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魅力型领导理论.docx
18页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魅力型领导理论出自MBA智库百科( Leadership)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魅力型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是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提出“charisma”,即“魅力”这一概念,意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重新解释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了新的内容 豪斯(Robert House)于1977年指出,魅力型领导者有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随后,本尼斯(W. Bennis)在研究了90名美国最有成就的领导者之后,发现魅力型领导者有4种共同的能力: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明确地对下级讲清这种目标和理想,并使之认同;对理想的贯彻始终和执著追求;知道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 魅力型领导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对应环境的挑战。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魅力型领导者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如果魅力型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个人需要高于一切,要求下级绝对服从,或利用其高超的说服能力误导或操纵下级,则可能产生不良结果 目前,多数研究者还是采用面谈、传记、观察等描述性方法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定性研究不少研究者正在探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的定量方法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根据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的定义,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爱以及由他揭示或者颁布的规范性形态或者命令”的权威在这种权威类型下,具有克里斯玛的领袖的魅力超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他将这种魅力(Charisma)定义为“存在于个体身上的一种品质,超出了普通人的品质标准,因而会被认为是超自然所赐,超凡的力量,或者至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与品质”这些品质普通人难以企及,往往被视为超凡神圣和具有模范性质,或者至少他们会将具有这种魅力品质的人视为领袖由于这种魅力超出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它难以用理性、美学或者别的观点加以解释 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有化繁为简的高超能力(如:马丁·路德金用一句“我有一个梦想”就表达了无穷深意); 他善于利用符号、类比、比喻以及故事进行沟通和交流。
他无畏风险,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他具有强烈的反理性、反传统色彩,往往被视作异端 和得到非凡表现从组织成员,有性格魅力的领袖被生动描述,当有[社会权力基础](Social Power Basis)谱写音乐周转,发射新的企业,启发组织更新的组织英雄或不可思议的领导 魅力型领导能够激发信心、信任和信仰, 当然,这不是说由此而生的组织使命就是正确的、符合道德规范的、终将成功的 魅力型领导的起源(历史) 1920年代,韦伯区分了三种作为支配形式的领导、统治和权威的理想类型: 1. 魅力型权威(基于家族、宗教), 2. 封建/传统型权威(基于家族、世袭、封建), 3. 官僚/法理型权威(基于现代法律、官僚体系) Robert House(1977)用了4个短语来定义魅力型领导: 1. 支配性的 2. 强烈感染的 3. 充满自信的 4. 具有强烈的个人道德观感 Conger & Kanungo(1998)描述了魅力型领导的5个行为属性: 1. 远见卓识 2. 环境敏感 3. 成员需求敏感 4. 敢于冒险 5. 反传统 最近,又有人用戏剧性(Theatrical)来描述魅力型领导([[]]Gardner & Alvolio, 1998) : 魅力型领导就是一种富有戏剧性的印象管理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取景、编剧、搭台、演出。
魅力型领导者区别于无魅力领导者的特征 1987年,麦克基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的康格(J. A. Conger)与卡纳果(R. N. Kanungo)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概括出魅力型领导者区别于无魅力领导者的下述特征: 1.他们反对现状并努力改变现状; 2.设置与现状距离很远的目标前景; 3.对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充满自信; 4.能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向下级说明自己的理想和远大目标,并使之认同; 5.采取一些新奇,违背常规的行为,当他们成功时,会引起下级的惊讶和赞叹; 6.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并采取果断措施改变现状; 7.经常依靠专长权力和参照权力,而不仅只用合法权力; 8.经常突破现有秩序的框架,采用异乎寻常的手段达到远大的目标; 9.被认为是改革创新的代表人物 魅力型领导的运用(应用) * 困难时期或危险情境,如组织遇到突变时 比较: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 根据Max Weber,魅力型领导不一定是一个积极力量 甘地与希特勒同样都是非常典型的魅力型领导者 比较: Servant-Leadership(仆人式领导) * 魅力型领导的一些具体机制请参见核心组理论(Core Groups)。
魅力型领导方法的步骤(流程) Jay Conger(1989)提出了魅力型领导四阶段模型: 1. 对环境作持续评估,形成愿景 2. 运用动听的、说服性的语言和组织成员进行愿景沟通 3. 构建组织成员的信任和忠诚 下属出于自愿地、而非被强迫地支持领导者实现愿景 领导者进而构建组织成员对他本人及目标愿景的信任和信心, 做到这一步,需要领导者的冒险精神、非传统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自我牺牲 4. 实现愿景 运用角色见模、授权以及一些非传统技术 魅力型领导的优势(优点) · 强势领导,绝对服从 · 尤其适用于困难时期或危险情境,如组织突变时 比较: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 有效 如果领导者的愿景正确,其领导力无疑极为高效 · 修辞能力 比较:心理定格( Framing) · 精力充沛、内在清晰、远见卓识、反传统、具有模范性 魅力型领导的局限(缺点) · 强势领导,绝对服从 日常月久,领导着身边会聚集的都是“唯命是从者” 代表性差 · 具有魅力型品质特征的领导者毕竟还是少数 · 容易自我陶醉 忽略现实 对他人不敏感 比较:[伦理的崩溃七个标志](Seven Signs Of Ethical Collapse) · 缺乏责任感。
