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心脏形体及其医理研究中医学论文.doc
2页中医心脏形体及其医理研究_中医学论文 【摘要】中医的心脏有其形体基础,这从历代关于心的解剖记载和相关图谱中就可得知对中医心脏认识的模糊,不利于正确掌握临床诊治技艺,更有甚者会对中医的科学性、实效性产生怀疑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医;心脏;病理 1中医心脏形体 1.1心脏的图谱古人对心脏的描绘与现今人体解剖学所绘大体类似在经络循行图中,在描绘手少阴心经时,经脉最后循行属于心时所图示的正是人体解剖学的心脏此外,与心脏相关的组织,古人提到了心包,认为心外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并在脏器图谱中将心包络画在心脏的外 围 1.2心脏的“系”《医学人门·卷一》载:“心通五脏系,心之系与五脏系相连,输其血气,渗灌骨髓从上述系与心的关系,系与血的关系,可以肯定,系在这里指的是血管,主要是大血管上系连肺”之上系可能指的是肺动脉,“肺下系心”之下系,可能指的是肺静脉而“心通五脏系,心之系与五脏系相连”,则明显说明古人认识到心脏通过血管与其他脏器的联系古代对血管的研究结果,还影响到中医对某些脏器功能认识如《十四经发挥·卷十》说:“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人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普,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
古代这一“系”分布的认识,很可能是提出肺肾功能相关说的依据,古人可能从二脏之间存在着这种管道的结构联系,从而从二脏的功能着手,提出了相互影响的生理功能认识 1.3心脏的重量与容量心脏重量按古时一两约相当于如今15.625克计算,约为188克,而现代13一17岁的青少年中,男性心脏重201克,女性心脏重194克,古今相差不大古代一合约为现时的20毫升,三合约为60毫升,此与心脏收缩末期容积约为75毫升相近 1.4心脏的形态与结构古今对心脏的外形观察基本一致心“中有七孔三毛”,“孔”可能指的是心脏中的各种管腔房室之口,如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主动脉口、肺动脉口、肺静脉口、左房室口、右房室口等,“毛”指的可能是心脏内乳头肌与瓣膜之间的健索除了上述孔、毛外,还有如《黄帝内经》王冰注中的“九窍”说显然中医所论心脏的孔、毛、窍等结构,肯定是指心脏内腔中的开口与某些结构关于心脏形体结构的观察,古代有可能结合了对动物心脏的观察,观察到左心房室中的血液与右心房室中的不同,左侧“精”于右侧,亦即左心房室中血液已富含氧气由于牛羊与人类一样是哺乳类动物,近似人类,因此观察动物心脏对人体心脏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5心脏的位置古今比较,肺管与气管相同,第五椎指第五胸椎古人认为心位于胸腔内纵隔中,横隔上,附著于脊之第五椎,向下延伸达歧骨处,即胸骨体下端,这些古代记载明确提示中医心脏有形体现代发现,心斜位于隔膜之上,胸腔中纵隔内,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二至第六肋软骨,后平对第五至八胸椎中医对心脏形体位置的记载可见基本正确 2中医心脏医理研究 2.1真心痛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记载了真心痛的临床表现为,其症心痛不在胃肮之间,亦不在两胁之处,恰在心窝之中,如虫内咬,如蛇内钻,不特用饭不能,即饮水亦不可人,手足冰冷,面目青经者是也其分为两种类型,寒邪犯,心,火邪犯心前者碎不及防,一时感之,立刻身死死后必有手足尽紫黑者,甚则遍身俱青,多非药食解救……有人参一、二两,附子二钱,急煎救之,可以望生,否则必死若火邪犯心,其势甚急而犹缓,可以速觅药饵从上记述可知,真心痛与今急性心肌梗塞基本一致其用真心痛一词,强调了此病在心脏本身,即在心脏形体,与其他所谓的心病是有所不同的其他如厥心痛,与真心痛中寒邪犯心类似,病位在心 2.2心痹心痹的症状主要如:心卜鼓暴,隘于善唁,厥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脉沉数此症类似于现代的冠心病、心绞痛等。
临床治法主要是通阳开痹,多用附子、桂枝温阳通阳,川芍、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癖,人参、太子参、党参益气补气,郁金、降香、沉香、积壳行气降气等药配合组方而临床常用的方剂是:《金溃》括萎燕白类方,以及导赤各半汤,安神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药物从心痹的症状、治疗用药等可清楚地表明其病位在心脏的形体 2.3胸痹胸痹的主要症状是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不利、喘息不得卧近年人们常常将胸痹与心痹混同,但从二证的症状组合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其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在于胸痹有气短喘息,痛及背部,心痹则无;心痹则见气向上冲出现唁气、恐惧等症,而胸痹没有;在脉象上二证虽同见沉脉,但心痹沉数,胸痹沉迟临床治法主要是开胸通痹,治疗常用仲景括萎蓬白自酒汤,括萎藻白半夏汤,惹芭附子败酱散等方,甚或用附子、乌头、川椒等方药治痣叶天士提出胸痹莫与胸痞、结胸、噎幅、痰食等证混治喻昌更明确提出不可用豆翘、木香、诃子、神曲、麦芽等药,强调了本症属于心脏本身的病变,不是其他病变所引起从胸痹症状分析,似相当于现代的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与心脏形体相关的病变 3总结 中医有关心脏的理论与临床是建立在心脏形体基础之上。
尽管中医心脏认识中还有诸多内容目前尚未能从人体心脏中发现,但中医脏腑不是功能概念应该是明确的,对中医脏腑学说的研究,从形体角度进行探索应是今后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胡剑北.古代小肠形体医理误识时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影响.中医杂志,2006,47(12) [2]胡剑北.中医脾脏实体初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5(5) [3]胡剑北.中医肝脏实体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 作者简介: 刘玉红,女,(1963.11-),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中医院,主治医师,大专,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