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资料.ppt
33页第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第二节 水循环第三节 气体型循环第四节 沉积型循环第五节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一、生命与元素 能量元素:需要量最大,占生物总总重量的95%(C 、 H 、 O) 大量元素:对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说,有大约约20多种元素是它们们生命活动动所不可缺少的 微量元素:在生命过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尽管通常只需要很少的数量(体重的0.2%),并且并不是在所有生物体内都有二、物质质循环环(cycle of material)的概念 生态态系统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环境中获获取营营养物质质,通过绿过绿 色植物吸收,进进入生态态系统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归还 于环环境中;营营养物质质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间以及生物间间的流动动和交换换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biogeo-chemical cycle)三、物质循环的模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用库和流通两个概念来加以概括,即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彼此流通的 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种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对于某种元素,存在一个或多个主要的蓄库;元素在库中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生命系统中的数量。
库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前者的特点是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的时间长,流动速率小,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交换库则容量较小,元素滞留的时间短,流速较大 流通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或单位体积)通过的营养物质的绝对值来表达周转率是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除以该库中的营养物质的总量;周转时间就是库中的营养物质总量除以流通率,表达了移动库中全部的营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 在物质循环中,周转率越大,周转时间就越短如大气圈中CO2、分子氮、水的周转时间分别为一年左右、100万年和10.5天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分为三大类: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的推动下完成的,没有水的循环,也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命也将难以维持 气体型循环:循环物质(氧、二氧化碳、氮、氯、溴、氟等)的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循环速度较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联,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 沉积型循环: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而海底沉积物转化为岩石圈成分则是一个相当长的(千年计)、缓慢的、单向的物质转移过程。
主要蓄库是土壤、沉积物和岩石,无气体状态,沉积型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也很不完善该类循环物质包括磷、钙、钾、钠、镁、锰、铁、铜、硅等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能量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环 五、物质循环的特点(1) 物质不灭,循环往复(2) 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3) 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4) 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5) 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6)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7) 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六、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1)循环元素的化学性质; (2)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 (3)生物的生长速率; (4)有机物分解的速率第二节 水循环一、水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1)生物体的主要构成成分;(2)所有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3)影响各类营养物质的地理分布;(4)对能量的传递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有防止环境温度剧烈波动的重要调节作用二、全球的水循环 受太阳能、大气环流、洋流和热量交换所影响,通过蒸发冷凝等过程在地球上进行着不断的水循环降水和蒸发是水循环的两种方式,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冰雹等形式落到地面或海洋,而地面上和海洋中的水又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中。
通过降水和蒸发,地球上的水分达到平衡状态但在不同的表面、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是不同的水循环是由太阳能推动的,大气、海洋和陆地形成的一个全球性水循环系统,并成为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 地表径流能够溶解和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将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搬运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水循环的这一特点使得沼泽地和大陆架成为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水循环还影响地球热量的收支情况,对能量的传递和利用有重要作用三、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包括截取、渗透、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等,植物在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植被类型,蒸腾作用不同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空气污染和降水、改变地面,增加径流、过度利用地下水、水的再分布图9-1 全球和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第三节 气体型循环一、碳循环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机体干重的45%以上是碳 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或存在于大气中或存在于水中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包括合成多糖、脂肪和蛋白质,而储存于植物体内,然后经过消费者消化合成,通过一个一个营养级,再消化再合成在此过程中,部分碳通过呼吸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动物体的组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经分解者,其中的碳分解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碳的另一蓄库是海洋,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作用重大水体中碳的循环始于水生植物对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但此过程中,动植物残体埋入水底,其中的碳暂离循环但经地质年代,又以石灰岩或珊瑚礁的形式再露于地表,借助于岩石的风化、溶解、火山爆发、化石燃料燃烧等过程,碳返回大气中 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过高或过低都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得到调整,并回到原来的水平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碳的交换也是平衡的 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速度很快,最快几分钟到几小时,一般在几周或几个月返回大气 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呈上升趋势,导致大气层低处的对流层变暖,而高处的平流层变冷图9-2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二、氮循环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大气中的氮必须通过固氮作用被固定,将游离氮与氧结合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固氮作用的途径有三种:高能固氮(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工业固氮和生物固氮(占地球固氮90%,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蓝藻等)。
