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文学讲义.doc
135页138唐宋文学(3—205)第一章 唐代文学概论一、 唐代文学的分期 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又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有着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的特殊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公元618~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盛唐(公元713~755年),大体上是指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中唐(公元756~824年),大体上是指唐肃宗至德元载至唐穆宗长庆四年之间;晚唐(公元825~907年),大体上是指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昭宣帝天祐四年之间 “四唐”分期起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的阐发,奠定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二、唐代文学的主要式样1.诗歌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见文学史)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
据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的统计,唐人有别集者共691家清代彭定求等人编定的《全唐诗》所录诗人有2300余人,著名诗人就有60多人,大大超过了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诗作有48900多首又据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搜集了佚诗2000多首,再加上《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辑发表王重民《补全唐诗拾遗》遗稿有未收入《全唐诗外编》中的52首,再加上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目前能确认为唐诗的就有55000多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流传下来的诗篇多出三倍以上2.散文到中唐韩柳走向兴盛散文包括骈体文和古文初唐、盛唐是诗歌的天下,散文主要是骈体文,如王勃《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在中唐儒学复兴的背景下,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创作,古文空前繁荣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杜荀鹤等人创作小品文,讽刺和批判现实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唐人小品文成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3.传奇到中、晚唐走向兴盛 唐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1)初兴期(武德至大历约160年)又以开元为界,开元以前,作家主要是继承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创作志怪小说代表作有王度《古镜记》、张鷟(音浊)《游仙窟》(骈体小说)、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
开元以后,有传奇小说,如郭湜《高力士外传》(以描写人物为中心)唐初传奇小说是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史传、辞赋、诗歌、民间说唱艺术及佛教叙事文学而形成的2)兴盛前期(建中初至大和初约46年)这是传奇文的兴盛期代表作多,如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枕中记》、《任氏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陈鸿祖《东城夫老传》等而且还出现“歌传相偶”现象有白行简《李娃传》(元稹《李娃行》)、元稹《莺莺传》(李绅《莺莺歌》)、陈鸿《长恨歌传》(白居易《长恨歌》)、沈亚之《湘中怨解》(韦敖《湘中怨歌》)等等,有些失传3)兴盛后期(大和中至乾符末约50年)自从蒋防《霍小玉传》传奇文以后,这时期主要以传奇集或者志怪传奇集出现为特征,共有三、四十种之多代表作有裴鉶《传奇》三卷、牛僧孺《玄怪录》十卷、李复言《续玄怪录》十卷等4)低落期(广明中至唐末约30年)有传奇文6—7种,小说集10种,以皇甫枚《三水小牍》二卷为代表4. 词兴于中唐、成熟于五代时期、宋代全面繁荣 五代词有两个中心:一是西蜀,一是南唐三、 如何学习唐代文学?第一,学习唐宋文学,要从文本出发,借助前人的评注,熟读唐人诗文选集,精读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了解代表作家、文学流派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1.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注》(在清蘅塘退士孙洙所遍选基础上详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2.(清)沈德潜选《唐宋八大家文》3.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4.张友鹤《唐宋传奇选》5.龙榆生编选《唐宋名家词选》6.钱钟书《宋诗选注》第二,学习唐宋代文学要具有较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美学的素养,开拓批评和研究的视野要学习古代诗话、文论、诗歌注评1.钟嵘《诗品》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3.严羽《沧浪诗话》4.张炎《词源》5.钱钟书《谈艺录》6.伍蠡甫《西方文论选》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8.浙江教育出版社《唐诗汇评》9.王兆鹏《唐宋词汇评》第三,学习唐宋代文学要经常关注和熟悉唐宋代学术研究史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懂得从目录学(綜述)入手,查阅学术刊物,把握学术研究动态,扩展阅读的范围1.万曼《唐集叙录》2.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主编《唐代文学研究》3.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4.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5.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6.王兆鹏《词学史料学》7.孙立《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 第四,主要参考书目1. 闻一多《唐诗杂论》2.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3. 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4.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5.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6. 吴孟夏《唐宋古文八大家概述》7. 呂肖奂《宋诗体派论》第二章 初唐诗歌要求:掌握初唐诗人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重点熟悉和了解“四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和代表作品。
