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考虑外债影响的汇率模型及其实证分析.docx
4页考虑外债影响的汇率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引入两国间债权债务关系这一解释变量对传统购买力平价模型进行扩展和改进,并运用这个模型对我国人民币汇率进行用了实证分析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表明现实中的人民币汇率除了受传统的购买力平价影响外,还受到两国债权债务关系的影响,本国对外债权的增加则将引起本币币值的下跌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外债;FB模型 1、引言 汇率一直是最令经济学家感到困惑的经济现象之一,自古期古斯塔夫・卡塞尔(1992)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为PPP)以来,汇率理论一直是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人民币汇率从1949年1月18日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以来到1994年,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我国人民币汇率实行单一固定汇率制(董登新,2005)1994年,我国开始放松汇率管制,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并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陈彪如(1992)根据当时的汇率现状提出的理论汇率被定义为根据某种汇率理论和汇率模型定量测算出来的汇率,该研究拉开了国内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的序幕。
到2005年,我国开始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该阶段,赵西亮、赵景文(2006)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失调程度并没有国外文献估计的那么高,基本是稳定在均衡汇率附近目前仍然没有学者能研究出一种全能的汇率决定理论来正确反映和预测人民币真实汇率由此可见,如何正确衡量和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成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保障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本文在传统的PPP理论基础上进行展开,通过加入两国间的债务债权关系(FB)两个参数来对传统的购买力平价模型进行修正,试图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更为精准的预测和估计,也对汇率决定理论提出更深入的分析 2、模型构建 传统的PPP模型,对于严格的购买力平价检验,运用数学模型的形式可以将其可以表述为: 由于购买力平价模型存在着忽略国际间债务资本流动的不足之处,对传统的购买力平价模型进行修正则显得尤为重要故需要考虑两国间的债权债务关系(FB)等影响因素利用弹性模型将修正后的汇率模型中函数化,可得到式(2.2): 3、实证分析 从模型1和2的最小二乘回归结果(见表1)中可以看出,在模型1中,pl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pl*t的回归系数为负。
这与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致的而在模型2中,除了对价格水平的正确估计外,fb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现实汇率除了受两国间的相对购买力影响外,还受两国间的债权债务变动的影响,且其影响为负效应从预测结果上看,模型2比模型1更优,而且模型1和模型2的各变量VIF以及Mean VIF都小于10,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但该估计结果未能通过异方差检验和序列相关检验,因而不能保证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继续对数据进行稳健回归,可知模型2的拟合优度高于模型1,同时,模型2的MSE也比模型1要小,因此,进一步可以看出,模型2的预测精确度比模型1要高 4、结论 通过对以人民币-美元为例的汇率测度模型的实证后,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修正后的模型对现实汇率的预测精确度远远高于传统模型的预测这表明现实中的人民币汇率除受购买力平价的影响外,还受到两国债权债务关系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本国对外债权的增加则将引起本币币值的下跌在这一因果机制之下,若汇率市场上的预测者直观的认为现实汇率值将趋向于PPP均衡汇率值运动,从而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对现实汇率趋进行预测,则容易造成对现实汇率走势的错误预判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登新.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演变历程与现状分析[J].经济学家,2005(7). [2]陈彪如,1992:《人民币汇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赵西亮、赵景文,2006:《人民币均衡汇率分析:BEER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2期 [4]Gustav Cassel.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M].New York:Constable & Co.,Ltd..1922.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