氮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的氮,主要是硝酸盐,用作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植物中一部分氮为草食动物取食,合成动物蛋白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可为植物再利用继续参与循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库 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氨或氨化合物,可为植物所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 人类对全球氮循环的改变: 降低相关植物和真菌的多样性,改变植物和共生菌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威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改变环境条件,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污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图9-3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第四节 沉积型循环一、磷循环 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生物的代谢过程都需要磷的参与 磷循环的起点源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和人类的开采,磷被释放出来,由于降水成为可溶性磷酸盐,经由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而在生物之间流动,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又使其回到环境中。
溶解性磷酸盐也可随着水流,进入江河湖海,并沉积在海底其中一部分长期留在海里,另一些可形成新的地壳,在风化后再次进入循环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含磷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为磷酸盐,部分被植物吸收;同时,陆地的一部分磷由径流进入湖泊和海洋 在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磷酸盐能够迅速地被浮游植物所吸收,而后又转移到浮游动物和其他动物体内浮游动物所排出的磷又有一部分是无机磷酸盐,可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其他的有机磷酸盐可被细菌利用,细菌又被其他的一些小动物所食用一部分磷沉积在海洋中,随着海水的上涌被带到光合作用带,并被植物所吸收动植物残体的下沉,使得水表层的磷被耗尽而深水中的磷积累过多除了鸟粪和对海鱼的捕捞,磷没有再次回到陆地的有效途径深海处的磷沉积,只有发生海陆变迁,才有可能因风化而再次释放出磷,否则将永远脱离循环因此,陆地的磷损失越来越多,大量开采磷矿加速了损失,磷的循环为不完全循环,现存量越来越少磷将成为人类和陆地生物生命活动的限制因子图9-4 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二、硫循环 硫是原生质体的重要组分主要蓄库是岩石圈(硫酸盐岩),但大气中也有少量存在,能自由移动因此,硫循环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阶段。
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风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1)化能合成细菌能够在利用硫化物含有的潜能的同时,通过氧化作用将沉积物中的硫化物转变为硫酸盐,部分为植物直接利用;(2)通过侵蚀和风化,从岩石中释放的无机硫由细菌作用还原为硫化物,又被氧化成植物可利用的硫酸盐;(3)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可将岩石蓄库中的硫以硫化氢的形式释放到大气,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将蓄库中的硫以二氧化硫的形式释放到大气,可为植物吸收 尽管生物对硫的需要并不多,但硫循环中涉及许多微生物的活动,生物体需要硫合成蛋白质和纤维素植物所需的硫来自土壤中的硫酸盐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植物中的硫通过生物链被动物所利用,或动植物死亡后,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分解将硫释放在土壤中,再被微生物利用,以硫化氢或硫酸盐形式而释放硫 人类对硫循环影响很大,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输送二氧化硫,遇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硫酸对环境有许多方面的影响浓度过高,就成为灾害性空气污染,可将硫的浓度作为空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指标如伦敦1952年、纽约和东京1960年的二氧化硫灾害图9-5 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第五节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一、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有毒有害物质(toxic substance)又称污染物(pollutant)按化学性质分两类。
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指重金属、氟化物、和氰化物;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有酚类、有机氯等其循环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按污染物的作用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前者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后者是由前者转化而成,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性污染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物理化学性状的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一般情况下,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常常被空气和水稀释到无害的程度,以致无法用仪器检测但是有毒有害物质,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不可分解的重金属元素的循环,在生物体内具有浓缩现象,在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除,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造成有机体中毒、死亡因为: (1)小剂量毒物在生物体内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浓集,也可达到中毒致死的水平;(2)有毒物质在循环中经过空气流动及水的搬运以及在食物链上的流动,常常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进而造成中毒的过程复杂化这正是环境污染造成公害的原因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向环境中排放的物质的数量和种类仍在增加,对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甚至引起生态灾难。
对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规律的研究已成为保护人类自身所必须二、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实例(一)DDT(有机氯杀虫剂) 特点:化学性能稳定、不易分解、易扩散、易被有机体吸收并溶于脂肪、不易排泄 进入生态系统途径: (1)植物茎、叶及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