为了更好地把握初唐诗歌发展演变的轨迹,可以把初唐诗人分为二类:一类是围绕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武则天身边的宫庭诗人;另一类是与宫庭关系较为疏远、或者是飘游在山野之中的诗人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诗歌风格的形成初唐诗坛两大创作取向:宫廷诗人诗歌的游戏与娱乐(简称“戏乐”)的取向“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第一节 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唐初两大宫廷:唐太宗与唐高宗、武则天1.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2.形式上:讲究声律对偶、雕琢辞藻第一,上官仪与“上官体”《全唐诗》现存上官仪诗20首其中12首为应制、宴游、酬答之作,这类诗多是逢场应景,点缀升平的寻乐轻歌;4首为挽歌;只有《春日》、《入朝洛堤步月》、《咏画障》和《王昭君》为有感而作之诗上官体”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多写丽景艳情;二是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三是属对精雅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李淑《诗苑类格》)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所载,上官仪在总结齐梁时期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和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的“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之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六对” 之说,并把对偶的技巧运用于诗歌创作。
如《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早春桂林殿应诏》用了多种对偶形式,对唐代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善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从声律上看,“对时行宫庭中应制、应诏诗的优劣衡定,和以后以诗取士的评定标准,定了一个具体的尺度” 第二,杜审言、“沈宋”与五、七言律的定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对唐代近体诗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宋之问、杜审言的五律写得较好,沈佺期的七律写得较好他们对唐代近体诗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两方面的重要贡献:①把“四声”二元化“四声”:指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南朝永明年间,沈约、谢眺运用当时佛经翻译所发现的汉语声、韵、调的成果进行诗歌创作有“四声八病”之说四声运用得不好就会出现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平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如:芳时淑气清,提壶上倾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 上尾 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
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方都是平声字,我、鲤又都是浊音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语音学中将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称为浊音(又称有声),声带不振动的音称为清音(又称无声)辅音(子音)有清有浊,而多数语言中元音(元音)均为浊音,鼻音、边音、半元音也是浊音 鹤膝 对于这一条各文献说法不一,拣录两条: 其一:五言诗的第五字与第十五字的声调不能相同其二是与蜂腰第二点正好相反这一点,《杜诗详注》中有简略的说明,不详尽大韵 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小韵 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 旁纽 对于这一条不甚了解,只能将《诗话》中的大意写下来,用原例,且不知出处: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比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与月的声母同属古音疑纽,这就犯了旁纽的毛病(另外兽走同韵,犯小韵)正纽 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比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
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流与秋小韵)具体可看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平仄:将“四声”二元化平分上平、下平;仄包括上、去、入近体诗押平声韵②将平仄粘对规律贯穿全篇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P35):独有宦游人,偏惊物侯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入上去平平,平平入去平平平入上去,平上去平平入去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真韵)平平上,平平上去平入平平上去,平去入平平按仄起式来对比,“出”字应用平声,“梅”字应仄,“忽”字应平,“归”字应仄这就是通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云霞、梅柳、黄鸟、绿蘋是“物”,曙、春、淑气、晴光是“侯”,用一“新”字扣题“早”,再用催、转来写“早春”云霞出海”是“望”,“淑气”二句写“游”宦游人”的所见引起“归思”,“古调”指陆丞(陆元方,晋陵人,武后时为相)原作,暗写“和”字,结句写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指出,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唯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胡震亨《唐音癸签》也说:“唐初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所谓“韵度”、“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超然”,是指能把齐梁“永明体”和初唐“上官体”在诗歌体制方面所努力探讨的对偶技巧和声韵技术完善地结合起来,由词义的对偶扩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对偶,既注意平仄的协调又合乎粘附的规则宋之问《题大庾岭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