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doc
6页巴金散文诗《日》 、 《月》的教学追求日的赤诚,月的宁静——巴金散文诗《日》 、 《月》的教学实录徐社东 (发表在《语文学习》2005 年 11 期)上课开始,投影展示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正文,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彩云追月》 ,营造抒情的气氛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7 月 21 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7 月 22 日教师:今天是 2005 年 10 月 25 日星期一,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学生:用这堂课来悼念巴金爷爷教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巴金先生去世的?关于巴金爷爷,你能说得更多吗?(请学生回答)(请另一个学生到黑板书写: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定下这课堂基调以后,正式开展学习,了解人物和作品,体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的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基本设计:整节课用“读”来贯通这些环节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很适合进行抒情朗读的散文诗,出现在人教实验本 8 年级下,编在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其中《雪》是鲁迅的名篇, 《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一首激越澎湃的内心独白 《海燕》是高尔基的篇目 《组歌》是纪伯伦的五篇课文的教学,都很讲究诵读 】教师:(问一学生)对这两则散文诗,你在预习时,是默读,还是放声读了?你读时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我是默读的;我体会到了日的光耀和月的清冷,但是,都有人要上去。
教师:(问第二个学生)他的回答和你的理解一样吗?学生:我体会到了巴金对着日和月产生的情思教师: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这两首散文诗的价值前面的同学只注意到了作品本身,后面的同学还注意到了作者的状况 (问第三个学生)你预习时读了几遍,对文中语句,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如果现在让你大声来读,你觉得读第一篇和读第二篇,感情上应该有什么一致和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我读了三遍;我不理解的是,巴金爷爷说“生命是可爱的” ,但他为什么又要赞美飞蛾和夸父?还有,月亮和太阳,到底谁是巴金心目中的理想?我觉得它们是相反的两个事物教师:好,你提了很多问题,也暴露了一些认识错误,不过没关系,我相信会得到纠正的……现在,请大家来回答我的问题, 《日》 、 《月》是巴金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学生活动】学生发言后,教师投影展示:《日》 、 《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 ,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 , “我愿做人间的飞蛾” , “飞向火热的日球” ,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 “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教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在一起深情地朗读这两首散文诗先请同学简单说说,按照你的理解,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诵?如何才能很好地朗诵?多学生:(回答 )教师请一学生整理:朗读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大声的读朗诵则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表现要想朗诵好文章,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能准确地理解原作精神教师引导:那你如何领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你觉得朗诵前又要准备什么样的充沛情感?【学生思考】教师:巴金爷爷的这两篇散文诗比较舒缓,可以自由地读,大胆地处理文中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有些名言警句要牢记在心……现在,请每个人同学自己揣摩,放声地读一读,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该怎么读等一会,我们请个别同学站起来,朗诵全文学生活动】(教师请单个学生起来朗读找中等水平的同学 )(教师请其他学生指出该同学朗读的缺陷 )教师总结:看来朗诵还是很有讲究的,简单地说,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
下面请大家看投影,为了更好地朗诵这篇课文,我提供了许多知识卡片,供你们翻查如果你们需要什么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来点击该项目但你要思考:你为什么要了解这个项目,它对你朗诵课文有什么帮助?【学生活动·集体研读课文】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内容按钮:1.巴金其人 2.写作年代 3.生字生词 4.朗诵方法 5.表现手法 6.引申想像每一按钮都链接了相关知识点教师自由点击相关资料1.巴金其人巴金于 1904 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 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 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 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 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 、 《爱情三部曲》 (《雾》 《雨》 《电》 )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 《将军》 《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 《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 “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引起巨大反响2.写作年代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 1942 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3.生字生词旸(yáng) 、姮(héng) 、皓(hào) 、浸(jìn)一撮(cuō)灰,撮,量词一瞬(shùn)间,一眨眼,转眼寂寞:孤单冷清倘使:假使长空:辽阔的天空皓月:明亮的月亮咏叹:歌咏舍弃:放弃甘愿:心甘情愿凭栏:依着栏杆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4.朗诵方法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给听众一个领略、思考、理解、接受的余地重音指对某些词语进行强调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句调又称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 ,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 ,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一) ,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5.表现手法《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 《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6.引申想像在文章中, “日” 、 “飞蛾” 、 “夸父” 、 “月” 、 “姮娥” ,你怎么理解他们各自的意象?他们给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们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追求?“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你能说出“夸父追日” “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吗?……教师:现在,我要请几位擅长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家也可以推荐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先帮助他如何更有感情、更有感受力地朗诵巴金的《日》和《月》 。
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一学生(举手):老师,第一则《日》中间的“日” ,是不是代表日本侵略者?飞蛾、夸父是不是不怕死的英雄?这里是不是该读得铿锵有力?(学生喧哗)教师:我们不要这种太概念化、太政治化的理解,散文诗是美的,是精致的艺术,一个文人的思想情操也是细腻的直接的、露骨的表达,不是艺术的表达这里的“日” ,还是理解为一个自然事物比较好,它和后面的“月”对应排列,文中所有的意象都是艺术化的,这就是艺术散文的特点……大家继续研究语句的朗诵学生: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另一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学生:“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教师请学生回答:应该这样——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教师:很好,你再朗诵一下这一句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朗诵《日》 ,再请朗诵者谈朗诵后的自我感受,再请别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指导:……“飞蛾” ,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教师和一学生耳语,请他推荐一个从不敢大声朗读的同学来表演 】(同学鼓掌)教师:好,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课文, 《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学生回答(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 “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在这里,朗诵者的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 ,并配合有肢体语言 】(同学鼓掌)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 ,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
……请想像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此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