿,泰特勒,法国人巴托,德国人施莱尔马马赫,施雷格尔和洪堡等。
语言学家洪堡在进行了语言对比研究之后得出了语言决定思想与文化的观点他还发现语言之间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两者是辨证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西方当代翻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翻译研究经过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翻译研究广泛涵盖了翻译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能够解释翻译中的种种不同现象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家流派综合谭载喜等学者的介绍,约有十家学派他们是: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语言学流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多元体系学派,解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以及苏联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等等各派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虽有各异,但都是将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在研究回顾西方翻译史,可以了解到西方翻译的研究的特点是跨学科,跨文化经历代学者的连续不断努力,已是流派纷呈,成果累累其中许多都成为我国翻译界借鉴的成果 三、翻译实践的多样性翻译实践是指“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等,1980)英国著名文人萨谬尔·约翰森认为,翻译就是在变为另一种语言时,尽可能多保留原语的意义(Samuel Johnson,1775)。
美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本身是以一种语言对等语料取代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语料(Catford, 1965)这种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活动在不同语言和民族之间起到的是沟通交流的重要作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已发展出众多的学科体系,与此相关的翻译实践范围自然种类繁多按照狭义的语言分类,有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按照方式分类,有口译和笔译按照文体分类,有文学翻译,政论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等按照学科分类的翻译则不适用于外语学习者对于外语学习者和翻译专业人员而言,翻译实践既是一种提高外语水平的手段;也是进行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专业实践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有影响的佛经翻译是从梵文转换成汉文的,既将外族语译成本族语的翻译实践从明末到“五四”时期,中国翻译家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等语言的不同学科作品翻译成汉语,也是外语翻译成汉语的翻译实践目前在全世界各州各大陆的主要国家中,都有用当地文字出版的,介绍中国的文字资料其中涉及语言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社科,科学技术等多学科这些作品对中国人而言,是本族语译成外语的翻译实践成果这类的翻译实践都属于笔译翻译实践。
没有涉及到口译翻译实践 西方人首先将翻译区分出口译和笔译是在西方近代翻译阶段据中国翻译史记载,中国最早将口译作为考试项目是在1865年10月的同文馆口译与笔译虽然在目标和准则上相同,但却体现着两种不同的语言技能和交流效果口译实践经常是直接涉及各方面的谈话没有时间充分考虑,不能查阅工具书,不能求教于专家,却要迅速地将讲话人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听者还要将听者的当场反馈,准确地传达给讲话人口译实践多是在同一情况下即做外译汉又做汉译外相对于笔译而言,口译既要求快速的听说反映能力,还要求译者能体现出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形象风范然而,笔译的全面训练是口译的必要基础笔译者可以不具备口译的能力,而口译者必须具备笔译的基础无论是口译或是笔译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多是通过后天培养训练而获得仅有良好的双语基础而没有接受过专业翻译训练的人才,恐难以胜任口笔译工作培养训练口译和笔译能力就是翻译教学的目标之一四、翻译教学与实践自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都已设立翻译专业,开设不同层次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因此而产生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概念根据穆雷的观点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概念和含义有所不同翻译教学不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丰富语言知识,也不是为了提高文体水平。
纯正意义的翻译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穆雷,1999)翻译教学是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内容以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求为例,英汉翻译教学的对象必须具备良好的母语与英语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开设本科翻译入门或翻译导论课程则是以学习英汉翻译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翻译技巧和双语思维能力课程设置有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概论与技巧、实用翻译(包括旅游、新闻、外贸、法律、科技等专业领域),翻译理论介绍等教学形式主要以语篇为背景、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对比语言材料中的段落和长句教学内容选择有知识含量和专业背景的语言素材,辅之介绍翻译的原则、翻译标准与翻译技巧等以下段落是本文作者从主题为审美体验的短文中节选出的一段,作为翻译教学示例My spirit and my senses were heightened. I was keenly aware of the world, eager to experience it. My senses were willing to be gratified by their fullest exercise. Hence my eye was sharp, but so was my ear and my nose, I was open to experiencing aesthetically. And on the way I did take minor pleasure in a bird?蒺s song, a tree?蒺s sway, and a cloud?蒺s contortion. I was in the world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aesthetic realm. Any pleasing feature that appeared would be welcomed. And that welcoming mode drew forth pleasing features.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要阅读整个段落,然后需将画线部分英文句翻译成汉语句。
在学生翻译之前,教师可事先确认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本段落的意义从此短文的英文可以看出,基础好的学生都能理解英文原义其原因是,该段英文使用的词汇没有超出常用的5,000英文单词范围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划线部分译文如下:“因此我不但目光敏锐,听觉和嗅觉也十分灵敏——我敞开心扉,尽情地体验着美的滋味沿途所见所闻,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愉悦,鸟雀鸣唱、树影婆娑、云卷云舒,都着实让我动情参照英文原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比较出中文表达与英文表达的异同同时建议学生在翻译该句时,可应用诸如词类转译法、正义反译法、分句与合句法以及综合翻译法等技巧此外,笔译中的理解、表达和校核等必要过程也是教学的内容针对不同题材的课下笔译练习,教师需要做出分析并讲解其分析所参照的标准通常是我国翻译家严复关于“信、达、雅”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