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docx
8页煤炭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推动绿色开采,增强矿区生态功能;统筹煤与非煤能源,促进煤与清洁能源优势互补;推动清洁利用,拓展煤炭消费空间;统筹煤炭生产、加工与消费全过程,促进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 煤炭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现状决定了当前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压舱石作用不会改变煤炭始终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推动下,煤炭行业落后产能加速出清,一批安全保障程度低、环保设施落后的中小煤矿相继被淘汰尤其是2016年以来,煤炭行业按《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要求,加快退出资源枯竭、安全保障程度低、环保质量不达标的煤矿和长期停工停产的僵尸企业,并在2018年底提前完成十三五8亿吨去产能目标任务,至2020年,全国累计淘汰煤炭产能10亿吨由于普遍生产效率低、技术装备水平低、安全保障程度低,30万吨/年以下煤矿成为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从去产能到优产能的关键。
近年来,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明显加快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成立新山东能源集团,山西省战略重组成立晋能控股集团和山西焦煤集团,甘肃省、贵州省、辽宁省分别重组成立甘肃能源化工投资集团、盘江煤电集团、辽宁省能源集团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将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组建10家年产亿吨级煤炭企业龙煤能源投资集团揭牌成立,致力打造黑龙江煤炭和新能源投资开发主体和投融资平台;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等四户企业股权划转至湘煤集团,推动湘煤集团主页板块由传统的煤炭生产经营企业向供应综合服务商转型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促进煤炭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支持和带动能力根据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并明确了煤矿智能化发展的3个阶段性目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是当年重点工作之一,并要求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煤炭行业将进一步倡导和深化绿色开采理念,要求朝着清洁生产方向发展煤炭产业作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将继续朝着安全、智能、清洁开采方向发展二、 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井下洗选等绿色开采技术,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洗)做好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矿区规划,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建设、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提高矿区生态功能,建设绿色矿山统筹考虑煤炭矿区建设历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生态功能区范围设计,对生态功能区与煤炭矿区重叠区域的保护性开发与关闭退出进行科学评价,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三、 推动煤炭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发挥5G,大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煤炭现代物流和智慧物流,推动现代化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在煤炭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动煤炭物流标准化建设,提高煤炭物流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煤炭行业大数据体系建设,促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与行业大数据融合,构建全国煤炭产供需与主要产煤省区、主要中转地、大型企业有机结合的煤炭智慧物流网络系统。
研究适合煤炭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参数化的运输方式和数据化管理模式,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创新煤炭封闭运输方式,发展煤炭绿色物流四、 着力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建立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开发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实现总体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实施充分发挥老矿区土地、厂房、资源等优势,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推动老矿区及企业转型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组建专业化煤炭生产服务型队伍,参与主要产煤省区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和生产运营,促进煤炭生产方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建立老矿区振兴发展基金,支持煤炭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稳妥解决老矿区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五、 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根据我国煤矿区开发历史、资源潜力、区域经济特征,结合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实际,科学评价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禀赋、先进产能建设、环境容量等,合理分类确定大基地功能,研究提出大基地产能建设规模,优化开发布局,提高保障能力内蒙古东部(东北)、云贵基地:稳定规模、安全生产,区域保障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5亿吨/年、2.5亿吨/年左右,提高区域煤炭稳定供应保障能力。
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基地:控制规模,提升水平,基本保障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及周边省市是我国主要煤炭消费区,煤炭需求主要依靠外部调入基地内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0.6亿吨/年、1.2亿吨/年、1.2亿吨/年、1.3亿吨/年左右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基地:控制节奏,高产高效,兜底保障控制煤炭总产能,建设一批大型智能化煤矿,提高基地长期稳定供应能力山西、陕西、蒙西地区是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调出地区,担负着全国煤炭供应保障的责任晋北、晋中、晋东基地煤炭产量控制在9亿吨/年左右,神东基地控制在9亿吨/年左右,陕北和黄陇基地控制在6亿吨/年左右新疆基地:科学规划,把握节奏,梯级利用超前做好矿区总体规划,合理把握开发节奏和建设时序,就地转化与外运结合,实现煤炭梯级开发、梯级利用十四五期间煤炭产量稳定在3亿吨/年左右宁东基地:稳定规模,就地转化,区内平衡煤炭产量稳定在0.8亿吨/年左右六、 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商品煤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限制硫分、灰分、有害元素等指标,严格限制劣质煤销售和使用健全商品煤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煤炭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跟踪监测和管理机制。
支持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价值根据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容量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发挥煤炭的工业原料功能,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持富油煤资源勘查和评价,研究富油煤矿区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规划,打通煤油气、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拓展煤炭全产业链发展空间七、 强化煤矿安全与职业健康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管机制建设;加强对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防治,全面提高灾害预防和综合治理水平围绕尘肺病等职业危害防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完善煤矿职业病防治机制和信息化监管平台,健全完善煤矿职业病防治支撑体系八、 促进煤炭文化繁荣发展发挥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推动具有鲜明特色的煤炭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资源,发挥新型媒体优势,扩大煤炭文化社会影响力,创新发展文化载体,把煤炭文化融入煤炭生产和矿区生活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煤炭文化内涵,传承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树立新时代煤矿工人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新形象,展示煤炭行业的集体精神价值,为煤炭工业深化改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精神力量。
九、 煤炭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煤炭行业自身改革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矿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尽管我国已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煤矿,发展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但受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企业特点和区域性差异的影响,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差、开采历史长的老矿区和资源枯竭型企业,经济效益差、人才流失严重、转型发展困难二是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结构性供应紧张并存传统的东北、京津冀、华东、中南、西南等主要产煤地区,产量大幅下降,全国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蒙地区集中,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区域性、品种性和时段性供应紧张的问题并存三是去产能煤矿资产、债务处置与职工安置难度大2016年以来,全国累计退出煤炭产能近9亿吨,淘汰关闭了大批煤矿,关闭煤矿资产债务处置缺乏可操作的政策依据,资产债务处置难、企业融资难;老矿区职工安置任务重、难度大四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亟待政策支持煤炭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以及煤炭高效洗选、煤炭高效燃烧与清洁转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但相关支持性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晰、落实难五是促进煤炭行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仍面临体制机制的制约。
我国煤炭消费增速放缓并逐渐进入峰值平台期,行业发展模式必须由依靠规模扩张、总量增加向提高质量、增加服务转变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在探索煤矿专业化服务模式,但相关法律法规依然存在障碍,亟待研究推动煤炭行业由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配套体制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