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化制造到文化创造.doc
10页从文化制造到文化创造文化的蓬勃,从来都不是一时所为,也不是公 众制造出来的回顾2006年文化的度过,瞻望2007 年文化的行进,我们期待文化的挺拔勃兴狭义的“恶搞”是一种“反文化” “负文化”2006年倏忽过去了朋友在一本新书序言里说的 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似乎就是几个人恶搞了 一把, 1年就过去了胡戈在2006年年初恶搞了一把《无 极》,没成想竟开启了 “恶搞年”以网络为主要载体 的“恶搞”,渐入高潮从电影《无极》那“一个馒头 的故事”,到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一堆馒头的 故事”,首尾所映照的“恶搞年”倒很完整从大片到 名人到文化经典,都成了恶搞对象一些名人则在博 客里相互恶搞下一版《现代汉语词典》说不定就会 收入“恶搞”这一新词当然,我们不能将一切“搞笑”都看成是“恶搞” 有的所谓“恶搞”,其实是“善搞”,是讽刺幽默、针 贬时弊,可惜这样的“善搞”太过稀少恶搞”的无 边际发展,就弄成了 “搞恶”如对民族文化经典的恶 搞,将《红楼梦》搞成了 “林妹妹穿三点式,宝姐姐 陷入婚外恋”的“现代版”;对红色经典的恶搞,《闪 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成了做明星梦,希望“走穴” 挣大钱的富家子弟。
网络不是流水线,但确是集装箱,体积巨大,容 量无比恶搞成了 “网络文化制造”甚至从制造变成 了竞赛,长势如雨后蘑菇更夸张的是,网络恶搞的 “文化制造”很快就“下载”到了现实生活中,商业 恶搞开始大行其道:屈原成了猪饲料“品牌代言人”、 雷锋上了安全套包装盒、“姚明”牌卫生巾也出笼文化制造”变成了 “商业制造”文化为商业服务本来也不坏,问题是没心没肺的“文化商业化”, 是对民族人文精神的蚕食和摧毁在一种扭曲的环境中,文化必然以扭曲的形态出 现恶搞”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文化心态的表 现恶摘”与“善搞”之间如果没有相对清晰的边界, 那是可怕的在我看来,狭义的“恶搞”就是一种“反文化” 或者“负文化”冀望将“善搞”从如今笼里笼统的“恶 搞”概念里独立出来,分水岭就是是否侵害他人的权 利在文化共同体中,人人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有侵 害他人权利的权利或许,我们不必夸大“恶搞”对 人文精神方面的损害程度,如若在现实层面损害了他 人的利益,则需要让法律来调整、由法庭来辨是非 重要的是,我们并不需要法庭之外的“文化裁判所”台湾学者龙应台曾说:“文化的核心就是对别人的 态度冀望聪明的网民在2007年能多一点“善搞” 而少一点“恶搞”。
去解构、去批判、去讽刺假丑恶, 而不是拿真善美寻开心这,就是一种文化责任比“文艺复兴”更重要的是“方化复兴”这是一个没能出现文化大师的时代如今在我们 的“文化制造”领域,已经不是“山中无老虎,猴子 称大,王”,而大抵是“山中无猴子,蛤蟆称大王”如果说没有“文化大师”还不可怕,那么没有“文 化”是很可怕的歌德曾说,“在文化水准最低的地.方, 你随处可见强烈残暴的仇恨行为尽管这是歌德两个 世纪前所说的,今天来看依然一针见血不少影视剧 组在拍摄过程中,恣意践踏自然、毁坏文物,便是典 型的弄文化的人“没文化”文化是文明的寄托,“没文化”何谈“有文明”?岁末年初,学者刘军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 复兴》一一写在即将到来的新人文运动前夜》一文, 引发了一轮中国如何能够“文艺复兴”的热烈讨论相比“文艺复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场 “文化复兴”,当然,也可以把“文艺复兴”理解为文 化复兴与观念创新文化复兴”的本质在“康复”与 “创新”两个关节点上今天,面对“缺大师” “没文 化”的现实,面对既有“外伤”、又有“内伤”的文化,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文化康复”康复”就是修复好 “内外伤”,它不能是“锯箭行动” __只将露在外头 的箭杆锯下就完事;康复之后才能求得“重生”或“新 生”,求得“创新”与“振兴”。
在全球化对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必然要求 走出创新之路,创新之路也就是从“文化制造”到“文 化创造”的必由之路然而,“创旧容易创新难”,如 果说胡戈那第一回以“善搞”为本质的“恶搞”算是 一个“创新”的话,随后跟风的一切“恶搞”,都是“创 旧”如果只有“文化制造”而没有文化创造,文化创 新,就没有文化复兴文化复兴”是广义的,它要求 跨国家、跨时代、跨文化以“保护主义”善待文化遗产,用“拿来主义”对待传统文化2006年可看成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元年”,因 为从此以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就是保护文化遗 产的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来要比开发重要,我们必须 以“保护主义”来善待我们的文化遗产站在2007 年的门槛上看未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定是“知易行 难”许多人“开发遗产”,就是一种“文化制造”,终 极目的是旅游商业、产出钞票,这永远值得我们警惕而“知难行亦难”的是,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 化?2006年“国学”成了 一个热议的焦点贬者云:“中 国传统文化”是反人文、反正义、反道德和反革新的 而褒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国宝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就说,面对民族历史文化,我们万万不能丢了 “温情 与敬意”。