无内在道德束缚 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尤为重要, 这样的领导者即能够成就组织, 也能够毁灭组织 · 变化莫测 有潜在危险 变革型领导出自MBA智库百科( Leadership) 什么是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是继领导特质论、领导行为论、领导权变论之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美国政治社会学家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他的经典著作《领袖论》中提出的一种领导类型伯恩斯认为传统的领导可以称为一种契约式领导,即在一定的体制和制度框架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总是进行着不断的交换,在交换的过程中领导者的资源奖励(包括有形资源奖励和无形资源奖励)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服从作为交换的条件,双方在一种“默契契约”的约束下完成获得满足的过程整个过程类似于一场交易,所以传统领导也被称为交易型领导交易型领导鼓励追随者诉诸他们的自我利益,但是交换的过程以追随者对领导者的顺从为前提,并没有在追随者内心产生一股积极的热情,其工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交易型领导不能使组织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进步 变革型领导理论的出现 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在给全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这些进步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管理界,究竟什么样的管理才是目前最好的管理,至今没有定论,同样,什么样的领导行为或领导风格才是最佳的,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世界的急速变化给管理者和领导们带来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就在这种社会环境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信息化与多元化时代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变革型领导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使整个领导学界产生了一次大的革命,成为了近二十年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谈论变革型领导理论之前,先回顾一下领导理论的发展历史在领导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定义: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领导特质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他人所不具有的独特技能,这些技能是先天具备和后天学习所共同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领导行为理论开始盛行,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Kenny Zaccarp Hous等,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不是与生俱来就是领导者,领导者个人素质特征是通过领导者后天的培训、发展,使其具备了有效领导能力的一种行为模式;20世纪60年代,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领导权变理论兴起,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与领导的有效性关系主要受到情境的影响,领导在企业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境来选择或确定最好的领导行为,领导权变理论的形成考虑到了外部因素,对领导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贡献。
变革型领导理论则成为70年代末期领导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变革型领导理论的内容 变革型领导理论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对领导力的作用过程进行了广泛的描述,包含了领导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已有广泛基础的观点,是一门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领导学理论 总的来说,变革型领导理论把领导者和下属的角色相互联系起来,并试图在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创造出一种能提高双方动力和品德水平的过程拥有变革型领导力的领导者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率,对下属需求的关心来优化组织内的成员互动同时通过对组织愿景的共同创造和宣扬,在组织内营造起变革的氛围,在富有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推动组织的适应性变革 “变革型领导”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理论是从政治社会学家伯恩斯(Burns)的经典著作《Leadership》开始的在他的著作中,伯恩斯将领导者描述为能够激发追随者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领导者和追随者目标的个体,进而将变革型领导定义为领导者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或扩展下属的需要和愿望,使下属为团队、组织和更大的政治利益超越个人利益Bass等人最初将变革型领导划分为六个维度,后来又归纳为三个关键性因素,Avolio在其基础上将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方式概括为四个方面,理想化影响力(idealized influence)、鼓舞性激励(inspirational motivation)、智力激发(intellectual stimulation)、个性化关怀(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具备这些因素的领导者通常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和理想,他们能成功地激励员工超越个人利益,为了团队的伟大目标而相互合作、共同奋斗 1、理想化影响力(idealized influence) 理想化影响力是指能使他人产生信任。












