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庭坚MicrosoftWord文档(3).doc
3页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苏,黄是宋诗转变的关键人物,为一代宋诗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在苏,黄诗风影响下,宋人高举着“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旗帜,坚持走自己的繁荣发展之路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矗立于诗歌国度的又一座巍峨的诗歌艺术高峰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就内容论,宋诗比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不唐诗更为精细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就内容来说,则时事,谈笑,谐谑,人情,物态,史实,无不可以寓于诗中,所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者是也;就形式而言,则铺叙,议论,抒情,白描,博依广引,无不可以曲尽其致,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者是也;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风靡一时的苏黄诗风,乃是宋人思辨思维之伦理化,议论化的产物一,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温柔敦厚之旨他在《胡宗元诗集序》中,赞扬其诗“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但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云:“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在《答洪驹父书》中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可也。
这是对儒家诗教的自觉遵守,表现了诗学思想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还表现在他对“理”的强调,他在《与王观复书》中说:“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这里的“理”就有“义理”之理的意思,这与当时的理学思潮不无关系二,读书精博,然后可以为诗强调学问对诗歌创作的作用黄庭坚论诗推尊杜甫,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他在《论作诗文》中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读书,学问对诗歌创作的确十分重要,但文学创作的真正源头是社会生活,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还有诗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诗人的才气等,如后来严羽的“别材” “别趣”说等三,“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惠洪《冷斋夜话》引黄庭坚语:“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说:“他的所谓‘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词,加以点化。
‘夺胎换骨'是取古人之意,加以形容点铁成金”是对古人的词句进行改造,即所谓“陶冶”,化腐朽为神奇,推陈出新如李白诗有“鸟飞不尽暮天碧” “青天尽处没孤鸿”之句,经过黄庭坚的“陶冶”,成为“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 “青天回”三字变李白诗中的静态的“青天” “暮天”为动态的“青天”,不能说黄庭坚没有自己的审美感受而能造此语,若说是蹈袭李白诗是不能成立的换骨”法是指吸取古人精彩的诗意境界而不袭其辞,别创新语来表现之;“夺胎”法是指参考古人诗意而重新加以形容,以创造新的诗意境界宋人曾季狸举白居易《和思归乐》诗:“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 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再举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五首之二》诗:“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亦伤心”,说”此所谓夺胎换骨是也”两首诗所咏对象不同,景物意象也不同,只是闻声而生愁这层意思相似,如果说黄作此诗果是规摩白诗之意,那是真正的夺胎了皎然《诗式》云:偷语最为钝贼,其次偷意,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吾示赏俊,从其漏网金代王若虚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