笔者的观点很鲜明:对待传统文化,态度只有一 个一一拿来主义然而不少论争传统文化的学者们, 似乎有一种集体无意识,那就是把“拿来主义”给彻 底忘却了鲁迅先生当年论及“拿来主义”,再清晰不 过了: “他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的重要性,最后 归结到“能不能成为新文艺”上那么,糟粕与精华如何区分?我比较认同一位思想 家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同概念的界定__ “传统文化”是各种具象文化的集成,比如唐诗、宋 词、元曲,值得“拿来”;而“文化传统”就是指“专 制文化思想”,必须抛弃关于国学,国学大师章炳麟也看到在竞争之世, 光有国学是不足以立国的至于没有国学是否亡国, 我看也不必争论,关键是如何研究、如何“拿来”可 怜可叹的是,我们的学者研宄出的竟是“中医是最大 的伪科学” “张飞原来是曹操的远房侄女婿”之类看看这些哗众取宠的文化研宄,难道它不是一种 “学术恶搞”吗?恐怕连“文化制造”都算不上从“文化制造”到“文化创造”,需抛弃“没有 文化的文化“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这是北京奥运会吉 祥物福娃主创者、美术家韩美林说过的一句有分量的 话。
韩美林直言不讳:“谁有权,谁钱多,谁就说了r一一这就是没有文化的文化我们进一步理解:没文化的文化,实质是没思想没人文的文化,只是一个 文化躯壳而已文化如果总是“钱权说了算”,始终停在“制造”层面,而不能提升为“创造”,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是一直在制造“没有文化的 文化”文化制造如何兴盛也只停留于“文化产业”, 只融于经济范畴,成为所谓的“新增长点”;而只有文 化创造,才有文化精祌和人文精魂;文化制造造就的 是工匠,文化创造才有望造就大师在一个只有“文化制造”的国度,文化衍生产品 如何之丰富,也不能说明其“有文化”说我们如今“没 文化”,除了 “恶搞”搞不出真文化,就是因为“文化 制造”造不出真文化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我国已经成 为经济上的制造大国,而在文化思想领域,至今还仅 仅是个文化制造弱国牙口文化输出小国而文化的真 正强盛,则需从“文化制造小国”跨栏般跳过“文化 制造大国”,而直接走向“文化创造大国”以上是宏观与中观层面的情况,在个人的微观层 面,同样有着“文化制造”和“文化创造”之别听 过大师马三立相声中的“意识流”,其实也是讽刺“文 化制造”的:“我写,我写小说;我上比巴金,下比柳 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 斯:基,中国有马三立!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 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 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有了钱,怎么办? 我先买一棉帽子戴。
作家、艺术家如果“商业意识” 过于发达、过于灵敏,使劲于“文化制造”,成功的可 能仅仅是商业,艺术则恐怕只能“免谈”了今天“有 钱了”先买一幢别墅住,与那“先买一棉帽子戴”也 没啥区别什么是“文化创造”?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曹雪 芹创作《红楼梦》披阅10载就是典例如今在互联网 的热闹之外,我们很需要有“局外人”、有“沉默的极 少数”、有“麦田的守望者”、有“上帝唇边的长笛”、 有“百年孤独”,做不到百年孤独那么一二十年的孤独 也好,心无旁骛专心静心于文化艺术的创作只有坚 决抛弃“没有文化的文化”,才能实现从“文化制造” 到“文化创造”的升华中国文化的康复与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罗曼?罗兰说:“少数人独占的文化架子已经破碎 了;今天我们必须接受最广义的人文主义,拥抱全世界所有的精神力量这话说得多好啊!在全球化的今 天,我们更应该接受最广义的人文主义,拥抱全人类 所有的精神力量,为我们文化的康复、发展、兴盛创 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广义的人文主义,就是一种普世价值,民主、 自由、公平、公正、和谐、宽容等等,都是文明社会 的普世价值,这些普世价值是人道的、人性的,它是 广义文化的崇高境界要抵达这样的高境界。
需要硬 骨铮铮的文化人不懈奋斗,奋力去改变一些限制创造 的社会因素文艺的繁荣、文化的勃兴、大师的辈出,都不是 靠“管理”给管出来的权大”管出来的文化、“钱 多”造出来的文化,就是“没有文化的文化”要想重建文化自信,宽松宽容的制度环境是不可 或缺的早在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 小平同志就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 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 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 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1980年10月8日的《人民日 报》发表了一篇名作:“赵丹遗言”,那是真挚心声的 流露,更是真理常识的揭示,千言万语都在标题的10 个字上__《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智识者说:“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 雨果则云:“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亲善、 文明、幸福、和谐,这样的关键词,构成了文化复兴 的良好制度环境;我们要努力抓住,不可轻言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